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於零重力狀態會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將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產生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適的太空之旅。

零重力影響太空人健康

生活和工作在太空將對太空人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太空人雖然笑對記者鏡頭,但卻很難站立。空間站尚且如此,未來的火星之旅將對太空人產生何種影響可想而知。火星之旅歷時數月,在忍受數月零重力的影響後,登上火星表面的太空人連蹣跚都很難做到,更不用說走路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生物學家沙爾米拉·布哈塔查爾婭表示:「零重力將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一系列影響,例如骨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和視力下降。」她最近進行的研究顯示,太空飛行甚至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在太空飛行過程中,太空人很難保持平衡,睡眠被剝奪,心臟血管的運轉趨於緩慢,出現腸胃氣脹。此外,他們還會出現一系列太空病症狀,例如眩暈、沮喪和乏力。

人類還沒有進化出適於在太空生存的特徵。科學家一直在進行研究,了解和遏制失重狀態產生的不利影響。最近,歐空局進行了一系列臥床休息研究,了解21名志願者在臥床休息21天後身體受到的影響。很快,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將合作實施一項為期一年的國際空間站任務,測試一系列對抗失重狀態的最新理論,例如加強鍛鍊和營養。

巨型旋轉輪產生人造重力

如果人類前往火星、木星、土星的衛星或者更遙遠的天體,我們顯然需要尋找更為極端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復活美國航空航天局20世紀70年代放棄的計劃,打造擁有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早期的空間站設計均設想過人造重力(由巨大的旋轉輪產生),在未來,這種空間站將越發普遍。

在1949年發表於《英國行星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中,H.E.羅斯設想了一個「燃料補給站」,用於執行月球探索任務。這一設計由三部分構成,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碗、小圓麵包和手臂。「碗」是一面巨大的鏡子,在設計上用於聚集陽光,加熱水以產生蒸汽動力。沒錯,就是打造一座蒸汽動力的空間站。「小圓麵包」的外形更像是一張百吉餅,位於鏡子後面。「手臂」從「小圓麵包」的一側伸出,連接對接埠。

藉助於太空中的旋轉輪,人造重力會以這樣一種方式產生:推進器讓「碗」和「小圓麵包」沿著它們的軸旋轉,產生向心力,進而產生重力。在中空輪內的任何人都會感受到與重力類似的效應,而具體產生多少人造重力取決於旋轉輪的尺寸和旋轉速度,尺寸越大,速度越快,產生的人造重力越大。

在「阿波羅」月球探索計劃的末期,美國航空航天局委託宇航公司研究未來的空間站。當時,人造重力成為所有空間站設計的一大要素。《太空飛行》雜誌編輯、曾參與空間站設計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前任工程師大衛·貝克表示:「這些空間站研究現在看來非常過時。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太空實驗室任務證明,建造一座空間站的重點就是進行微重力研究。於是,我們放棄了人造重力這一想法。現在,我們可能有必要重新進行研究。」

鸚鵡螺-x無奈夭折

在倫敦的英國行星學會圖書館,筆者發現了貝克1971年撰寫的有關人造重力項目的報告。其中一份報告提到了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所謂「太空基地」,由一系列圓柱形太空艙構成。這個基地建有一個獨立的人造重力艙段,為太空人提供相當於地球重力1/2的人造重力。另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設計來自羅克韋爾公司,採用中央芯設計,四個圓柱形太空艙從中央芯伸出,好似輪輻一樣,每一個太空艙都建有生活區和工作區。與羅斯1949年提出的設想相同,這些太空艙沿著中央軸旋轉,產生人造重力。這些設計非常巨大,可容納12名~50名太空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艙室,艙室內桌椅齊備,甚至還有一個醫務室。

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學術界和航天業組成的太空梭計劃的技術應用與評估小組,提出一項被稱為「鸚鵡螺-X」的提議。根據他們的提議,「鸚鵡螺-X」將耗資37億美元,在設計上可容納6人,外形與飛行的空間站類似,裝有大型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管道,一個巨大的中空輪環繞中央。這個輪與自行車的內胎類似,由一系列堅固的環構成,彼此間由軟壁充氣艙段相連。在結構上,這一設計與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求畢格羅宇航公司設計的太空艙類似

