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2020-12-04 時空通訊

科幻片可以用數碼或者用模型來做,而真實的空間站是需要真金白銀做出來,怎麼能一樣呢?

我們一定要弄清,科幻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是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是科普,不要把這幾者混為一談。

科幻是根據現有科學水平加上對未來科學發展趨勢的預測,大膽超前想像的產物,裡面雖有一些科學內核,但與嚴謹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現實科技發展完全不是一碼事。

而人類真正的飛往太空,是不能夠憑想像的,而是不但要理論上能夠過關,技術和實踐上必須能夠實現,科幻中能做到的在現實中還不能做到,否則就不叫科幻。

我們現在有些網友就是分不清科幻和現實,老把科幻的東西當作科學來對待,甚至把科幻玄幻來比照科普。

一些人把科幻甚至臆想當作眼界開闊,由此認為自己是爬上了井圈的蛤蟆,指責嚴謹的科普是「人類視角」、「井底之蛙」。這就過了,就不是科學的態度了,甚至成了偽科學。

要知道科學研究成果一旦發表,只要誰能夠證偽(或通不過重複檢驗),就不能成其為科學,如果這個發表的人還要堅持誤導大家,就是偽科學了。

科幻都是未經證實和檢驗的幻想,只能夠娛樂大眾和啟迪人們思考,切勿當真,看後老把它帶到生活中對比這對比那,就會神秘兮兮,把生活弄得一團糟。所以看了科幻影視後,可以對比現在暢想未來,但一定要脫戲,回到腳踏實地的現實中。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清楚了,科幻影視中靠離心人造動力的場景,是一種理想,也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但現在還不成熟。

長期在無重力或低重力中,會對適應了地球重力狀態的人類健康造成傷害,這一點已經被證實。

人工重力可以防止這種傷害,但要實現太空中人造重力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們通過科幻影視比較熟悉的一種人工重力方法,是通過太空船整體或者局部的旋轉,使太空乘員感受到離心力,得到一種模擬重力效果。這也的確是目前科學界認同最可能實現的方法。

但這種理論和技術還沒有達到實際應用的水平。

而且現階段的空間站就是一個在地球軌道上進行低重力實驗的基地,而且航天員們在上面實行交替輪流,時間並不長,可以採取一些其他方法,比如彈性鍛鍊來一定程度解決乘員健康問題。

所以,目前的空間站並不十分需要解決人工重力問題。

如果現在我們一定要在空間站解決人工重力問題,就必須做一個旋轉的大圓環,即使技術成熟了,但付出的造價和代價會大很多,建造周期也會大大延長。

而且由於設備體積大大增加,安全風險會呈指數級上升,得不償失。在現階段,在太空中保障航天員們的安全,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說穿了,就是現階段人類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實力上,都還沒有建設大型重力空間站的條件,而且從實際需要上也還沒有必要。

今後人類一定要走出地球,走向太空,人類將長期在太空中生活,那個時候,人工重力一定會成為太空船或者太空城的標配。

我想在不久的將來,NASA前往火星的載人飛船上,為了保障太空人在長時間旅途中的身體健康,就有可能會設計採用某種人工重力裝置,而且這種重力裝置很可能會未來幾年NASA重返月球計劃中進行實驗。

因為NASA重返月球計劃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實現2033年左右載人前往火星進行技術演練和適應性訓練,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所發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與合作。

