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巧妙地創造了人造組織工程血管

2020-10-10 賽醫學

來自聖彼得堡的研究人員設計並完成了了一個獨特的實驗。他們將一個聚合物支架作為血管假體(類似腳手架)植入大鼠的腹主動脈,並對其生物反應過程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監測。在「腳手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一個人造血管。

這個人造血管具有與天然血管相似的特性。該支架本身具有良好的開放性、生物相容性和無毒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與組織生物學》上。這項研究使科學家們離創造出人造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又近了一步。

這項研究是由聖彼得堡理工大學(SPbPU)、巴甫洛夫第一聖彼得堡國立醫科大學和大分子化合物研究所的多學科小組進行的。

冠狀動脈和外周動脈旁路移植術是緩解心絞痛等血管缺陷症狀的常用方法。合成血管假體在高流量、低阻力條件下(如大的外周動脈)的表現相當令人滿意,但它們不適用於小口徑動脈重建(如冠狀動脈或下肢循環)。它們容易誘發血栓,栓塞和閉塞。為了克服這些問題,開發一種低成本、無生物相容性問題的人工血管勢在必行。

合成假體沒有對兒童的身體進行重塑,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重新手術的原因。這是創建人造血管的原因之一。」

聖彼得堡理工大學組織工程和移植聚合材料部門負責人Vladimir Yudin說。

研究人員用一種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聚乳酸開發了這種管狀支架。聚乳酸通常存在於人體中。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其可以作為醫療用途。支架在體內逐漸溶解,在它的位置出現一根血管。

該支架由納米纖維和超細纖維組成,與天然血管的纖維結構非常相似。宿主細胞在這種移植物上成功增殖。通過對其機械強度、孔隙率、疏水性的研究,可以發現腳手架是安全的。

該部門的研究員Pavel Popryadukhin補充道。

外科實驗在巴甫洛夫大學進行。採用顯微外科技術將支架縫入大鼠主動脈。16個月後,支架完全溶解。人造血管看起來和天然血管非常相似。然而,科學家們觀察到了動脈瘤在重建區的形成。

我們也得到了積極的結果:在長期的實驗中,支架的安全性得到了證明。同時也顯示了在支架上形成新組織的可能性。該支架已被證明無毒且通暢率高——93%。一個新的血管正在形成,這具有非常高的價值,支架將獲得專利。

——Guriy Popov,巴甫洛夫大學心血管外科醫生

下一步是在操作前在支架上播種和培養細胞,這些細胞負責強度。這將有助於解決植入部位動脈瘤的問題。

參考文獻

Popov, G. I., et al. (2020) A Morphological Study of a Bioresorbable Tubular Matrix of a Small Diameter from a Poly (L-lactide) for a Tissue-Engineered Vascular Implant.Cell and Tissue Biology. doi.org/10.1134/S1990519X20040082.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科學出版社醫藥衛生分社訂閱號

