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曦
湖北武漢人,40歲,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的關門弟子,成功研製出小口徑人造血管,2009年成立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長江商報消息 歐陽晨曦,40歲,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的關門弟子。
大雨,協和醫院血管外科2樓。4月22日,記者採訪他時,他填了一張診斷單,接了四個電話。有三種身份的他一直是這麼忙碌:穿上白大褂,於他,是協和醫院血管外科醫生;站在三尺講臺,他是同濟醫學院血管外科的副教授;換上西裝,他成為唯一入選的武漢人參加全國首屆「千人計劃」創業大賽項目,以醫療器械公司技術總監的身份推廣項目。
2003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向研製小口徑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這道世界性難題發起挑戰;5年後,他挑戰成功,與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林聯手研製出蠶絲粉體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獲國家認可,摘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又5年,其研製的小口徑人造血管要量產了。
「目前正在申報臨床試驗。一旦獲批,我們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小口徑血管商業化的公司。」全世界每年有近100萬的心臟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一根10釐米長的小口徑血管價格不低於1萬,歐陽晨曦說,「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留學萌生「人造血管」念頭
10年前,正在德國留學的歐陽晨曦萌生研製人造血管的想法。
歐陽晨曦是地道的武漢人,2000年獲得德國艾伯特獎學金資助,被武漢協和醫院公派赴德國漢諾瓦醫科大學心胸血管外科,攻讀醫學博士學位(M.D.),師從國際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 他曾為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做過心臟搭橋手術)。德國導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歐陽晨曦因此有機會參與許多複雜的血管外科的手術。
「心臟搭橋手術帶給我的觸動蠻大。」原來,心臟搭橋手術需要用到小口徑血管,但市面上還沒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手術時醫生只能從患者的腿上劃開一條長長的口子,獲取其自身的人體血管。
「這種手術方式,創傷非常大,患者得受兩道罪。」歐陽晨曦覺得每做一臺這樣的手術,對自己都是一種折磨。於是,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鑽研起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技術。
「很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裘法祖先生,留學期間我經常跟他交流人造血管的事,老先生很支持。」2007年,裘法祖先生將已經回國的歐陽晨曦收為關門弟子,鼓勵他攻克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難題。
蠶絲粉體破研發難題
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製難在原材料的選擇和應用上。「它非常細,口徑在2-6毫米之間,對生物相容性、抗凝血以及抗拉力要求非常高,現有的原材料要麼『兼容性』較差,易堵塞血管,要麼抗拉力不夠,過軟易斷,沒法縫合。」歐陽晨曦偏「不信邪」,發誓要找到合適的原料,造出微型血管。
2003年回國後,他在武漢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工作,工作之餘,默默地關注著材料領域的研究動態,「醫學方面的研究急不得,得有耐心。」
2004年的一天,一則新聞引起他的注意,文中介紹武漢紡織大學(原武漢科技學院)的徐衛林教授研製出了一種蠶絲生物粉體,生物相容性甚好。敏感的歐陽晨曦很快跟徐衛林取得聯繫,深入研究後,他驚喜地發現,蠶絲生物粉體極有可能成為製造優質小口徑血管的合適材料。
兩年過去了,他與徐衛林聯手,無數次的試驗,最終突破:他們創造性地將聚氨酯和蠶絲粉體作為基本材料,模仿人體血管的3層結構,製造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基於蠶絲粉體的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血管口徑最小僅2毫米,呈白色膠質,富有彈性。
為了驗證效果,2006年年底,他們將一段長5釐米、直徑4毫米的人造血管,植入小狗「晶晶」頸部動脈。1年後,取出的血管仍然十分通暢,且其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檢測等均基本符合臨床要求。
2008年,該技術獲得國家認可,接連拿到「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2009年,這項技術又獲得國家專利認證。
商業化時代來臨
2009年4月,歐陽晨曦與幾位合伙人共同出資50萬,註冊成立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歐陽晨曦主要負責產品研發和完善,偶爾客串經理人推廣項目,甚至還會和風投們坐在一起聊融資,「這些體驗都在醫生職業之外,很有意思。」
科研向生產轉化,楊森生物已然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今年,公司有望迎來「野蠻生長」期。
歐陽晨曦介紹,7月份,公司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1000平方米專業廠房將建成投產。若審批順利,第一代小口徑人造血管產品年底將獲批生產。「屆時,我們將是全世界首家實現小口徑人造血管產品的商業化企業。」
「我們的產品性能優於進口產品,價格自然不會太低,大概在1萬元以上。」歐陽晨曦介紹,公司製造大小口徑人造血管為全球首創。進口的大口徑人造血管,使用2-5年就會堵塞,他們的產品通暢期則達到10年以上,小口徑產品至少能滿足一年以上的通暢率。「產品大規模量產後,價格可能會降低」。
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器械嚴重依賴進口,70%為純進口產品,30%國貨均為進口產品的仿製品。「我們希望打破這種現狀。」歐陽晨曦頗為自豪地說,量產後,將極大提高中國在生物材料及生物工程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100萬的心臟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日後隨著產品的完善,還可以延伸至人造皮膚、人造腎、人造晶體等多個領域。
本報記者 馬秀佳
新領軍新觀點:
不妨給創業的醫生們一點掌聲
「醫生天天圍著病床打轉,最清楚病人需要使用什麼樣的醫療器械、有效藥物。如果他們能把這些想法變成對病人有用的醫療產品,豈不更好?」對於醫生「下海」辦公司這件事,歐陽晨曦持鼓勵態度。
「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務正業,甚至覺得你就是為了賺錢。」創辦楊森生物初期,歐陽晨曦並不被身邊的人理解。
他笑說,自己被大伙兒嚴重「誤讀」了。「在醫院和學校老老實實上班,足夠我養家生活。但那種生活太安定,我不喜歡,我喜歡有挑戰的事情。人造血管研究,失敗過很多次,心裡很不服氣,不弄出來不痛快,所以一直盯著不放。很糾結,但也很有趣。」
採訪中,歐陽晨曦反覆提及「轉化醫學」這一新興概念。他認為,國外的醫療器械、醫藥產品做得好,得益於其成熟的轉化醫學實踐。他們的臨床醫生、醫學院的專家學者本身也是很好的(產品)「發明家」,在推廣最新研究的同時,會設法尋找生產者或自辦企業,進行轉化,產品上市,患者最受益,「發明者」也獲得了經濟效益。「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中國則相反,研究者們更注重發現問題,終極目標是發文章,拿成果獎,很少往生產方面延伸。」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轉變。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開始重視其成果轉化問題。歐陽晨曦關注到,去年武漢市政府出臺了全國首個「黃金十條」,鼓勵高校老師辦企業,將研究成果變成真正的社會財富。
「學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但絕對不僅僅是『開藥開刀』這樣狹義的救人,還包括創新和創造新的技術、藥物及器械,用更佳的方式救人。」歐陽晨曦還期待,國內醫學院儘快設立「轉化醫學」課程,讓年輕的學生們在最富創造力的年紀,接觸轉化醫學的概念,鼓勵他們把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為臨床應用,最終提高中國醫療整體水平。
學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但絕對不僅僅是『開藥開刀』這樣狹義的救人,還包括創新和創造新的技術、藥物及器械,用更佳的方式救人。期待國內醫學院儘快設立『轉化醫學』課程,讓年輕的學生們在最富創造力的年紀,接觸轉化醫學的概念,鼓勵他們把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為臨床應用,最終提高中國醫療整體水平。
——歐陽晨曦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