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披露,由該公司研發的大口徑人工血管已完成動物實驗和臨床前研究,並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覆,預計今年3月在全國5家頂級心血管醫院開始臨床試驗。
此項成果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管外科歐陽晨曦教授和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家徐衛林教授共同研發,現已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11項。
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嚴重依賴進口,少量國產產品也多為仿製品。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
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目前進口的人工血管,容易滲血,不耐穿刺,一旦感染細菌將出現致命人工血管感染。尤其是對於直徑小於6毫米的人工血管而言,因口徑小,容易形成血栓而堵塞。
歐陽晨曦和徐衛林創造性地將聚氨酯和滌綸作為基本材料,模仿人體血管的三層結構,製造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人工血管。這種白色膠質人工血管富有彈性,直徑從4毫米到36毫米以上。
2019年,在阜外醫院動物實驗中心,9頭大型實驗動物接受了胸降主動脈置換術。經過24周安全和有效性實驗,置換人工血管100%通暢,術後未見血栓,與進口產品效果一致,某些指標甚至優於進口產品。
2020年3月,該人工血管將在阜外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選擇200例受試者進行31個月臨床試驗,用於因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壁間血腫、主動脈透壁潰瘍、外傷性主動脈損傷、主動脈狹窄等疾病,患者切除病變血管,植入人工血管。心臟搭橋術患者將植入人工血管,為心臟建起新的通路。
據介紹,楊森公司研發的4毫米小口徑人工血管也已完成中期動物實驗,相比國外6毫米同類型人工血管,該小口徑人工血管在易縫合、防滲血、通暢性方面性能更優。(記者餘瑾毅)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1月13日,他解讀了人工血管研發的難點和人工血管將給患者帶來的改變。
突破「異體材料」之困
歐陽晨曦說,在人工血管,尤其是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研發上,材料一直制約著研究進展。血管裡面流淌的是血液,遇到異體材料,極易凝固,人工血管材料的選擇是研發關鍵。
人體動脈內部是高壓環境,尤其是治療主動脈疾病的大口徑人工血管需承受多年的高速血流通過,絕不能出現破裂或斷裂。在人體的組織破壞後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會產生組織增生的病理生理反應,如同身上有個傷口就會結痂,組織會隆起。在血管吻合的地方最容易出現增生性吻合口狹窄,對小口徑血管來說,只要有一點點吻合口狹窄,就會把管腔堵死。所以如何讓異體材料植入體內後保持長期通暢性是研發關鍵。
2004年,深受材料選擇之困的歐陽晨曦結識了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通過翻閱文獻和百餘個動物實驗的複雜生物測試後,他們終於將產品的原形製作出來。
讓患者免受創口之痛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歐陽晨曦清楚地知道心臟搭橋患者之痛。「手術首選自體血管,可人體能被取出用來搭橋的血管只有三處,大隱靜脈、橈動脈和乳內動脈。如果患者已經做過一次心臟搭橋手術,身上可用的血管都已取完,若10年後患者的搭橋血管堵塞,需要再次搭橋,此時已無可取的血管,這時患者就會失去手術機會,只能等待死亡。」
切取這三處的血管,患者會承受很大的創傷。尤其是大隱靜脈,需在患者腿上切開80釐米甚至1米長的口子。若患者有相關血管疾病,比如大隱靜脈有曲張,這個血管就無法使用,只能取橈動脈。但橈動脈切除後可能會造成患者手部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肢,患者痛苦不堪,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可使用的血管。
因此,人工血管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品,當患者的自體血管不能使用,或對術後創傷不能接受時,如果有性能優越的人工血管可以使用,患者就多了一次生存的機會。並且,與傳統的血管移植相比,人工血管還可不受患者自身血管數量的限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餘瑾毅 通訊員 何葉)
(責任編輯:肖進安)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
湖北日報。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並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