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嘗試用微生物發電,這種菌群同時還能淨化水

2020-12-06 好奇心日報

據 Space 報導,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實驗,嘗試用希瓦氏菌來發電。這是人類首次嘗試利用微生物來為空間站提供電力能源。

NASA 做了一個小視頻來講解實驗原理:希瓦氏菌屬於發電菌群,它們可以把電子由體內傳輸到其周圍微小的附器上來發電。而且,希瓦氏菌不僅能發電,還能幫助航天員淨化水——如果這兩種用途能夠被順利應用,將來太空人進行太空飛行時需要攜帶的物資將大大減少。

科學家已經將一批名為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的微生物送上了太空,他們需要驗證希瓦氏菌能否在太空生存和繁殖。因為用它發電的前提是,希瓦氏菌需要大量個體彼此緊密地挨在一起形成一個薄片才能發電,這一過程的前提是希瓦氏菌能夠在太空順利繁殖。

此外,科學家們還要檢查它是否能夠以與地球相同的速率傳輸電子,以及它形成生物膜的方式是否會受到微重力環境的影響等等。

載人太空飛行器傳統的用電方式有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燃料電池供電和蓄電池供電等。

早期的太空飛行器,大都使用化學電池作為電能來源。這些化學電池的基本原理和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乾電池、手機電池等基本一致,能夠持續供電的時間不長。當電池的電能耗盡時,由於無處充電,太空飛行器便不得不停止工作。「東方紅一號」衛星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就是受到了電池電量的限制。

現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道上工作時大都會伸展出一個形似翅膀的裝置,這個「翅膀」就是太陽能電池帆板,它的作用就是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隨著太陽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太陽能帆板的供電效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了在地球附近工作的太空飛行器的主要電能來源。雖然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如果要像飛掠冥王星的「新視野」號和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號那樣出一趟遠門,太陽能就不足以支撐太空飛行器工作了。隨著與太陽距離的增加,太陽光將越來越弱,太陽能帆板產生的電能也會越來越少。

NASA 在介紹利用希瓦氏菌發電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一點。「隨著人類進一步深入太陽系,太空人需要獲得在更長時間的航行中生產自己的能源的方法。」NASA 寫道,而且因為希瓦氏菌能夠通過消耗廢水中的有機廢物來淨化水,並且同時又可以收穫這些有機物的電子來生產電,確實是一個更理想的能量來源。

通過核裂變的核反應堆來獲取電能同樣是一種常用做法,但卻存在較大風險。1978 年,蘇聯人在推進空間核反應堆技術時,曾造成了第一起大規模太空核事故。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籤署命令,禁止在地球附近工作的美國太空飛行器使用核能。但是,核裂變卻是目前在空間中利用核能高效大量產能的唯一來源。未來,希瓦氏菌未必有能力代替核能發電,但卻有助於在更多的場景解決太空人的用電問題。

