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2020-12-06 新華網湖北頻道

  1月13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披露,由該公司研發的大口徑人工血管已完成動物實驗和臨床前研究,並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覆,預計今年3月在全國5家頂級心血管醫院開始臨床試驗。

  此項成果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管外科歐陽晨曦教授和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家徐衛林教授共同研發,現已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11項。

  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嚴重依賴進口,少量國產產品也多為仿製品。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

  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目前進口的人工血管,容易滲血,不耐穿刺,一旦感染細菌將出現致命人工血管感染。尤其是對於直徑小於6毫米的人工血管而言,因口徑小,容易形成血栓而堵塞。

  歐陽晨曦和徐衛林創造性地將聚氨酯和滌綸作為基本材料,模仿人體血管的三層結構,製造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人工血管。這種白色膠質人工血管富有彈性,直徑從4毫米到36毫米以上。

  2019年,在阜外醫院動物實驗中心,9頭大型實驗動物接受了胸降主動脈置換術。經過24周安全和有效性實驗,置換人工血管100%通暢,術後未見血栓,與進口產品效果一致,某些指標甚至優於進口產品。

  2020年3月,該人工血管將在阜外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選擇200例受試者進行31個月臨床試驗,用於因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壁間血腫、主動脈透壁潰瘍、外傷性主動脈損傷、主動脈狹窄等疾病,患者切除病變血管,植入人工血管。心臟搭橋術患者將植入人工血管,為心臟建起新的通路。

  據介紹,楊森公司研發的4毫米小口徑人工血管也已完成中期動物實驗,相比國外6毫米同類型人工血管,該小口徑人工血管在易縫合、防滲血、通暢性方面性能更優。(記者餘瑾毅)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1月13日,他解讀了人工血管研發的難點和人工血管將給患者帶來的改變。

    突破「異體材料」之困

    歐陽晨曦說,在人工血管,尤其是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研發上,材料一直制約著研究進展。血管裡面流淌的是血液,遇到異體材料,極易凝固,人工血管材料的選擇是研發關鍵。

    人體動脈內部是高壓環境,尤其是治療主動脈疾病的大口徑人工血管需承受多年的高速血流通過,絕不能出現破裂或斷裂。在人體的組織破壞後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會產生組織增生的病理生理反應,如同身上有個傷口就會結痂,組織會隆起。在血管吻合的地方最容易出現增生性吻合口狹窄,對小口徑血管來說,只要有一點點吻合口狹窄,就會把管腔堵死。所以如何讓異體材料植入體內後保持長期通暢性是研發關鍵。

    2004年,深受材料選擇之困的歐陽晨曦結識了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通過翻閱文獻和百餘個動物實驗的複雜生物測試後,他們終於將產品的原形製作出來。

    讓患者免受創口之痛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歐陽晨曦清楚地知道心臟搭橋患者之痛。「手術首選自體血管,可人體能被取出用來搭橋的血管只有三處,大隱靜脈、橈動脈和乳內動脈。如果患者已經做過一次心臟搭橋手術,身上可用的血管都已取完,若10年後患者的搭橋血管堵塞,需要再次搭橋,此時已無可取的血管,這時患者就會失去手術機會,只能等待死亡。」

    切取這三處的血管,患者會承受很大的創傷。尤其是大隱靜脈,需在患者腿上切開80釐米甚至1米長的口子。若患者有相關血管疾病,比如大隱靜脈有曲張,這個血管就無法使用,只能取橈動脈。但橈動脈切除後可能會造成患者手部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肢,患者痛苦不堪,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可使用的血管。

    因此,人工血管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品,當患者的自體血管不能使用,或對術後創傷不能接受時,如果有性能優越的人工血管可以使用,患者就多了一次生存的機會。並且,與傳統的血管移植相比,人工血管還可不受患者自身血管數量的限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餘瑾毅 通訊員 何葉)

 

(責任編輯:肖進安)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

湖北日報

。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並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