相關焦點

  •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1 10:45:34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目前,在外科手術中,人工血管主要用於暫時性和永久性的取代患者缺損的動脈或靜脈,或作為動脈阻塞時的分流通道,以及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所需的動靜脈移植替代管,特別是大口徑人工血管在組織修復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在地球上,藉助人類細胞培育三維結構的大多數技術都要用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科學家用它們來確定組織的形狀,並幫助細胞相互黏附;而「橢球」實驗則表明,在微重力下培育細胞不需外部支持,且可以自然形成原始血管。軌道上的失重和對流不足環境是研究這些三維複雜結構的理想條件。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療法的需要,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開發出了多種人造組織器官來幫助治療人類疾病,那麼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到底如何?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是器官和組織恢復正常功能的唯一途徑。目前,將生長因子或遺傳物質注射到目的組織部位可以引發血管生成,即從此前存在的血管中生長新血管。在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由Prasad Shastri教授領導的弗萊堡大學和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表明,通過簡單的水凝膠注射可以實現穩定的血管生成。組織成血管的細胞需要來自其他細胞的支持以穩定和血流調節。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俄羅斯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化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可在人造血管材料內「預埋」人體上皮組織細胞,進一步研發可實現藥物的
  • 科學家成功創造肌肉泵魚類 離人造心臟又近一步
    哈佛大學教授Kevin Kit Parker想要造出一個人造心臟,他的女兒卻對波士頓水族館的生物非常感興趣。這對父女檔的結合給科學界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創造:一個身長只有0.6英寸(相當於16毫米),重量只有0.4盎司(大約10克)的機器魚,魚身骨架全部都是用黃金打造的。
  • 俄羅斯科學家最新研究出的人造血管可以有效的減少血栓的生成!
    相關血管在植入生命機體之後可以減少形成血栓的機會。研究人員在大型實驗室生物體上已經進行了實驗,展示出了人造血管的相對效果。據悉,一般情況下人造血管植入生命機體之後會和血液及周圍的組織有相互作用,並且很快就會形成一層血栓。這樣會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威脅。故此,研究員一直在研究製造一種可產生最小量血栓的人造血管。
  • 新型人造血管治療急性血栓更有效
    新型人造血管治療急性血栓更有效科技日報莫斯科8月10日電 (記者董映璧)據近日俄羅斯《消息報》報導,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科研人員,把聚乙內酯放入磁控管放電等離子體中進行處理,研發出一種能更好地治療急性血栓的新型人造血管制造技術。
  • 裘法祖「關門弟子」歐陽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蠻生長
    2003年德國留學歸來,他向研製小口徑人造血管(直徑小於6毫米)這道世界性難題發起挑戰;5年後,他挑戰成功,與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林聯手研製出蠶絲粉體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獲國家認可,摘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又5年,其研製的小口徑人造血管要量產了。「目前正在申報臨床試驗。一旦獲批,我們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實現小口徑血管商業化的公司。」
  • 人造電子血管問世!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人造電子血管問世!南科大學者突破性成果登上權威期刊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通過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現有的小直徑(小於6毫米)組織工程血管(TEBV)尚未滿足臨床需求。
  •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在寧問世 2002年7月24日08:25  揚子晚報   南京市鼓樓醫院22日傳出信息:該院成功研製出國產支架型人造血管,其成本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1/20,為廣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病人帶來了福音。
  • 掃除人造功能性器官技術障礙 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
    原標題: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美國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生物列印技術,可快速生成有複雜內部結構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膠,用來模仿人體氣管和血管等脈管系統,為未來人造功能性器官掃除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該突破性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姜宗來——上海交通大學——心血管力學生物學、血管組織工程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姓名:姜宗來      性別:男      出生年月:所在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職稱:教授      招生專業: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領域:心血管力學生物學、血管組織工程聯繫方式E-Mail:zljiang@sjtu.edu.cn      電話:021-*******      郵編:0地址:個人簡介
  •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原標題:人造血管移植為先天性心臟缺陷兒童帶來希望) 網易科技訊
  • 日本科學家邁出一大步:創造光合人造細胞,可像植物一樣獲取能量
    近日,日本科學家們通過模擬植物細胞,成功創造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人造細胞,這是人造仿真細胞技術邁出的一大步。來自日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各種生物結構進行整合,創造的人造細胞中含有兩種關鍵的蛋白質成分,即ATP合成酶和細菌視紫紅質。ATP合成酶可以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並為人體供能,而細菌視紫紅質的作用是從環境中收集太陽能進行生物催化。
  • 從人造眼球到人造海綿體,這種材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2020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施雪濤教授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毛傳斌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文中他們構建了一種表面有肝素塗層的3D列印水凝膠支架,將這種水凝膠支架植入海綿體缺損的兔模型中,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免疫排斥反應,支持血管組織向內生長並促進心血管生成以修復缺陷
  • 寧德市首例採用超聲引導下開通閉塞人造血管手術成功
    近日,寧德師範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成功完成了一例閉塞人造血管球囊擴張術(PTA),為患者撐開了血液透析的生命線。這是目前我市首例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成功開通閉塞人造血管,標誌著該院在處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方面實現突破。
  • 6毫米以下「人造血管」有望臨床實驗(圖)
    本報訊(記者方芳)本市小口徑血管研究取得突破,北京理工大學已經研發成功直徑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並且正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  據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榮傑教授介紹,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出直徑6毫米以下的小口徑血管後,首先由阜外醫院在一條狗身上進行實驗,22個月未發現堵塞現象。到目前為止,共進行了9例狗動脈植入試驗,除手術致死進行病理分析以外,其餘全部存活。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在一定數量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並成功後,這項技術就可以進行人類臨床實驗。
  • 【溯源胸科】1983年的今天,我院「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榮獲...
    【溯源胸科】1983年的今天,我院「機織滌綸毛絨型人造血管」榮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2020-12-0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