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用一把小小手術刀,劃開中國外科手術的一個時代

2020-11-28 騰訊網

最美奮鬥者

人民創造歷史,歷史造就英雄。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最美奮鬥者」,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為偉大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鬥的傑出代表。這其中,有五名國家榮譽獲得者和十餘名「最美奮鬥者」與杭州有著不解的淵源,杭州,一路見證他們全力實踐「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的價值理念。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定會因為包括杭州人在內的億萬追夢人,去跟隨英雄足跡、去奮鬥而變得更加精彩。

最美奮鬥者裘法祖:

用一把小小手術刀,

劃開中國外科手術的一個時代

從溫情脈脈的西子湖到人才濟濟的上海灘,從古樸典雅的德國慕尼黑到雄踞江漢平原的中國武漢,他攜四方山水之靈氣,憑一把小小的手術刀,60餘載春秋,譜寫了一曲震撼中外醫學界的華麗樂章。

他就是「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

圖片來源:光明網

立志從醫 不想讓天下母親受痛苦

1914年,裘法祖出生在杭州的一個「書香世家 」。從小勤奮學習的他,於18歲那年考入了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從那時起,他便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母親的離世,讓裘法祖更加堅定了從醫的信念。

1933年春天,裘法祖的母親痛苦地死於闌尾炎,在當時的中國,對這樣的簡單手術無能為力。

喪母之痛,痛徹心扉。

1936年,裘法祖遠赴德國留學,就讀於慕尼黑大學醫學院。

3年後,裘法祖以優秀的成績獲得了德國醫學博士學位,不到5年就被晉升為副主任醫師,之後又受聘於土爾茲市立醫院任外科主任。如此「禮遇」,在當時的德國是絕無僅有。

多少個夜晚,西子湖楊柳依依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錢塘江滾滾濤聲在耳邊不絕迴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燃遍了歐亞大陸,歸期無望的裘法祖壓抑著思鄉之情,在異國他鄉進行著他的行醫生涯……

「裘式刀法」 點燃無數患者生命之燈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屏

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裘法祖毅然放棄了國外的生活,帶著妻兒踏上了回國的海輪。

就在這艘從德國開向上海的輪船上,裘法祖成功為一名肝臟破損、生命垂危的病人實施了肝臟縫補手術,病人在他的「妙手」之下轉危為安。

船未抵岸,裘法祖的「名氣」卻已傳遍上海灘。

裘法祖從醫的60多年,也是中國外科迎來歷史性變革的60多年,他不僅率先奠定了今天中國醫學裡的專科概念,更用一把小小的手術刀開啟了我國外科手術領域非凡的歷史:

在手術中確診全世界第一例臨床腦血吸蟲病;

籌建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並建立起全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

直到現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著兩項全國紀錄:例數最多,存活時間最長。

作為中國外科學奠基人,裘法祖是醫學界公認的一把寶刀。他自創的「裘式刀法」以穩、準、輕、細、快見長,點燃了無數患者的生命之燈。

有人這樣說:裘法祖要劃破兩張紙,下面的第三張紙一定完好無損。

跨越國界的仁愛之心

當之無愧的「中國外科之父」

裘法祖不僅精湛的醫術馳譽中外,博大的胸襟也為中國外科學的發展培育了「累累碩果」。

桃李滿天下,是人們對育人者的讚譽,於裘法祖而言,也是毫不誇張的寫實。他的學生,遍布歐美亞大陸,「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首創斷手再植術成功者之一的錢允慶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一生眾多的榮譽與光環中,裘法祖始終覺得「醫德風範終身獎」的分量最重。他時常告誡學生:做醫生不難,做好醫生很難,永遠做好醫生難上加難。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

2008年的初夏,裘法祖溘然長逝,享年94歲。

希波克拉底曾說,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回望裘法祖60餘載行醫生涯,手術無數從來未錯一刀;把手捂熱了為患者做體格檢查;選擇坐在離燈箱最近的地方為病人看片……

