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科學家研製出仿造重力裝置 向人工重力邁進一步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

據埃菲社7月2日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實驗室向著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人工重力又邁進了一步。這裡的研究人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使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製造人工重力成為現實。

該校2日發表聲明表示,由研究員託林·克拉克領導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

克拉克在該聲明中說,在太空中,太空人的骨密度和肌肉量都會降低,他們的心血管系統功能會減弱,他們的健康還會受到其他影響。截至目前,用於解決這些問題的只有一些相互不連貫的對策。

報導稱,這項新技術將使人類得以抵擋失重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將延長人類能在地球以外停留的時間,並進而使太空人到達更遙遠的地方。

其方法是在太空站建設配置人工重力的「房間」,太空人每天在其中度過一段時間,以接收每日定量的重力。克拉克說,這就像是通過做水療對抗失重一樣。

該研究團隊研製的樣品裝置是一個放在半徑不大的離心機上的金屬平臺,外形像是醫院所用的擔架。離心機的轉動速度可變。

克拉克承認,該裝置與遊樂園裡的轉盤遊戲設備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但遊樂園裡的轉盤會讓人感到眩暈並失去方向感,而該裝置不會產生那些效果,並且已經有成功使人體適應人工重力作用的案例。

研究人員發現,志願者在使用該裝置大約10次後就不再有身體下墜的錯覺。

參與此項研究的研究生凱薩琳·布雷特爾說:「我們工作的重點是嘗試讓更多人認識到人工重力不是瘋言瘋語,也許它在科幻作品之外也有一席之地。」(編譯/蘇佳維)

