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關門弟子」歐陽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蠻生長

2020-12-05 長江商報

歐陽晨曦

湖北武漢人,40歲,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的關門弟子,成功研製出小口徑人造血管,2009年成立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長江商報消息 歐陽晨曦,40歲,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的關門弟子。

大雨,協和醫院血管外科2樓。4月22日,記者採訪他時,他填了一張診斷單,接了四個電話。有三種身份的他一直是這麼忙碌:穿上白大褂,於他,是協和醫院血管外科醫生;站在三尺講臺,他是同濟醫學院血管外科的副教授;換上西裝,他成為唯一入選的武漢人參加全國首屆「千人計劃」創業大賽項目,以醫療器械公司技術總監的身份推廣項目。

2003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向研製小口徑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這道世界性難題發起挑戰;5年後,他挑戰成功,與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林聯手研製出蠶絲粉體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獲國家認可,摘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又5年,其研製的小口徑人造血管要量產了。

「目前正在申報臨床試驗。一旦獲批,我們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小口徑血管商業化的公司。」全世界每年有近100萬的心臟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一根10釐米長的小口徑血管價格不低於1萬,歐陽晨曦說,「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留學萌生「人造血管」念頭

10年前,正在德國留學的歐陽晨曦萌生研製人造血管的想法。

歐陽晨曦是地道的武漢人,2000年獲得德國艾伯特獎學金資助,被武漢協和醫院公派赴德國漢諾瓦醫科大學心胸血管外科,攻讀醫學博士學位(M.D.),師從國際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 他曾為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做過心臟搭橋手術)。德國導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歐陽晨曦因此有機會參與許多複雜的血管外科的手術。

「心臟搭橋手術帶給我的觸動蠻大。」原來,心臟搭橋手術需要用到小口徑血管,但市面上還沒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手術時醫生只能從患者的腿上劃開一條長長的口子,獲取其自身的人體血管。

「這種手術方式,創傷非常大,患者得受兩道罪。」歐陽晨曦覺得每做一臺這樣的手術,對自己都是一種折磨。於是,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鑽研起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技術。

「很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裘法祖先生,留學期間我經常跟他交流人造血管的事,老先生很支持。」2007年,裘法祖先生將已經回國的歐陽晨曦收為關門弟子,鼓勵他攻克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難題。

蠶絲粉體破研發難題

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難在原材料的選擇和應用上。「它非常細,口徑在2-6毫米之間,對生物相容性、抗凝血以及抗拉力要求非常高,現有的原材料要麼『兼容性』較差,易堵塞血管,要麼抗拉力不夠,過軟易斷,沒法縫合。」歐陽晨曦偏「不信邪」,發誓要找到合適的原料,造出微型血管。

2003年回國後,他在武漢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工作,工作之餘,默默地關注著材料領域的研究動態,「醫學方面的研究急不得,得有耐心。」

2004年的一天,一則新聞引起他的注意,文中介紹武漢紡織大學(原武漢科技學院)的徐衛林教授研製出了一種蠶絲生物粉體,生物相容性甚好。敏感的歐陽晨曦很快跟徐衛林取得聯繫,深入研究後,他驚喜地發現,蠶絲生物粉體極有可能成為製造優質小口徑血管的合適材料。

兩年過去了,他與徐衛林聯手,無數次的試驗,最終突破:他們創造性地將聚氨酯和蠶絲粉體作為基本材料,模仿人體血管的3層結構,製造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基於蠶絲粉體的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血管口徑最小僅2毫米,呈白色膠質,富有彈性。

為了驗證效果,2006年年底,他們將一段長5釐米、直徑4毫米的人造血管,植入小狗「晶晶」頸部動脈。1年後,取出的血管仍然十分通暢,且其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檢測等均基本符合臨床要求。

2008年,該技術獲得國家認可,接連拿到「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2009年,這項技術又獲得國家專利認證。

商業化時代來臨

2009年4月,歐陽晨曦與幾位合伙人共同出資50萬,註冊成立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歐陽晨曦主要負責產品研發和完善,偶爾客串經理人推廣項目,甚至還會和風投們坐在一起聊融資,「這些體驗都在醫生職業之外,很有意思。」

科研向生產轉化,楊森生物已然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今年,公司有望迎來「野蠻生長」期。