  •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5日 13:20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李哲)12月15日,一位64歲男性因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合併雙側髂內動脈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手術。術中,該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用聚氨酯人工血管置換了他的腹主動脈。
  • 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長江商報訊(記者 陳妮希)近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辦的「人工血管用於胸/腹主動脈重建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一項前瞻性、單中心、可行性臨床研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召開臨床試驗啟動會,標誌著一種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商標:PuVaso)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有望改變我國人工血管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
  • 龍華醫院血管外科牽頭首款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臨床試驗
    央廣網上海8月31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陳豪)近日,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施婭雪牽頭主持的透析人工血管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方案通過倫理審查,這標誌著第一款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光谷造」人工血管取得重要突破,《光谷新聞》帶你探究竟
    十年一劍,「光谷造」破解人工血管世界之困 在光谷,一批領軍企業憑著十年磨一劍的前沿研究,磨練著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也通過項目牽頭帶動著大學、機構合力突破產業關鍵技術。今天的光谷聚焦,讓我們從一根血管說起。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燒傷病人或無需植皮: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
    原標題:燒傷病人或無需「割肉補瘡」: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用牛跟腱製成的人工真皮已完成小豬實驗,最快兩三年就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圖片來自浙江在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4日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燒傷科團隊研製的人工真皮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最快三年可面世。目前,國內大面積燒傷的病人要麼選擇自體真皮移植,要麼用美國進口的人工真皮,價格昂貴。「美國的人工真皮產品,移植後存活時間要三周,這段時間內有感染的可能。
  •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餘瑾毅通訊員何葉&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
  • 燒傷病人或無需「割肉補瘡」: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
    燒傷病人或無需「割肉補瘡」:國產「人工真皮」進入臨床試驗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方序 2017-10-24 17:48
  • 成本幾十元治大病,武漢紡大採用紡織材料研發的人造血管將進入臨床
    記者從湖北「聯百校 轉千果」科惠行動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獲悉,該校採用紡織材料做成的人造血管進入科技成果轉讓進程,此舉意味著該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即將進入臨床。 據悉,血管通常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 重慶石墨烯「人工皮膚」將於年底進入臨床試驗
    (原標題:「重慶造」人工皮膚進入臨床試驗) 記者從重慶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 將打破進口依賴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1
  • 我國自主研發「三層仿生」人工血管完成首例腹主動脈置換術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林苗苗、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即將出院。
  • 首款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陳豪)近日,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施婭雪牽頭主持的透析人工血管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方案通過倫理審查,這標誌著第一款國產透析用人工血管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吳軍輝 通訊員 張博)人工血管支架現已廣泛應用於血管重建等重大外科手術之中。但常用材料——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am,簡稱PCL)製備的人工血管支架卻因其生物惰性高、細胞生長慢而極大影響了臨床效果。
  • 男童心臟血管外衣薄如蟬翼隨時破裂,專家換人工血管救命
    楚天都市報9月14日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餘宇)主動脈夾層兇險異常,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哪怕一個噴嚏,都會導致血管最後一層「薄如蟬翼」的外衣被衝破,人瞬間丟命。而這個多發於成年人的疾病,居然發生在一名3歲男孩身上,且國內也未有相關病例記載。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什麼是人工血管人工血管是許多嚴重狹窄或閉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多是以尼龍、滌綸(Dacron)、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適用於全身各處的血管轉流術,大、中口徑人工血管應用於臨床已取得滿意的效果。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6毫米以下「人造血管」有望臨床實驗(圖)
    本報訊(記者方芳)本市小口徑血管研究取得突破,北京理工大學已經研發成功直徑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並且正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  據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榮傑教授介紹,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出直徑6毫米以下的小口徑血管後,首先由阜外醫院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22個月未發現堵塞現象。到目前為止,共進行了9例狗動脈植入試驗,除手術致死進行病理分析以外,其餘全部存活。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在一定數量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並成功後,這項技術就可以進行人類臨床實驗。
  • 瑞德西韋雙盲臨床試驗啟動,就在武漢金銀潭
    來源:一財網這項研究將執行嚴格的隨機雙盲試驗,以評價瑞德西韋在新冠狀病毒性肺炎的療效和安全性 2月5日下午,中日友好醫院王辰、曹彬團隊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宣布啟動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研究。這個近日被熱議的抗病毒藥物,正式開始進入臨床試驗。
  • 瑞德西韋雙盲臨床試驗啟動, 就在武漢金銀潭
    2月5日下午,中日友好醫院王辰、曹彬團隊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宣布啟動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研究。這個近日被熱議的抗病毒藥物,正式開始進入臨床試驗。在重大疫情面前,瑞德西韋能否成為「扼住新型冠狀病毒咽喉」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