相關焦點

  • 對於反重力,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阻斷重力,或是產生反重力
    在這裡,地上的鋼球,會雜亂無章的向各個方向滾動。重力似乎對人們的作用並不大,人們即使傾斜走路也不會摔倒。同時兩個人站在屋內,你會發現相互呈現奇怪的傾角。在這些神奇現象的吸引下,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體驗「失重」的感覺。這裡是個典型的引力異常點。對於反重力,科學家們一直做著不懈的努力:試圖阻斷重力,或是產生反重力。
  • 美國被曝光的「反重力飛行器」,德國早就研製了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納粹德國很早就開始了對UFO的研究,並從飛碟中受到啟發,並試圖仿造。早在1940年末,德國就成立了一個名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機構,其任務是專門研究、製造秘密飛行器。其活動代號為「烏蘭努斯行動」。1940年,德國工程師施裡維爾和哈貝莫爾製造出第一個飛碟式飛行器—1號模型。後來他們通過對1號模型改進,造出了代號為「垂直飛機」的2號模型。
  •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  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智能型重力加速度測試儀的研製
    摘要:智能型重力加速度測試儀,是在原單擺實驗裝置的基礎上,採用單片機和紅外光電傳感器實現對擺球的檢測和控制,進而實現自動釋放擺球、自動計數、自動計時、同時將檢測信號進行自動處理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到達現場後,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
  • 科技前沿 | 人類製造了反重力技術,科學家給出答案
    據NASA表示,重力是一個行星或其它天體將物體向其重心吸引的力。反重力,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假定的,能夠抵消重力影響的方法。儘管很多科學家都說,反重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嘗試停止嘗試。這將為我們提供第一個反重力的真實案例,如果真的是這樣,一場科技革命會就此引發。理論上,我們可以利用反物質來研製出保護人類,使人類免受引力影響的技術或物件。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讓更多的東西漂浮在半空中。
  • ...儀器研製項目「大尺寸複雜非晶合金構件精密反重力鑄造裝置」啟動
    哈工大報訊(材料 文/圖)12月18日,由材料學院孫劍飛教授擔任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大尺寸複雜非晶合金構件精密反重力鑄造裝置」項目啟動會在邵館召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員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行7人對項目進行了論證。副校長郭斌出席啟動會。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顯然從科學角度上講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且若人類真掌握了直接操縱重力的科技,更有可能的是建造利用重力推進的飛船或者重力武器,而不是只放在飛船底部當作人工重力。總而言之太空歌劇之所以叫「歌劇」是有根本性原因的,人工重力這第一關就過不了科學的審核。
  • 浙大牽頭建超重力離心模擬裝置,能壓縮時空或實現「穿越」
    首席科學家陳雲敏院士這個總投入超20億元人民幣的設施是「十三五」時期優先建設的10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之一,也是在浙江省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了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從項目建議書批覆至今的一年多裡,浙大的科學家團隊在忙什麼?這個大裝置進展如何?一起來看!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可以在太空任務最長的時間段內為太空人創造人工重力。《2001太空漫遊》中的五號空間站是一個旋轉的空間站,它能產生相當於月球重力的人工重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NASA的科學家們就一直在考慮通過旋轉來實現人工重力的前景。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方面的努力,以及相關的資金和熱情有漲有落。在20世紀60年代,當NASA致力於將人類送上月球時,有關人工重力的研究激增(當時NASA的預算幾乎是整個聯邦政府的5%,是今天的10倍)。
  • 託卡馬克裝置穩定運行方案已找到,人類向能源自由又邁進1步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被稱為人造太陽的託卡馬克裝置上。》太陽約束聚變材料的是重力,而在地面上模擬核聚變的託卡馬克裝置的運行時,依靠強大的磁力線,把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一個真空腔內。這些等離子體圍繞著真空腔做高速運動,最快速度可以達到每秒鐘5公裡。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在真空腔內運行的高溫等離子體的可見光照片。
  • 看完這個論述,你也可能會製造不受重力約束的飛行器
    現在很多科學家都想把研製反重力飛行器,顧名思義,反重力飛行器就是不受重力或叫引力的約束,而且自身能產生一種反重力(引力)方向的力,利用這個推動力任意飛行;我認為反重力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應該把反重力改為零重力,也就是飛行器完全失重,這才科學。
  • 反重力裝置什麼時候被研發出來?
    反重力裝置,往往是現在大家調侃對方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比如有人問,為何某艘航母還不服役?
  • 美國和俄國科學家一直在探討一種神秘的反重力發生器
    近年來一些美國和俄國科學家一直在探討一種能對重力進行控制的推力(升力)發生器,儘管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對這種現象給以解釋,但由於這類研究可能會對航空器的發展帶來劃時代的影響,並有可能會發展出一種新型武器,所以受到了各國的高度關注,美國NASA、波音公司以及一些知名的研究機構已開始介入研究。
  • 波音承認正研究反重力裝置 或有改變世界潛能
    多年來,各國科學家都在致力於探測引力波,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韋伯首創用一根鋁棒作為天線進行探測,並聲稱探測到了不能排除是引力波的信號,但其他科學家都沒有得到這一結果,韋伯的結論沒有得到公認。現在對引力波的研究方興未艾,反引力或稱反重力研究又提上了日程,這項研究可能獲得的成果或許將徹底實現人類實現恆星際航行的夢想,科學家值得為這項研究投入畢生的精力和才華。
  • 科學家發現質量-1kg物質,反重力星際飛碟即將研發成功?
    不久前在網上流傳著一個說法:美國似乎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飛行裝置,稱為「反重力行星際飛碟」,用於收集此前曝光的美國51和52區的各種情報數據。據資料顯示,美國已經成功研製出了它。但是,對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內部結構和飛行原理,科學家們還未曾公開。
  • 超重力,給人全新的時空思維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了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從項目建議書批覆至今的一年多裡,浙大的科學家團隊在忙什麼?這個大裝置進展如何?最近記者採訪了陳雲敏院士。從被牛頓關注的那個蘋果落地開始,人類對重力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科學家們把地球上重力場叫常重力場,1g≈9.8m/s2,大於1個g的叫作超重力。超重力是怎樣一種體驗呢?
  • 反重力裝置發明成功,人類生活格局將改變
    裝置最為直觀的體現,並且通過電影的場景可以發現,裡面的很多東西都出現了反重力裝置的設計,並且在電影裡面,人類的生活形式等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是或許將來人類實現了反重力裝置的發明,那麼人類生活的格局必將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在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以及科學認識的層面上,很多人都認為反重力是無法實現的,但是誰又知道將來會走向什麼方向呢,或許將來就會出現反重力裝置,最終人類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赫爾墨斯號飛船具有巨大的旋輪結構,在從地球前往火星的途中不停旋轉  想像一下,當你身處一個快速旋轉的機械裝置時《2001太空漫遊》中的五號空間站是一個旋轉的空間站,它能產生相當於月球重力的人工重力。  除了舒適之外,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在遠距離太空任務中用到人工重力。在失重狀態下,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當太空人到達目的地(比如火星)或返回地球時,這些變化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重力是什麼?反重力又是什麼
    什麼是反重力?什麼不是反重力裝置? 氣球不是反重力裝置,它是因為質量位移而漂浮的(阿基米德原理) 螺旋槳/噴氣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不是反重力裝置。它通過將物體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來產生推力。 離子發動機不是一種反重力裝置,它也是通過質量置換來工作的,但是在推進劑質量方面比化學火箭更有效。 能夠改變局部引力場強度或具有減輕物體重量效果的任何裝置或方法。(沒有「推進劑」)另一個術語可能只是重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