歐陽晨曦介紹,7月份,公司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1000平方米專業廠房將建成投產。若審批順利,第一代小口徑人造血管產品年底將獲批生產。「屆時,我們將是全世界首家實現小口徑人造血管產品的商業化企業。」

「我們的產品性能優於進口產品,價格自然不會太低,大概在1萬元以上。」歐陽晨曦介紹,公司製造大小口徑人造血管為全球首創。進口的大口徑人造血管,使用2-5年就會堵塞,他們的產品通暢期則達到10年以上,小口徑產品至少能滿足一年以上的通暢率。「產品大規模量產後,價格可能會降低」。

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器械嚴重依賴進口,70%為純進口產品,30%國貨均為進口產品的仿製品。「我們希望打破這種現狀。」歐陽晨曦頗為自豪地說,量產後,將極大提高中國在生物材料及生物工程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100萬的心臟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日後隨著產品的完善,還可以延伸至人造皮膚、人造腎、人造晶體等多個領域。

本報記者 馬秀佳


新領軍新觀點:

不妨給創業的醫生們一點掌聲

「醫生天天圍著病床打轉,最清楚病人需要使用什麼樣的醫療器械、有效藥物。如果他們能把這些想法變成對病人有用的醫療產品,豈不更好?」對於醫生「下海」辦公司這件事,歐陽晨曦持鼓勵態度。

「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務正業,甚至覺得你就是為了賺錢。」創辦楊森生物初期,歐陽晨曦並不被身邊的人理解。

他笑說,自己被大伙兒嚴重「誤讀」了。「在醫院和學校老老實實上班,足夠我養家生活。但那種生活太安定,我不喜歡,我喜歡有挑戰的事情。人造血管研究,失敗過很多次,心裡很不服氣,不弄出來不痛快,所以一直盯著不放。很糾結,但也很有趣。」

採訪中,歐陽晨曦反覆提及「轉化醫學」這一新興概念。他認為,國外的醫療器械、醫藥產品做得好,得益於其成熟的轉化醫學實踐。他們的臨床醫生、醫學院的專家學者本身也是很好的(產品)「發明家」,在推廣最新研究的同時,會設法尋找生產者或自辦企業,進行轉化,產品上市,患者最受益,「發明者」也獲得了經濟效益。「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中國則相反,研究者們更注重發現問題,終極目標是發文章,拿成果獎,很少往生產方面延伸。」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轉變。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開始重視其成果轉化問題。歐陽晨曦關注到,去年武漢市政府出臺了全國首個「黃金十條」,鼓勵高校老師辦企業,將研究成果變成真正的社會財富。

「學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但絕對不僅僅是『開藥開刀』這樣狹義的救人,還包括創新和創造新的技術、藥物及器械,用更佳的方式救人。」歐陽晨曦還期待,國內醫學院儘快設立「轉化醫學」課程,讓年輕的學生們在最富創造力的年紀,接觸轉化醫學的概念,鼓勵他們把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為臨床應用,最終提高中國醫療整體水平。


學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但絕對不僅僅是『開藥開刀』這樣狹義的救人,還包括創新和創造新的技術、藥物及器械,用更佳的方式救人。期待國內醫學院儘快設立『轉化醫學』課程,讓年輕的學生們在最富創造力的年紀,接觸轉化醫學的概念,鼓勵他們把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為臨床應用,最終提高中國醫療整體水平。

——歐陽晨曦

 


