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45折,最高15折!「清倉大甩賣」的一幕,在近期舉行的京津冀及黑吉遼蒙晉魯(「3+N」聯盟)人工晶狀體類高值耗材聯合帶量採購現場上演。
如同硬幣的兩面,作為抑制高值耗材,尤其是進口高值耗材價格虛高的重要舉措,帶量採購的成效無疑是立竿見影的。同時,帶量採購也帶來了市場格局重塑、國產廠商市場份額擴大,以及國產化替代的機遇。
另一方面,現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存在的諸多問題,也給不少業界人士帶來了對於疫情後產業恢復與發展的憂慮。
進口高值耗材國內售價可達國外的3~5倍
自去年安徽、江蘇兩省率先執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到近期「3+N」聯盟人工晶狀體類高值耗材聯合帶量採購,再到帶量採購方案正在設計中的陝甘寧閩渝黔等十餘個省市,高值耗材帶量採購已成趨勢。
從降價幅度方面看,進口高值耗材價格降幅頗為顯著。根據公開資料,安徽高值耗材帶量採購中,中標價總體平均降幅為20.5%,國產品類平均降價18.1%,進口品類平均降價20.9%;江蘇高值耗材帶量採購中,中標價平均降幅為26.89%,最高降幅達38%。
而 「3+N」聯盟人工晶狀體類高值耗材聯合帶量採購採用競價與議價談判兩種模式,總體中標價平均降幅為41.7%。在競價組中,中標價平均降幅為54.21%。其中,由武漢六合恆遠投資有限公司經銷的進口品牌弗雷德·霍洛FLEX(A8L)型人工晶狀體創下最高降幅,高達84.73%。
近85%的可降價空間,意味原銷售價格是現價格的6倍之多。巨大的降價空間背後,不禁令人遐想,以人工晶狀體為代表的進口高值耗材價格到底有多少「水分」?
通過對比「3+N」聯盟帶量採購中標結果與山東省今年1月15日發布的《關於公示山東省部分高值醫用耗材產品掛網(一)申報信息的通知》中披露的掛網價格發現,同一型號的進口人工晶狀體可降價空間至少在30%~60%。
同時,據了解,不少進口高值耗材國內目前市場售價約為國外市場的3~5倍。以卡爾蔡司(Carl Zeiss)AT LISA tri 839MP型人工晶狀體為例,根據山東省披露的掛網價格,該產品價格高達23931.75元/盒,而同款產品在新加坡市場售價據悉在7000元左右,僅為國內銷售價格的三分之一。」
其實,該現象在國內存在已久。早在2017年,中山大學第七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秦鑑就曾公開表示,「國內醫用耗材價格太高,是國外耗材的3~5倍。
高值耗材可降價空間背後是不健全的醫療體系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除了海外生產商或國內經銷商定價過高外,進口高值耗材巨大降幅空間的背後是不健全的醫療體系。
不同於藥品,高值耗材除醫院外幾乎無其他銷售途徑。過往,大多數醫院冀望通過採購、銷售價格更高的進口高值耗材以獲取更多的利潤;而一小部分醫生也可能會通過推薦進口高值耗材獲取額外的收入。這些情形也間接加劇了進口品牌高值耗材價格的虛高。
根據垂直媒體醫學界去年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醫生薪酬現狀》,2018年全國醫生平均稅前年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補貼及年終獎等獎金)為11.7萬元,其中超60%醫生稅前年收入低於10萬元,在平均水平之下。毫無疑問,在外賣員快遞員月薪都能輕鬆破萬的當下,眾多醫生的寒窗苦讀、辛勞付出和公開收入是嚴重不匹配的。
另一方面,從國產高值耗材生產商的銷售及管理費用率、研發費用率水平來看,與海外醫療器械企業並無明顯差距,並未普遍出現國內醫藥企業「重銷售,輕研發」現象。(欲了解國內藥企銷售費用詳情,請戳信披直通車歷史文章《恆瑞醫藥「行賄門」背後:我國創新藥企銷售費用為何居高不下?》)然而,國產高值耗材企業在原材料、關鍵技術的缺失,使得進口高值耗材具有一定稀缺性,存在定價優勢,並佔據國內市場主要市場份額。