題圖/visualhunt

相關焦點

  • 在國際空間站上,一定會喝到尿液淨化而來的水嗎?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太空人會毫不介意地喝下由尿液淨化而來的水。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太空中的尿液回收系統,可不是一個人一套,自己的尿淨化後自己喝。絕不可能如此奢侈。尿液回收系統,必定是多人共用一套。這就意味著,大家的尿混合到一起,淨化後再分著喝了。有時候,空間站裡還會有其它動物在,比如老鼠。這些動物的尿液也會被收集起來,淨化後供飲用。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這在當時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對太空微生物問題的一個關注。 而最近的一則報導顯示,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微生物的變異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他們用嚴謹的實驗證明了空間站的微生物其實並不那麼可怕。這一消息讓空間站的潛在對環境危險進一步降低。
  • 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實驗室 可淨化汙水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組正在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
  • 美國太空人嘗試修復國際空間站水循環系統(圖)
    (美國宇航局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綜合報導,國際空間站一套價值1.54億美元的水循環系統,由於運作2小時後便失靈關閉,太空人23日忙於修理,希望系統可以恢復正常。  這套系統可以把太空人的尿液和汗液進行過濾和淨化,變成可以飲用的清潔食水。太空人過去3天已嘗試令這套水循環系統恢復運作,以便把測試樣本送返地球。
  • 微生物燃料電池發電「一舉三得」
    54次閱讀 作者:仲科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1年09月02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正在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近半數為易致病的葡萄球菌和腸桿菌 2019-04-10 科技日報 餘昊原 【字體:大 中 小】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原本只在地球上生存的微生物,也隨著人類一起登上了太空。例如在「和平」號空間站,人們已經檢測到234種微生物。劉長庭介紹,微生物進入太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航天員攜帶的。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太空啤酒、酸奶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汙水發電兩不誤
    ,他說,「傳統的燃料電池是利用氫氣發電,但從來沒有人嘗試使用富含有機物的汙水來發電。」不過和氫燃料電池不同的是,微生物燃料電池是單一反應槽,裡面裝有8條陽極石墨棒,它們圍繞著一個陰極棒,密閉槽中間以質子交換膜間隔。密閉槽外部以銅線組成的閉合電路,用做電子流通的路徑。當汙水被注入反應槽後,細菌酶將汙水中的有機物分解,在此過程中釋放出電子和質子。其中,電子流向陽極,而質子則通過槽內的質子交換膜流向負極,並在那裡與空氣中的氧以及電子結合生成乾淨的水。從而完成對汙水的處理。
  • 科學網—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實驗室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組正在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
  • 微生物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
    據俄羅斯馬媒體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通過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調查研究發現,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發現了131個最容易腐蝕的地方,其中兩個地方在廁所。這一發現將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國際空間站科學家表示,微生物滋生最快最多的地方一般出現在屬於「寒冷」的地區,因為那裡的大氣水分凝結的可能性很高
  • 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僅發電還能殺菌
    打開APP 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僅發電還能殺菌 發表於 2017-06-26 00:16:20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想辦法使用新型電池,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其中微生物燃料電池(MFC)就是新型電池中的一種,而MFC只是一種統稱,實際上它涵蓋了尿液、微生物、其他廢料等一系列原料,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並藉助特定的設備可以使其產生電能。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滅火實驗中持續燃燒的庚烷液滴 新的水淨化系統:水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不幸的是,世界上許多人口缺乏清潔的水。藉助讓太空人得以回收93%的水的空間站技術,地球上的風險地區可以使用先進的過濾和淨化系統。 利用蛋白質晶體開發藥物:在空間站上進行的蛋白質晶體生長實驗為許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思路,從癌症、牙齦疾病到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 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
    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 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
    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原本只在地球上生存的微生物,也隨著人類一起登上了太空。例如在「和平」號空間站,人們已經檢測到234種微生物。  劉長庭介紹,微生物進入太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航天員攜帶的。
  • 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未來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啦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OFweek環保網訊:微生物燃料電池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比特首次發現了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他用鉑作為電極成功製造出了世界第一塊微生物燃料電池。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Logan的研究組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試圖將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該項技術未來還可能實現海水淡化。  科技的發展能令許多塵封的夢想照進現實。一塊看上去如此「微小」的電池,究竟隱含了怎樣「巨大」的能量?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4月9日電 (實習記者餘昊原)據ScienceAlert網站9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對在國際空間站發現的大量微生物進行了分類
  • 微生物,「命」硬的超乎想像,國際空間站外表面檢測到它們的存在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如果把人體比做宇宙,那麼微生物就是這宇宙空間的生命體,當人活著時,這個宇宙按照它自有的規律運行著一但人體死去,這種平衡被打破,微生物很快吞噬點這個宇宙!把整個宇宙化解掉!隨著人類對微生物認知的逐步加深,被微生物那比「小強」強悍許多倍的生命力,深深震撼到了!特別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開始探索外太空,攜帶微生物上外太空研究,研究它們在外太空環境中的生存狀況!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不用帶了,空間站外表面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