責編:ZB

相關焦點

  •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
    這是世界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的腹主動脈置換術。值得驕傲的是,該人工血管是「武漢造」,凝聚了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與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阜外醫院血管外科歐陽晨曦教授的智慧和心血,由我國自主研發,填補了我國無自主研發人工血管的空白。  歐陽晨曦介紹,該患者瘤頸扭曲成角,目前流行的腔內治療不僅難度大,費用非常高,手術效果難以保證,且雙側髂內動脈無法保留。
  •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餘瑾毅通訊員何葉&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
  • 裘法祖:當之無愧的「中國外科之父」
    這位醫生就是我國醫學界公認的一把寶刀,「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1936年,裘法祖隻身遠赴德國,3年後,他獲得了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在慕尼黑大學醫學院以一等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  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目前進口的人工血管,容易滲血,不耐穿刺,一旦感染細菌將出現致命人工血管感染。
  • 裘法祖:一個外科醫生的傳奇人生
    儘管屍體解剖沒有發現手術方面有什麼問題,但導師的一句話讓裘法祖記了一輩子。他說:「裘,這是一位4個小孩的媽媽。」既使到現在,當時的情形仍然清晰地印在他的腦海裡,永遠無法抹去。人物簡介1914年,裘法祖出生在西子湖畔一個"書香世家",18歲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1933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裘法祖的母親突然腹內劇痛,呻吟不止,醫生、郎中都束手無策。
  • 俄羅斯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化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可在人造血管材料內「預埋」人體上皮組織細胞,進一步研發可實現藥物的
  • 裘法祖:治病救人春風育人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醫學家裘法祖先生在世時給學生的教誨,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濟世救人醫者心  1936年,20多歲的裘法祖告別家人,赴德國學醫。焚膏繼晷磨礪醫術的他,很快獲得了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後來,他進入都爾市市立醫院工作,並擔任外科主任。
  • 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學問
    ——裘法祖        2007年5月26日,92歲的裘法祖教授回到同濟大學參加校友大講壇,祝賀母校百年華誕。事先沒有通知,但消息在師生間迅速傳開,期待已久的大師,仰慕已久的「巨星」,在同濟校園,頓時成為師生們追捧的熱點。
  •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原標題: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網易科技訊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但是內徑<6mm的人工血管替代人體小動脈或靜脈一直未獲得滿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血栓形成及新生內膜增厚、血流阻力較大使人工血管阻塞。因此人工血管植入後防止其管徑狹窄、小口徑人工血管內皮化地研究已經成為人工血管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2002年7月24日08:25  揚子晚報   南京市鼓樓醫院22日傳出信息:該院成功研製出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其成本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1/20,為廣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病人帶來了福音。
  • 新型人造血管治療急性血栓更有效
    新型人造血管治療急性血栓更有效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10日電 (記者董映璧)據近日俄羅斯《消息報》報導,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科研人員,把聚乙內酯放入磁控管放電等離子體中進行處理,研發出一種能更好地治療急性血栓的新型人造血管制造技術。
  • 從人造眼球到人造海綿體,這種材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2020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施雪濤教授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毛傳斌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文中他們構建了一種表面有肝素塗層的3D列印水凝膠支架,將這種水凝膠支架植入海綿體缺損的兔模型中,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免疫排斥反應,支持血管組織向內生長並促進心血管生成以修復缺陷
  • 季羨林北大辦梵文班:錢文忠是關門弟子 學吐火羅語
    自此之後,季先生再也沒有親自指導過學生,錢文忠也因此成了他的關門弟子。季老的最後8個學生最後大多中途改行,碩果僅存的只有錢文忠一人,也可以說是「一生一系」。季老最後把「看家」本領——吐火羅語傳授給錢文忠。季先生去世後,錢文忠接過了季老的衣缽,在梵文、吐火羅語這個領域裡,獨領風騷,成了備受關注的學者。  其實,專業冷僻不是問題,關鍵是「一門深入」、「不棄不離」,才能「修成正果」。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吳孟超憶裘法祖 師徒情深,肝膽相照六十載 2004年11月8日,裘法祖院士90大壽,從醫65周年。那天,裘法祖的一位學生專程到武漢向他祝壽,那位學生83歲,也是一位院士,還有一個稱號: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 裘法祖:用一把小小手術刀,劃開中國外科手術的一個時代
    他就是「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 母親的離世,讓裘法祖更加堅定了從醫的信念。 1933年春天,裘法祖的母親痛苦地死於闌尾炎,在當時的中國,對這樣的簡單手術無能為力。 喪母之痛,痛徹心扉。 1936年,裘法祖遠赴德國留學,就讀於慕尼黑大學醫學院。
  • 科學家巧妙地創造了人造組織工程血管
    他們將一個聚合物支架作為血管假體(類似腳手架)植入大鼠的腹主動脈,並對其生物反應過程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監測。在「腳手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人造血管。這個人造血管具有與天然血管相似的特性。該支架本身具有良好的開放性、生物相容性和無毒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與組織生物學》上。
  • 人造血管內瘻,你「造」(知道)嗎?
    血管通路是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先決條件,永久性血透通路是透析腎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當然永久性血透通路須遵循「自體血管內瘻第一」的原則,但是對於自身血管條件過差或血管資源耗竭的腎友,移植動靜脈內瘻就成了較好的選擇。移植動靜脈內瘻所採用的血管目前多為人造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製成,故人們常把它稱作:人造血管內瘻。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