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人造重力太空艙想像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

  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據預計,類似的充氣艙未來可用於為在太空中工作的人員擴大居住和辦公空間。

  據塔斯社11月11日報導,俄羅斯能量火箭太空公司11日宣布,該公司已開始同機器人技術系統科學研究所和智慧機器人科研生產公司聯合研製太空機器人。

  該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索恩採夫表示,這不僅是一個科研項目,而是太空機器人技術發展理論的一部分。他說:「我認為,未來機器人不僅可以操縱太空飛行器,還可以登陸月球或在遙遠的太空工作。」

  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發布的新聞稱,正在研製的機器人技術系統包括可以獨立移動的機器人、操控臺、一體化集成系統和地面組件系統。按照計劃,太空機器人將於2020至2024年間發射升空,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科學-動力艙投入試用。機器人將可以在艙外移動作業並搬運貨物,可以完成各項操控指令,包括安裝和拆除設備、連接電纜以及通過攝像頭「查看」實驗艙的外表。它還將掌握艙外真空絕熱板切割、螺紋接頭拆裝、艙表塗層取樣等多項本領。此外,它還可以輔助太空人完成出艙作業。

  報導稱,太空機器人系統評估造價約為24億盧布(約合2.5億元人民幣),俄羅斯計劃於2019年將科學-動力艙送上國際空間站。

西媒稱,將我們固定在地面上的重力也會對植物的生長和某些癌症產生影響,如果我們擺脫重力會發生什麼事?

  西班牙《趣味》月刊3月號發表文章稱,2015年11月,秘魯和美國的專家宣布,他們發現在微重力情況下,黑腹果蠅的6個基因的表達方式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其中三個基因的活動方式就像重力傳感器一樣。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我們必須反問,如果所有生命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在地球表面發生的話,為何會存在這種重力傳感基因,或許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地球生命來自外星和宇宙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這些基因的存在,否則它們沒有存在的理由。

  文章稱,微重力是理解某些基本問題,改進某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工具之一。例如,沒有重力影響,流體就不會產生對流、漂浮和沉降,這就讓燃燒和其他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