這一點,從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在過去幾年裡多次上演「蛇吞象」,頻繁併購海外醫療器械企業也可見一斑。典型案例如,2018年,上海萊士(002252.SZ)擬分別以約50億美元、5.89億歐元,合計約人民幣400億元的價格收購兩家全球血液領域龍頭企業GDS、Biotest;2017年,藍帆醫療(002382.SZ)以約人民幣58.95億元收購當時全球第四大心臟支架公司柏盛國際93.37%股份。
市場格局或因高值耗材帶量採購重塑
借鑑藥品帶量採購經驗,可以預見的是,在高值耗材帶量採購下,未來市場格局或得以重塑。
以國內鹽酸右美託咪定注射液市場為例,長期以來,恆瑞醫藥(600276.SH)佔據國內市場份額首位。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恆瑞醫藥國內右美託咪定注射液市場率為81%,在經歷「4+7」帶量採購一年後,揚子江藥業異軍突起,2019年市場份額達36%,而恆瑞醫藥市場份額下滑至51%。
在高值耗材帶量採購下,國產高值耗材生產企業較此前獲得了更多入市機遇,有望提高產品量,從而增加營收和公司盈利水平。尤其是在原料、技術、品牌、規模化等建立起一定優勢的國內頭部企業,相較進口品牌,這些企業可以更有彈性地應對產品降價壓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率。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在國內骨科、心血管、血液淨化及影像診斷等領域中,骨科關節、脊柱類、起搏器、血液透析器及內窺鏡等產品國產化率不超過40%,仍存較大國產化替代預期。
高值耗材帶量採購的B面
在帶來市佔率提升、國產化替代機遇的同時,帶量採購同樣給國內高值耗材企業帶來了不輸於進口品牌的降價壓力。通過對比「3+N」聯盟帶量採購中標結果與山東省披露的掛網價格發現,同一型號的國產人工晶狀體價格降幅也可達20%~70%。
除了顯見的降價壓力外,現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方案諸多不足也給疫情後產業恢復和再發展帶來考驗。在前不久落幕的全國兩會上,微創醫療(00853.HK)董事長常兆華甚至建議,暫停高值耗材集中帶量採購試點並在全國進行經驗總結,改進工作方法。
這並非常兆華建首次提出這樣的觀點。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常兆華就表示審慎推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在他看來,缺乏統一的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各地重複採購等都是現行高值耗材帶量採購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目前,國內尚無科學方法來區分高值耗材的不同質量層次或等級,採用低價中標的慣常做法或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3+N」聯盟帶量採購中,來自進口品牌弗雷德·霍洛通過84.73%的價格降幅,換取了約2.9萬片人工晶狀體的採購量,約佔帶量採購總採購量的9.2%,成為此次帶量採購中的「黑馬」。而據了解,該品牌來自尼泊爾,是業界人士眼中的極小眾品牌。
同時,高值耗材的使用,通常需要醫生長期學習培訓和經驗積累才能熟練並順利開展手術,貿然更換醫生已嫻熟使用產品,也可能影響手術質量。
以去年執行的江蘇人工晶狀體類帶量採購為例,出於醫生臨床使用習慣等考慮,江蘇對集採競標企業設置「門檻」,可參加集採產品必須為2014年以來江蘇省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含備案採購)部分產品,因此中標產品均為進口品牌,愛博諾德等國產人工晶狀體生產商無緣此次帶量採購。
此外,部分業界人士認為,高值耗材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之複雜、周期長,其產能準備和提高是一個系統化的持續過程。小規模企業以低價中標,或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產能繼而無法保障產品正常供應。乃至出現企業一味降低成本從而逐漸削弱創新投入,並失去不斷更新迭代動力和能力,為保持合理利潤而簡化生產工藝或以次充好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