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高值耗材中,唯一一個還沒有被國產化的產品。」杜廣武接受動脈網記者採訪時說道。
20世紀50年代,人造血管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並廣泛應用於臨床,適用於動脈瘤、動脈狹窄、動脈栓塞等疾病手術。杜廣武介紹,全球每年的使用量在20萬條左右,中國在去年已超2萬條,且數量還在增加。
2萬條現在看來已然是不小的數量,早在2009年,國內的需求只有3000條左右。「從數據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人造血管市場需求量的增長變化,但遺憾的是,一晃數年過去,國內仍遲遲未能實現進口替代。」 杜廣武說道。
為什麼難?難在哪?國產替代還有多遠?近日,動脈網記者採訪到了江蘇百優達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杜廣武,就以上疑問展開詳細解讀。
人造血管難在工藝、難在技術
在擔任美國心血管醫療器械巨頭「邁柯唯」人造血管研發技術總監時,杜廣武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批大批的中國醫生前來參觀、採購人造血管。
「國內沒有技術,人造血管難以實現國產化,只能依賴進口。」杜廣武指出難題的源頭。他補充,佔領市場的的兩大巨頭分別是邁柯唯(Maquet),佔領全球/中國70%市場;泰爾茂(Terumo),佔領全球/中國20%市場;其他佔10%。
除了核心技術被國外巨頭牢牢掌控,工藝的複雜性也無形中成了國產難的「當頭一棒」。杜廣武指出,人造血管產品本身成本不高,但是其背後的研發和工藝成本極高。
「人造血管主要以滌綸為材料,這種材料做衣服容易,做人造血管就複雜得多。它跟很多支架類不太一樣,支架類工序相對較少,而採用滌綸材料製作人造血管,工序多且複雜。首先它要用到一些非常特殊的紡織設備,生產出特定材料,再加工成型,進而塗層等等。既要保證生物強度、還要具備柔韌性、易縫合性、術中不易漏血、術後組織易於癒合等特點。」杜廣武說道。
技術缺乏、工藝複雜、設備投入大,鮮有企業願意投入。國內只有少數企業和醫院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由於產品技術相對落後,無法趕超,因此只限小範圍使用,未能實現產業化。
「隨著人造血管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如果不能實現國產供需,必然會受制於人,一旦國外削減對中國的供貨,對國內影響很大。」杜廣武表示,在他看來,人造血管「國產化」勢在必行。
15年技術積澱成行業「領軍人」,帶著核心技術回國
面對這樣的市場痛點,2013年,在人造血管領域深耕了15年的杜廣武,選擇回國從「0」開始。「首先我是中國人,同時我也是這個領域的專家,這些現象給我的觸動很大,也是我想要改變的原生動力。」杜廣武說。
杜廣武,畢業於上海東華大學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曾任職於美國的瑞輝(Pfizer)、Datascop、邁柯唯等公司、以及爵碩、德拉瓦大學,在醫療器械以及纖維複合材料領域有豐富的經驗,涉及人造血管、覆膜支架、紡織醫療品、紡織結構複合材料、三維織物、新型工業用紡織品、特種纖維與紗線等方面的設計、研發與技術等。
「2013年回國後,受上海微創醫療的邀請,我擔任微創醫療血管外科業務的副總裁。」杜廣武告訴動脈網,2016年,杜廣武離開微創醫療,創立江蘇百優達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人造血管的產業化。
江蘇百優達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於南通市北高科技園區,專注於人造血管等植入類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生產,致力於為醫生提供性能優良的醫療器械產品,並為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產企業提供優質的OEM和ODM服務。
目前,百優達已完成2輪融資。新產品開發項目:支架覆膜OEM(生產銷售);大動脈人造血管(臨床試驗階段);透析人工血管(送檢/動物實驗階段)。
「回國對我來說也是從新開始。國外雖然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他們的產品還存在一些臨床痛點,例如術中滲血較大、柔順性不足等,所以我想通過技術改良,成為中國第一家實現人造血管的產業化的企業,讓國產取代進口。」杜廣武說道。
破冰:自主研發大動脈VASOLINE?人造血管,性價比超進口
有數據表明,中國目前已經有近100家省/市級醫院開展大動脈人造血管的植入手術。2022年中國市場預計超過4萬條。主動脈外科進入快速增長期,每年臨床數量增加將近20%。
百優達成立以後,杜廣武將研發重心聚焦於大動脈人造血管制造技術以及外周/透析通道人造血管制造技術。其中大動脈人造血管制造技術已媲美進口產品。
「我們整個研發團隊就好比一個球隊,我扮演的角色是教練,帶他們進入賽場。團隊成員都非常年輕,是來自頂級公司、頂級學院的技術人才。在產品技術的開發上,具備前沿性、領先性。」杜廣武說道。
VASOLINE?人造血管採用聚酯纖維編織而成,塗覆有可降解生物材料,用於動脈的替換、修補和旁路手術。臨床前研究證實,該人造血管植入後不易滲血,醫生使用手感和縫合性俱佳。植入6個月後檢測結果顯示,此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圖註:VASOLINE?人造血管四分支樣品)
「今年4月,VASOLINE?人造血管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完成首例臨床植入,該手術由心外科孫立忠團隊完成。手術醫生評價百優達人造血管手感柔軟、縫合性能良好、防滲血性能良好。術後無出血,血管內血流通暢,患者術後情況良好,目前已出院。」杜廣武介紹。
有臨床專家反饋:百優達人造血管的性能優異,作為首款我國自行研發、生產的人造血管,百優達人造血管投入臨床,將填補我國在此類產品上的空白,打破目前臨床使用中進口產品壟斷的現狀。
(圖註:VASOLINE?人造血管單分支樣品)
杜廣武表示,截止到2019年10月8日,VASOLINE?人造血管共在全國2個臨床中心,完成總計67例植入(其中包括27例競品對照)。另外還有5家中心正在進行入組前準備工作。
(圖註:VASOLINE?人造血管直筒樣品)
此外,目前百優達已經與北京安貞醫院、河南省胸科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達成合作。產品預計在2022年年底前拿到註冊證。
「未來產品進入市場,我們的目標是:性能比國外好,價格比國外低!」杜廣武信心滿滿說道。
作為國內第一家產業化人造血管企業,杜廣武透露,除了近2-3年的人造血管、覆膜支架等領域的國產替代目標,下一步百優達還將不斷推出原創型高端植入耗材,滿足臨床更多需求。對該公司感興趣的機構請聯繫融資助手小云:DongMai_Investent。
文 | 徐文娟
微信 | XWJ2013050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