相關焦點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當一回吹毛求疵的死理性派,來分析下在大家熟知的幾部太空科幻作品中,所展現的人工重力的科幻和現實。本文作者:Saturn V,已經為其開啟獨立讚賞帳戶。長時間的失重狀態會導致骨質疏鬆變脆,肌肉萎縮變軟,甚至由於沒有重力幫助身體判定上下左右,人類會失去空間感和方向感。注意這裡說的是失重狀態而不是失重,比如國際空間站中所展現出來的「失重」其實只是太空人和空間站一起的無限自由落體(這是重點,請注意,主頁菌注),並沒有真正離開地球的引力只是表現出了失重的狀態。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為了探索宇宙,除了要有地面天文望遠鏡等觀測設備之外,還需要一些外太空的設施,比如衛星,空間站等。其中空間站是人類探索宇宙一個非常重要的設施。空間站可以讓人類長期駐於太空中,對太空實現探索和研究。不過,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的工作和生活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輕鬆,最重要的是空間站內沒有像地球一樣的重力,所以太空人也是無法長期在空間站中工作,否則身體會出受不了。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在諸如此類的旋轉遊樂設施(圖中大約是1950年)中,你能體驗到人工製造的重力幾十年來,科幻小說作家們一直在設想某種旋轉的宇宙飛船當飛船加速上升或在大氣中減速,會產生額外的重力,但在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期間,重力的影響被抵消,飛船會進入失重狀態。在科幻作品中,這種人工重力的兩個例子分別是2015年的電影《火星救援》和1968年的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前者的特色是一艘名為「赫爾墨斯」號的星際飛船,它有一個巨大的旋輪結構,可以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航程中不停旋轉。
  • 西媒:科學家研製出仿造重力裝置 向人工重力邁進一步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據埃菲社7月2日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實驗室向著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人工重力又邁進了一步。這裡的研究人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使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製造人工重力成為現實。該校2日發表聲明表示,由研究員託林·克拉克領導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幾十年來,科幻小說作家們一直在設想某種旋轉的宇宙飛船,可以在太空任務最長的時間段內為太空人創造人工重力。當飛船加速上升或在大氣中減速,會產生額外的重力,但在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期間,重力的影響被抵消,飛船會進入失重狀態。  在科幻作品中,這種人工重力的兩個例子分別是2015年的電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和1968年的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 外媒:國際空間站或首次出現人造重力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帶著重力上太空
    早在1883年,這位航天先驅就在手稿《自由太空》中探討了使太空飛行器旋轉以產生人工重力的可能性。在太空飛行器內製造人工重力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由整個太空飛行器不斷旋轉而產生「全時人工重力」,或稱「連續性人工重力」;二是由短臂離心機定時旋轉產生「間斷性人工重力」。1928年,奧地利作家赫爾曼·諾丁提出了人工重力空間站的詳細設計。
  • 反重力研究是科學還是科幻,現在有突破嗎?
    我們看到的各種反重力飛行還只存在於科幻影視中。反重力一直是一種科幻中描述的事情,目的就是如何突破重力的束縛,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比如在地球上,人能夠不受地球重力羈絆,無須付出巨大的動力和利用空氣動力學,就能夠獲得升力,在空中翱翔。
  • 反重力研究是科學還是科幻,現在有突破嗎?
    我們看到的各種反重力飛行還只存在於科幻影視中。反重力一直是一種科幻中描述的事情,目的就是如何突破重力的束縛,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比如在地球上,人能夠不受地球重力羈絆,無須付出巨大的動力和利用空氣動力學,就能夠獲得升力,在空中翱翔。最早提出反重力裝置的是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在《月球上最早的人類》一書中設想,有一種能夠屏蔽引力的金屬,叫「卡弗質」,只要把它放在飛船下面,就可以屏蔽地球引力。
  • 【科普知識】《流浪地球》裡的空間站為啥有個大圓盤?
    2013《極樂空間》:  為啥這些科幻大片中的空間站都像個大輪子  也許有的小夥伴會產生疑問  好好的空間站,為啥要弄個大圓盤呢  現實生活中的空間站怎麼沒長這樣  其實,這一切都跟大名鼎鼎的重力有關係
  •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  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LambdaVision人工視網膜技術遠徵國際空間站
    來自康乃狄克州生物技術開發商LambdaVision的人工視網膜技術已經飛到國際空間站(ISS),以開始研究光活化結構在軌生產的可行性。該公司表示,LambdaVision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的研究著眼於探索微重力在製造人造視網膜方面的特殊益處,並擴大了在地球上進行的調查以及之前在國際空間站(ISS)上所做的努力,該公司正在與微重力服務專家Space Tango合作。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成像科幻片裡的圓形,靠離心力模擬重力?
    人造重力系統,是未來星際探測的必須實現的技術。人造重力系統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重要是投入產出比不划算,而且也不需要!就目前來說,人造重力技術不在理論層面,而在於實踐層面。人造重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靠愛因斯坦在1911年提出來的等效原理概念。按照等效原理,密閉的房子內的人不能分辨自己是站在地面上,還是以9.8m/s的加速度在宇宙深空飛行。那麼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完全可以讓宇宙飛船的加速度保持在9.8m/s的加速度飛行。
  • 國際空間站20年,不斷老化要修修補補,美國還沒接替者
    現在的擔憂是,在繼任者準備好之前,國際空間站有一天是否需要降落回地球,那將是一個精心協調但壯觀的墜入海洋的過程。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Jim Bridenstine)最近幾周一直告誡美國國會需要更好地資助國際空間站的工作並為未來做計劃。
  • 人類可以在太空中製造重力嗎?
    有沒有可能在太空中創造出重力來?如果可以,應該怎麼做?如果不能,又是因為我們欠缺了什麼呢?在太空中,通過旋轉太空飛行器或空間站來創造「人造重力」是可行的。當空間站旋轉時,離心力會把人向外拉,這個過程可以用來模擬重力。
  • 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罕見漣漪狀重力波雲層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壯觀的「重力波」,這是一種從地球角度無法觀看到的大氣現象。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介紹稱,國際空間站第36遠徵隊太空人在本月24日拍攝到了位於蘇必略湖上空的罕見重力波雲層現象,雲層帶的方向暗示著氣流朝向北方逐漸偏離陸地表面,北方是蘇必略湖上空,雲層帶將在這裡與潮溼穩定氣流發生交互作用。圖片中的雲層看上去好像出現漣漪狀結構,該現象叫做重力波,顯示了地球氣候系統的引力效果。
  •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但重達幾十公斤的太空衣,當然不可能是居住在宇宙空間中的人類的日常穿著。其實,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太空人們,平時會穿著同地面上一樣的襯衫和褲子,太空人通常會一次籌備幾個月的衣物,由補給太空飛行器定期送到空間站中。水在太空中是珍稀品,空間站上並不會配備洗衣機,太空人也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樣頻繁地更換衣物——他們可能幾天才會得到一條新的T恤或者褲子。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這個設計存在缺陷,因為太空人會在重力和失重環境之間來回切換 GLS的部分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在科幻作品中,星際飛船要麼利用某種特殊裝置產生重力,要麼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前一種設想很像超光速引擎,利用完全虛構或者只在理論上可行的物理學;後一種設想則完全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