相關焦點

  • 外媒:國際空間站或首次出現人造重力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重力」!未來在太空猶如在地球!
    這是科幻大片《星際穿越》中「永恆號」飛船上的人造重力原理。
  • 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鸚鵡螺-x無奈夭折在倫敦的英國行星學會圖書館,筆者發現了貝克1971年撰寫的有關人造重力項目的報告。其中一份報告提到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所謂「太空基地」,由一系列圓柱形太空艙構成。這個基地建有一個獨立的人造重力艙段,為太空人提供相當於地球重力1/2的人造重力。
  • 俄太空人為國際空間站內壁裂縫打補丁
    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11月16日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這張由美國航天局提供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參與本次航天任務的4名太空人與此前已在國際空間站內的太空人合影(11月17日攝)。(新華社/美聯)新華社莫斯科11月18日電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新聞處17日消息,俄太空人雷日科夫當天在國際空間站的俄「星辰」號服務艙內,用一塊橡膠補丁堵住了該艙內壁上一條裂縫,以阻止漏氣。站內太空人將繼續檢測國際空間站密封性,以確定是否停止漏氣。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但正在設想設計旋轉系統的新方法,這些系統可能適用於未來空間站甚至月球基地。太空人每天只能爬進這些房間鍛鍊幾個小時,以彌補重力的缺失,想想水療,但對減肥的影響。該研究機構希望,有一天他們的研究將有助於太空人在太空探險時保持健康,使人類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離地球更遠,並在太空停留更長時間。但首先,克拉克的團隊需要解決一個困擾人工重力支持者多年的問題:暈動病。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不過,重力問題仍是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 在此之後,科學家又提出了很多人造重力空間站和太空棲息地設想,其中包括馮·布勞恩輪、奧尼爾圓筒和斯坦福環。
  • 探索未來空間站雛形:巨型旋轉環造重力場
    整個軌道構築物內設置了單獨的人工重力場艙室,可以為空間站內的太空人提供大約是地球重力一半的重力場。而另一個參與競爭的設計師北美洛克威爾公司研製的人造重力空間站,其構造是由四個圓柱形軌道艙組件而成,每個模塊都包括了生活區和工作區,這些計劃都與羅斯在1949年提出的空間站概念相似,都有圍繞中央軸旋轉的結構,產生人造重力。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造重力 將不會使人產生嘔吐感
    在大多數科幻小說中都有人造重力概念的存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希望將這個科幻夢想變為現實。創造人造重力最方便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離心機中旋轉志願者進行測試,例如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一直在進行的項目。然而暈動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人造,重力,現實,科幻 ——快科技(驅動之家...
    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我們目前顯然還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蟲族,那麼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類是否可以在空間站產生人造重力呢?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國際空間站蠕蟲研究顯示低重力會改變基因 尤其是...
    一項對國際空間站上蠕蟲的研究顯示,太空的低重力改變了我們的基因,為未來的載人任務創造了潛在的阻礙自從2000年第一批太空人抵達國際空間站以來,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包括蠕蟲、果蠅、老鼠和人類在內的一系列調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30篇新論文中,有一篇是看到蠕蟲被送到國際空間站,另一篇是放在地球上的離心機上,研究它們的基因是否有任何變化。  研究小組發現,雖然大多數基因只會受到重力變化的輕微影響,但神經系統細胞,也就是我們所知的神經元會受到特別的影響。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剛才我們提到,人造重力可以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站中實現,所以這種效應也會影響人們在旋轉空間站中的生活。問題在於,這種科裡奧利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空間站成員的生活呢?  在上面圖片中這種圓筒狀空間站中,對於自由落體運動,下落的高度越高,橫向的偏離就越大,而圓筒空間站的半徑越大,橫向的偏離就越小。
  • 平躺60天,酬勞13萬,NASA科學家邀人體驗「人造重力」
    至今為止,人類踏足過的最遠的天體是月球,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國際空間站。載人航天、探索深空固然需要依靠硬體,但是,人類要邁向更遠的天體,首先必須克服太空旅行對人體的傷害——失重、孤獨、空間限制等條件都會對人員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 西媒:科學家研製出仿造重力裝置 向人工重力邁進一步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據埃菲社7月2日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實驗室向著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人工重力又邁進了一步。這裡的研究人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使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製造人工重力成為現實。該校2日發表聲明表示,由研究員託林·克拉克領導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一個將能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中仿造重力的樣品裝置,這將幫助太空人保持健康。
  • 俄太空人為國際空間站內壁裂縫打補丁 以阻止漏氣
    【俄太空人為國際空間站內壁裂縫打補丁 以阻止漏氣】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新聞處17日消息,俄太空人雷日科夫當天在國際空間站的俄「星辰」號服務艙內,用一塊橡膠補丁堵住了該艙內壁上一條裂縫,以阻止漏氣。站內太空人將繼續檢測國際空間站密封性,以確定是否停止漏氣。 此次漏氣於2019年9月被發現。
  • 我國將建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卻「開始散架」,俄稱其四年後或停用
    國際空間站是美俄歐日等16個國家主導的一個國際性航天項目,也是太空中最大的人造物體,總重量已達420噸左右,長達109米,寬度也有70多米,內部加壓空間有916立方米,其本質上是一個可以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運營以來已經取得了諸多的科研成就。
  • 俄太空人:國際空間站修補裂縫後仍在洩漏空氣
    (觀察者網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模塊艙日前出現長度為2-4釐米裂縫,機組臨時使用聚醯亞胺膠帶修補,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國際空間站機組與地面的通話顯示,修補後艙內的壓力繼續下降,且空氣流失的速度比修補以前更快。
  • 歐空局正嘗試在國際空間站培育人造血管
    據歐洲空間局網站近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一項名為「橢球」的實驗,旨在培育出人類手術用的人造血管。這一實驗將促進人體器官移植和新藥生產,相關新知識也能讓太空人受益。視頻截圖:歐洲航空局 下同「橢球」實驗於2016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該實驗旨在研究形成血管內層的細胞—內皮細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微重力環境下如何反應。內皮細胞控制血管的收縮和擴張,調節血流和血壓。在太空中培育的人類細胞會聚合成管狀結構,類似於人體內血管的內層。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閆曉虹)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