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什麼是人工血管人工血管是許多嚴重狹窄或閉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多是以尼龍、滌綸(Dacron)、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適用於全身各處的血管轉流術,大、中口徑人工血管應用於臨床已取得滿意的效果。
-
裘法祖「關門弟子」歐陽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蠻生長
2003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向研製小口徑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這道世界性難題發起挑戰;5年後,他挑戰成功,與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林聯手研製出蠶絲粉體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獲國家認可,摘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又5年,其研製的小口徑人造血管要量產了。「目前正在申報臨床試驗。一旦獲批,我們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小口徑血管商業化的公司。」
-
成本幾十元治大病,武漢紡大採用紡織材料研發的人造血管將進入臨床
記者從湖北「聯百校 轉千果」科惠行動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獲悉,該校採用紡織材料做成的人造血管進入科技成果轉讓進程,此舉意味著該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即將進入臨床。 據悉,血管通常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
日本成功研製出世界最細人工血管 直徑僅0.6毫米
人民網東京11月4日電 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2日宣布,已成功研發出世界上最細的人工血管,直徑僅為0.6毫米。 研究人員將新研發出的人工血管移植到實驗鼠體內,並實現再生長,使之成功存活了六個月。這種人工血管今後將有望應用於斷指再植等方面。
-
日本研製出世界最細人工血管 有望用腦和心臟血管搭橋手術
日本國立循環器官疾病研究中心2日宣布,該中心研究人員成功研製出直徑僅為0.6毫米的人工血管。這是目前世界最細的人工血管,有望應用於腦和心臟的血管搭橋手術等領域。 目前,在人體內的血管破裂時,可以移植聚酯材料的人工血管,但由於血液容易凝固在人工血管內壁,如果人工血管太細就容易堵塞,這一直是開發人工血管的難點。目前,最細的人工血管直徑約3毫米,再細的血管就需要從患者自身的其他部位獲取並移植,但要想得到特定長度和形狀的血管經常面臨困難。
-
俄羅斯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
臨床醫學上採用人造血管進行心血管移植,然而其實際使用效果並不理想,這是因為,活體組織血管的內壁具有內皮組織細胞,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人造血管內壁上也需要形成這種組織的細胞層,並保持適當的厚度。然而,種植的內皮組織細胞會在人造血管內壁生長出過多的細胞外基質,造成內皮細胞的過度生長。 科研團隊所研發的人造血管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
-
百優達:跨入高值醫械耗材進口替代深水區,要做「大動脈人造血管...
新產品開發項目:支架覆膜OEM(生產銷售);大動脈人造血管(臨床試驗階段);透析人工血管(送檢/動物實驗階段)。 「回國對我來說也是從新開始。國外雖然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他們的產品還存在一些臨床痛點,例如術中滲血較大、柔順性不足等,所以我想通過技術改良,成為中國第一家實現人造血管的產業化的企業,讓國產取代進口。」杜廣武說道。
-
用編織技術研發高彈人造血管 性能好成本低,已進入人體試驗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鄭婷)長江日報記者從湖北「聯百校 轉千果」科惠行動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獲悉,該校採用紡織材料做成的人造血管也進入科技成果轉讓進程,此舉意味著該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即將進入臨床。據悉,血管通常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1月13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披露,由該公司研發的大口徑人工血管已完成動物實驗和臨床前研究,並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覆,預計今年3月在全國5家頂級心血管醫院開始臨床試驗。 此項成果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管外科歐陽晨曦教授和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家徐衛林教授共同研發,現已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11項。
-
人造腎臟即將投入實驗 未來有望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人造腎臟」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在幾年內投入使用,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挽救人們的生命。而腎衰竭是指腎臟器官能夠起到這些作用的能力下降到正常水平的15%以下,導致毒素大量堆積在血液和肺泡中,威脅人的生命。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進行腎臟移植,但對於器官的需求往往是供不應求。另一種治療方法是透析,利用機器完成腎臟的工作,以清除血液中的廢物、鹽和多餘的液體。但這種治療方式十分麻煩,患者通常需要每周三次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持續三到四個小時。
-
人造電子血管問世!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人造電子血管問世!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通過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現有的小直徑(小於6毫米)組織工程血管(TEBV)尚未滿足臨床需求。
-
南科大蔣興宇Matter:人造電子血管問世
,該血管由聚(L-丙交酯-ε-己內酯)(PLC)結合液態金屬構成,通過集成柔性電子器件與三層血管細胞,以模擬自體血管結構,有望實現對血管疾病的原位精準監測與治療。電子血管在血管系統中具有出色的生物組織相容性及血液相容性。作者利用該電子血管進行了初步的小動物通暢性實驗,在兔子頸動脈置換模型中,植入三個月後,超聲與動脈造影結果顯示,電子血管與自體血管的匹配性良好,均顯示出極大的通暢性,沒有觀察到狹窄跡象。期待該研究對心血管植入電子的相關應用帶來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atter上。
-
人造血管內瘻,你「造」(知道)嗎?
血管通路是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先決條件,永久性血透通路是透析腎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當然永久性血透通路須遵循「自體血管內瘻第一」的原則,但是對於自身血管條件過差或血管資源耗竭的腎友,移植動靜脈內瘻就成了較好的選擇。移植動靜脈內瘻所採用的血管目前多為人造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製成,故人們常把它稱作:人造血管內瘻。
-
2020-2026年中國人造血管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20世紀**年代研製成功無縫的人造血管,並開始臨床應用。5.1 人造血管產品技術參數 5.2 人造血管技術工藝分析 5.3 人造血管成本結構分析第六章 2020-2026年人造血管產 供 銷 需市場現狀和預測分析 6.1 2020-2026年人造血管產能 產量統計 6.2 2020-2026年人造血管產能 產量市場份額一覽 6.3 2020
-
「人造血液」可以取代血液嗎?
1966年,美國科學家克拉克在做實驗時,不知什麼時候,一隻老鼠掉進了白色的全氟三丙胺溶液中。當他取出老鼠並排除其呼吸道中的液體時,老鼠竟然甦醒了。同年12月,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有望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此次,日本開發的「升級版人造血液」主要由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紅細胞構成。
-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2002年7月24日08:25 揚子晚報 南京市鼓樓醫院22日傳出信息:該院成功研製出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其成本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1/20,為廣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病人帶來了福音。
-
科學家巧妙地創造了人造組織工程血管
來自聖彼得堡的研究人員設計並完成了了一個獨特的實驗。他們將一個聚合物支架作為血管假體(類似腳手架)植入大鼠的腹主動脈,並對其生物反應過程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監測。在「腳手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人造血管。這個人造血管具有與天然血管相似的特性。該支架本身具有良好的開放性、生物相容性和無毒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與組織生物學》上。
-
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長江商報訊(記者 陳妮希)近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辦的「人工血管用於胸/腹主動脈重建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一項前瞻性、單中心、可行性臨床研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召開臨床試驗啟動會,標誌著一種國產原創三層結構設計人工血管(商標:PuVaso)正式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有望改變我國人工血管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