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重力太空艙想像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
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據預計,類似的充氣艙未來可用於為在太空中工作的人員擴大居住和辦公空間。
據塔斯社11月11日報導,俄羅斯能量火箭太空公司11日宣布,該公司已開始同機器人技術系統科學研究所和智慧機器人科研生產公司聯合研製太空機器人。
該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索恩採夫表示,這不僅是一個科研項目,而是太空機器人技術發展理論的一部分。他說:「我認為,未來機器人不僅可以操縱太空飛行器,還可以登陸月球或在遙遠的太空工作。」
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發布的新聞稱,正在研製的機器人技術系統包括可以獨立移動的機器人、操控臺、一體化集成系統和地面組件系統。按照計劃,太空機器人將於2020至2024年間發射升空,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科學-動力艙投入試用。機器人將可以在艙外移動作業並搬運貨物,可以完成各項操控指令,包括安裝和拆除設備、連接電纜以及通過攝像頭「查看」實驗艙的外表。它還將掌握艙外真空絕熱板切割、螺紋接頭拆裝、艙表塗層取樣等多項本領。此外,它還可以輔助太空人完成出艙作業。
報導稱,太空機器人系統評估造價約為24億盧布(約合2.5億元人民幣),俄羅斯計劃於2019年將科學-動力艙送上國際空間站。
西媒稱,將我們固定在地面上的重力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和某些癌症產生影響,如果我們擺脫重力會發生什麼事?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號發表文章稱,2015年11月,秘魯和美國的專家宣布,他們發現在微重力情況下,黑腹果蠅的6個基因的表達方式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其中三個基因的活動方式就像重力傳感器一樣。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我們必須反問,如果所有生命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在地球表面發生的話,為何會存在這種重力傳感基因,或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地球生命來自外星和宇宙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基因的存在,否則它們沒有存在的理由。
文章稱,微重力是理解某些基本問題,改進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工具之一。例如,沒有重力影響,流體就不會產生對流、漂浮和沉降,這就讓燃燒和其他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