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人造重力太空艙想像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
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於零重力狀態會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將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產生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適的太空之旅。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蟲族,那麼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是否可以在空間站產生人造重力呢? 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 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視頻截圖:歐洲航空局 下同「橢球」實驗於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該實驗旨在研究形成血管內層的細胞—內皮細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微重力環境下如何反應。內皮細胞控制血管的收縮和擴張,調節血流和血壓。在太空中培育的人類細胞會聚合成管狀結構,類似於人體內血管的內層。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 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人造,重力,現實,科幻 ——快科技(驅動之家...
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蟲族,那麼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是否可以在空間站產生人造重力呢?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蟲族,那麼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是否可以在空間站產生人造重力呢?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歐洲科學家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1 10:45:34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日在其博客上宣布,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上升,站內3名太空人將暫時進入俄羅斯分區規避,地面控制人員則在加緊確認解決方案。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NASA表示,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正在「制定計劃以隔離、確認和修復洩漏源」,當前洩漏水平仍處在標準範圍內,「不會對太空人或空間站帶來危險」。
-
為什麼空間站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情況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如果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流浪地球》中的國際空間站可比我們現實中的強大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空間站有模擬重力,人們在空間站生活和地球上沒什麼區別,可以長久呆在空間站中。通過影片的描述,我們知道電影中的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之所以能有和地球一樣的重力,是因為空間站使用旋轉機構來模擬重力。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罕見漣漪狀重力波雲層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壯觀的「重力波」,這是一種從地球角度無法觀看到的大氣現象。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介紹稱,國際空間站第36遠徵隊太空人在本月24日拍攝到了位於蘇必略湖上空的罕見重力波雲層現象,雲層帶的方向暗示著氣流朝向北方逐漸偏離陸地表面,北方是蘇必略湖上空,雲層帶將在這裡與潮溼穩定氣流發生交互作用。圖片中的雲層看上去好像出現漣漪狀結構,該現象叫做重力波,顯示了地球氣候系統的引力效果。
-
國際空間站或在2024年停用!外媒:未來兩年,中國將完成空間站建設
國際空間站這段時間鬧出來的亂子可不小,在國際空間站漏氣後,為了找到漏氣點,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又是利用細紙條查找漏氣點,又是提議藉助聽診器來尋找漏氣點。環球網10月7日報導,國際空間站在2000年,迎來首批太空人入駐後,如今已經運行了將近20年。根據最初計劃,國際空間站將使用至2015年,但在之後工作時限延長到2020年後,又計劃再次將使用壽命延長到2024年,甚至該項目的參與國還計劃,將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到2028-2030年。但是這都是在國際空間站沒有出現故障的前提下進行的,而現在國際空間站像是個沒毛病的空間站嗎?
-
人造重力在理論上並不難!但是為什麼卻造不出來?
對於愛看科幻片的讀者來說,人造重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技術,其實人造重力理論上是很簡單的!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科幻片可以用數碼或者用模型來做,而真實的空間站是需要真金白銀做出來,怎麼能一樣呢?我們一定要弄清,科幻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是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是科普,不要把這幾者混為一談。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清楚了,科幻影視中靠離心人造動力的場景,是一種理想,也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但現在還不成熟。長期在無重力或低重力中,會對適應了地球重力狀態的人類健康造成傷害,這一點已經被證實。
-
科學家研究在太空中製造「人造重力!」
例如,歐洲空間局進行了一項研究,對志願者進行21天一系列的臥床休息實驗,與此同時,美國宇航局和俄羅斯空間機構也開展合作,在國際空間站上測試太空人失重導致生理機能下降的理論,探索如何改變運動和營養來降低空間疾病。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成像科幻片裡的圓形,靠離心力模擬重力?
人造重力系統,是未來星際探測的必須實現的技術。人造重力系統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重要是投入產出比不划算,而且也不需要!就目前來說,人造重力技術不在理論層面,而在於實踐層面。人造重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靠愛因斯坦在1911年提出來的等效原理概念。按照等效原理,密閉的房子內的人不能分辨自己是站在地面上,還是以9.8m/s的加速度在宇宙深空飛行。那麼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完全可以讓宇宙飛船的加速度保持在9.8m/s的加速度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