圖文來源:李大慶血管通路工作室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依靠血液透析長期生活。但隨之而來的血管通路問題日益嚴峻。
許多患者隨著長期透析,自體血管資源日益耗竭。不得不需要進行人工血管移植動靜脈內瘻(以下簡稱AVG)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
而人工血管移植動靜脈內瘻的術後使用質量,一方面取決於患者自身機體狀態,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血管通路的護理水平。
因此,本文從人工血管移植內瘻術後護理的角度談談其注意事項。
1.透析室醫生及護士在接診患者時,需要查看患者的AVG動靜脈內瘻信息單,了解患者的移植血管內瘻特點,掌握患者的吻合血管及血流方向。
2.穿刺使用時間:如果人工血管的材質為即穿型人工血管,最早可在手術後當日進行穿刺透析治療。如果人工血管的材質為普通材質的AVG,建議在AVG術後2~3周及局部浮腫消退後、並可觸及血管走行,才能進行穿刺;如病情允許,推薦3~6周後再開始穿刺;如果過早穿刺使用AVG,可能導致血腫及動脈瘤、感染等併發症。
3.在穿刺前,應當詢問患者有無使用抗菌性肥皂和清水清洗穿刺部位,如果患者未清洗,應當督促或輔助患者進行清洗。
4.每位護士在穿刺前需要判斷患者人工血管移植內瘻的血流方向。如果患者有AVG手術醫生術後描畫的AVG血流方向示意圖,以示意圖為準。如果無AVG血流方向示意圖,可以藉助以下方法判斷血流方向。
判斷血流方向方法
(1)視診:根據人工血管移植內瘻在肢體上的走形方向來判斷,此方法一般適用於動脈與靜脈距離較遠的AVG,如肱動脈-頭靜脈人工血管移植內瘻。此時,因為肱動脈與頭靜脈之間的距離較遠,靠近肱動脈的肯定為動脈端,靠近頭靜脈的肯定為靜脈端(如圖1所示)。
▲圖1
但如果流入道動脈與流出道靜脈距離很近,尤其是動脈吻合口與靜脈吻合口在一個皮膚切口內,根據視診方法判斷動脈端與靜脈端多不準確,如橈動脈起始段-前臂正中靜脈AVG內瘻(如圖2、3所示),肘窩處的肱動脈貴要靜脈AVG內瘻或者腋動脈-腋靜脈AVG或者股動脈-股靜脈AVG。此時需要採用觸診的方法:
▲圖2:橈動脈起始段AVG-1
▲圖3:橈動脈起始段AVG-2
(2)觸診:試著壓迫移植血管中點阻斷血流、另一隻手觸摸受壓點兩側血管、有搏動者為動脈側,無搏動者為靜脈側。
5.在穿刺前,應注意觀察有無皮膚感染、異常分泌物、皮膚瘀斑、色素沉著、異常包塊及血腫跡象,避免在感染及血腫部位進行穿刺。有異常發現(圖4-圖8),及時告知醫生及患者、家屬。督促患者及時就診治療。
▲圖4:穿刺前評估人工血管感染跡象
▲圖5:穿刺前評估人工血管感染跡象
▲圖6:穿刺前評估人工血管感染跡象
▲圖7:穿刺前評估人工血管色素沉著及異常包塊
▲圖8:穿刺前評估人工血管吻合口處有異常包塊
6.在穿刺前,應當詢問患者有無人工移植血管方面的感覺異常。比如:上次透析結束後有無穿刺處壓迫止血時間延長,止血時間延長往往為靜脈端血管狹窄的徵兆,應予以重視。此外,穿刺前,應當檢查患者的AVG有無震顫,聽診有無血管雜音;少數患者AVG震顫不明顯,但回流道處自體靜脈多可捫及震顫。如果AVG無震顫及血管雜音,應及時告知醫生。
7.在穿刺時,應避免在袢形移植血管轉角處穿刺,因該處穿刺易形成血腫,一旦出現血腫,機化後瘢痕收縮可致內瘻狹窄。也要避免在AVG與動靜脈吻合口的3cm內穿刺。
8.在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完整徹底的消毒穿刺區域皮膚,以穿刺點為中心,由內至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8cm直徑的範圍,待消毒劑達到消毒時間後才能進行穿刺。
9.在穿刺時,應定期更換穿刺部位。每次穿刺點的選擇與上次穿刺點應相距1cm。強烈建議繩梯法(如圖9、10所示),使整條血管粗細均勻;不推薦扣眼穿刺及區域穿刺。避免血管壁受損(如圖11、12所示)、感染;減少硬結節疤痕、動脈瘤(圖13)及局部狹窄的形成。
▲圖9:繩梯法穿刺示意圖
▲圖10:繩梯法穿刺示意圖
▲圖11:穿刺損壞AVG示意圖(引自GORE)
▲圖12:首選繩梯法穿刺
▲圖13:人工血管動脈瘤形成
10.嚴格無菌操作。在穿刺時,護士需要戴無菌手套進行操作,避免用未消毒過的手套、器械或或透析設備穿刺部位。接觸穿刺部位的聽診器要用酒精消毒。否則,可能導致AVG相關的感染發生(圖14、15所示)。
▲圖:14:手部細菌示意圖
▲圖15:AVG感染後完整取出的人工血管
11.在穿刺時,穿刺方向:靜脈穿刺針順血流方向,動脈穿刺針可以順血流方向,也可以逆血流方向。穿刺針距:動、靜脈的穿刺針針距距應至少5cm,動靜脈穿刺針不可在同一水平面穿刺,否則不利於拔針止血。穿刺角度:保證穿刺部位的癒合,穿刺針斜面應向上,穿刺角度為30—40°,不宜過大或過小。穿刺針進入血管後,不要旋轉角度,否則會損傷AVG前壁的血管內膜。更要避免穿透後壁。
12.在上機時,不可將動靜脈管路與動靜脈穿刺針連接錯誤,否則會導致穿刺針脫針及內瘻血栓形成,也可能導致透析再循環。在下機時,拔針後的壓迫血管方法:結束後,小心地將針頭拔出,注意不要邊拔針邊加壓,必須在穿刺針完全拔出後加壓,以免穿刺針斜面切割血管(如圖16所示),並防止穿刺針周圍的微細血栓遺留在血管腔內,徒手用紗布卷輕壓穿刺針刺入血管的位置而非皮膚進針位置,人工壓迫止血10-15分鐘,壓力應適中,壓力的大小應根據既不阻斷內瘻血流,又能控制讓其不出血的要求來調整。然後再用彈力止血帶適當壓迫1-2小時,注意每隔半小時應適當松解止血帶,以免引起內瘻血栓的形成。在整個壓迫過程中,應保證血管震顫及血管雜音的持續存在。
▲圖:16:錯誤的拔針方法可能損傷AVG後壁
13.關於穿刺點,每一個AVG的穿刺點建議至少2周後才能穿刺,以促進穿刺點的癒合,減少血管損傷。
14.建議定期評估患者的幹體重,有條件的醫院可行BCM監測,避免脫水過度。
15、定期督促患者到血管通路醫生處進行AVG的評估。建議患者至少每2月評估一次AVG的通暢情況,有異常,及時處理。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歡迎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或者推薦給身邊更多需要的人,感謝您的支持!我們會一如既往,創作出更多優質的內容!
敬請關注,精彩內容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