他用愛的路徑和心的維度,呵護無數患者微弱的生命燈火!用無私奉獻畢生所學,讓醫學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裘法祖:當之無愧的「中國外科之父」
    1946年10月,一艘從德國開往上海的海輪,一位中國醫生在甲板上成功為一名肝臟破損、生命垂危的病人實施了肝臟縫補手術,病人轉危為安。這位醫生就是我國醫學界公認的一把寶刀,「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從醫60多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術刀開創了我國外科手術領域非凡的歷史:50年代在我國開展分流術和斷流術,並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60年代,在手術中確診全世界第一例臨床腦血吸蟲病;80年代,在無數次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籌建起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並建立起全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病房。
  • 裘法祖:一個外科醫生的傳奇人生
    導讀裘法祖說,在他的從醫生涯中,有一件事最讓自己難忘。1940年,他正式進入外科生涯,在施瓦本醫院擔任外科醫師,但一年以後,他的導師才允許他做第一個闌尾炎切除手術。在做第三個闌尾切除手術時,發生了一件影響裘法祖一生的事情。病人是一位中年婦女,術後第五天,這位病人突然死去。
  • 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在京召開 肺癌微創手術治療黑科技「雷射刀...
    ,張毅教授在使用雷射刀為肺癌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宣武醫院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卡拉)7月28日,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三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2018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京開幕。大會通過國內外胸外科、腫瘤內科等領域的專家演講、手術演示、手術培訓等方式,探討胸外科熱點與難點問題。這其中,新引入國內的肺癌微創手術新技術——2微米銩雷射技術(俗稱「雷射刀」)頗為「吸睛」。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吳孟超憶裘法祖 師徒情深,肝膽相照六十載 2004年11月8日,裘法祖院士90大壽,從醫65周年。那天,裘法祖的一位學生專程到武漢向他祝壽,那位學生83歲,也是一位院士,還有一個稱號: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 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學問
    1939年我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開始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後,我的導師才允許我做一個闌尾炎手術。記得我做第三個闌尾切除手術時,病人是中青年的婦女,手術之後五天就死掉了。那個醫院非常嚴格,每個星期二上午要到停屍房解剖屍體,然後醫生要看是什麼病,什麼病理。經過屍體解剖證實不是手術的問題。但我的老師盯住我的目光嚴肅而冷峻。他對我說:她是四個孩子的媽媽。67年前的這句話影響我一生一世。
  • 裘法祖:治病救人春風育人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醫學家裘法祖先生在世時給學生的教誨,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濟世救人醫者心  1936年,20多歲的裘法祖告別家人,赴德國學醫。焚膏繼晷磨礪醫術的他,很快獲得了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後來,他進入都爾市市立醫院工作,並擔任外科主任。
  • 精神外科手術的「前世今生」
    精神外科是現代神經外科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個充滿挑戰並極具爭議的學科。在這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輝煌的發展時期,也有灰暗的停滯階段。但是,精神外科在世界範圍內從沒有停止,雖然爭論不斷,但在理論和技術上仍然不斷在進步。至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以圖文形式帶你回顧精神外科的歷史,展望精神外科的未來。
  • 改變外科手術的野蠻,每個能無痛做手術的人都要感謝他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吃貓的小黑魚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歷史上,對人類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死後成果才被人認可的人不少,其中之一就有霍勒斯·威爾斯(Horace Wells)。在麻醉品發明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外科醫生的技術是以他們的刀速來衡量的,外科醫生也被描述為「一個帶著刀的野蠻人」。威爾斯,則是第一個意識到麻醉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個用笑氣作為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被稱為現代麻醉學的先驅者。
  • 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外科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外科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流行一時的手術,或被遺棄或被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方式所替換。本文則盤點了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現在卻被廢用的外科手術。
  • 什麼是手術臺上的 「軟刀子」?
    手術時,既不需要切口,甚至都不需要麻醉;病人當天就可出院。不開刀,燒化病灶人體內部長出腫瘤或者發生病變,把病灶割除一直是外科醫生的主要任務。當然手術時,能不動刀,不傷皮肉又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實現這個夢想,超聲波是首選。因為其他的波,比如電磁波,就副作用太大。早在194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做過嘗試。
  • 裘法祖「關門弟子」歐陽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蠻生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長江商報消息 歐陽晨曦,40歲,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的關門弟子。大雨,協和醫院血管外科2樓。4月22日,記者採訪他時,他填了一張診斷單,接了四個電話。,師從國際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 他曾為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做過心臟搭橋手術)。德國導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歐陽晨曦因此有機會參與許多複雜的血管外科的手術。「心臟搭橋手術帶給我的觸動蠻大。」原來,心臟搭橋手術需要用到小口徑血管,但市面上還沒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手術時醫生只能從患者的腿上劃開一條長長的口子,獲取其自身的人體血管。
  • 醫學史上的6月14日:醫學泰鬥、「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逝世
    2008年6月14日,「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逝世。裘法祖,浙江杭州人,1914年12月6日(民國三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18歲考入原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1936年從原同濟大學醫學院結業後赴德留學,1939年在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博士學位,1947年初(民國三十六年)回國,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華佗為何被稱為中國外科手術鼻祖?麻沸散的發明,比西方早1600年
    於是華佗就把這本書給燒了,說不定這就是外科手術結的重要典籍。由此可見,華佗被殺,可不是因為他要對曹操的腦袋開瓢,主要是因為他為人傲慢,多次欺騙曹操。憑什麼說華佗是中國外科手術的鼻祖呢?因為麻沸散。外科手術,俗稱開刀,這就是要在你的身上劃口子,你說疼不疼?當然是疼得要喊娘的。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開展,已證實有中國手術小組參加!
    義大利都靈高級神經調節小組的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體換頭手術已經被他在中國成功實施。塞爾吉·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來自中國的任曉平教授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的進行,報告將在幾天後公布。」如果真的能成功實施人體換頭手術,這將改變人類的未來。換頭手術非常複雜,需要一百個醫生,估計需36小時才能完成,成本達750萬英鎊,事後還要注射大量藥物抑制免疫力,以免出現排斥反應。
  • 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醫生手術好幫手
    騰訊數碼訊(米可)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英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手術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使用了低成本技術,而且使用了行動電話和航天技術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原標題: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助力醫院神經外科發展,9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的趙繼宗院士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動脈瘤手術,使我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頂級專家的診治。
  •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總量突破100例 手術量...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手術室內,卻格外安靜,一臺肝腫物切除手術正緊張有序進行。1個小時後,手術主刀、肝膽胰外科及減重和代謝外科主任姜濤教授走出手術室,與團隊成員一一擊掌慶賀,不止為這一臺手術的成功,也為他操作的整整100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成功慶賀。
  • 【光明日報】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
    50多年的外科手術生涯,給吳孟超的手留下了一個特別的標記:他右手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向後凸起,指尖習慣性地向大拇指方向微微蜷起,而中指的第一個關節卻向無名指方向與第二節形成一個近直角的弧度。所以當他攤開手掌時,如果不刻意地併攏,食指和中指的第一節就會形成一個小小的「V」形。 吳孟超看了看自己的手,笑著說:「50多年了,每天做手術,開刀、縫合,就變成這樣了。」
  • 為什麼現代精神外科手術可以治療精神疾病?
    但也有不少病程在3年及以上,通過藥物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深受著疾病的折磨,通常我們會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提及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部分人會驚訝,甚至會不相信。其實在我們外科醫生看來排斥手術卻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內容中進行簡述:為什麼手術治療可以治療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