「鸚鵡螺-X」的外形與國際空間站類似。參與這一項目_的馬克·霍爾德曼表示:「『鸚鵡螺-X』將在軌道中組裝,利用組裝國際空間站過程中獲取的技能和經驗。」技術應用與評估小組將目光聚焦在近期的太空探索任務上,研發新技術或者延長現有技術的壽命。他們計劃製造一個模型,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用於驗證這一設計,然後製造全尺寸版。霍爾德曼說:「它將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為太空人提供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鸚鵡螺-X』在設計上同樣能夠為火星飛船的研製打下基礎。這種飛船將搭載9名~12名太空人前往火星。」然而,由於探索重點的變化以及缺少資金,這項計劃最終夭折。

更簡單、更低廉或為方向

由於預算減少,航天部門可能會走設計更簡單、造價更低廉的路線。如果最終做出這種決定,他們可以借鑑美國航空航天局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施的「雙子座」任務。當時,太空人用繩索將太空艙與無人對接艙連接在一起,允許兩個組件彼此環繞對方旋轉。為了理解這一做法遵循的理論,你不妨想像一下用繩索在裝滿水的水桶內攪動,繩索的末端會在水桶內產生向心力。

對於預算緊張的航天機構來說,他們還有一個費用更低的選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臺小型離心機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讓桌子或者椅子旋轉。他們的想法是讓國際空間站上的類似物品旋轉,並將太空人綁在上面一起旋轉,從而模擬重力。雖然這種裝置會讓人產生運動病(尤其是在移動頭部的時候),但實驗結果顯示,採用這種裝置能夠抵消失重狀態產生的一系列不利影響。

貝克認為可能存在另一種建造第一艘人造重力太空飛行器的方式。他說:「毫無疑問,一座建在太空的酒店需要產生人造重力。鑑於多達50%的太空人曾患上太空病,如果在地球軌道建酒店,人造重力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想法並不像10年前那樣遙不可及。由酒店業大亨羅伯特·畢格羅創建的畢格羅宇航公司與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負責為其提供首個充氣式空間站太空艙。畢格羅希望將他的房地產帝國的觸角延伸到地球軌道。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地球軌道中出現巨大的充氣式輪形空間站。不過,這種空間站是為腰包豐腴的太空遊客準備的,而不是前往火星的探險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重力」!未來在太空猶如在地球!
    這是科幻大片《星際穿越》中「永恆號」飛船上的人造重力原理。
  • 科學家研究在太空中製造「人造重力!」
    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會受到何種挑戰。前往火星之旅需要數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太空人需要經受住空間飛行對身體機能產生的影響,當他們降落火星表面時也將面臨無法正常行走的風險。對此,美國宇航局生物學家沙美娜·巴塔查亞認為空間飛行將對太空人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比如骨密度的降低、肌肉萎縮和視力下降等,最新的實驗表明行星際以上級別的空間飛行甚至會威脅人體免疫系統。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 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圖片版權:NASA / ESA / ISS Expedition 37在電視節目和電影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和其他許多電影中,總是能看到飛船的船員在飛船的「地板上」,而不管其他任何條件。這需要某種形式的人工重力物理上的可能,但這對於我們目前了解的科學規律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 探索未來空間站雛形:巨型旋轉環造重力場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認為太空生活會對人類身體機能產生不利影響,雖然返回地球的太空人竭盡全力對著攝像機微笑,但是他們一般都不能自主站立起來。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會受到何種挑戰。前往火星之旅需要數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太空人需要經受住空間飛行對身體機能產生的影響,當他們降落火星表面時也將面臨無法正常行走的風險。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霍金將體驗太空之旅 進行無重力飛行
    【環球網報導記者初曉慧】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日前表示,他已接受了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兼主席布蘭森的邀請,乘搭其公司的宇宙飛船進行太空之旅,體驗一下令人嚮往的無重力狀態。霍金將進行太空之旅。
  •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造重力 將不會使人產生嘔吐感
    在大多數科幻小說中都有人造重力概念的存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希望將這個科幻夢想變為現實。創造人造重力最方便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離心機中旋轉志願者進行測試,例如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一直在進行的項目。然而暈動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 外媒:國際空間站或首次出現人造重力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太空失重給太空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人造重力飛船可以實現嗎?
    人類步入太空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的第一個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開始,美國與蘇聯展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太空競爭,爭相探索月球以及其它行星。冷戰過後,太空探索放緩,最近些年,似乎又重拾了之前的熱情,當然也是源於競爭,美國打算重新登月,並首次登陸火星。我們可以設想,未來人類會駕駛著飛船途徑比鄰星,看看距離地球4光年的比鄰星b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就像現在看到的電影《星際迷航》一樣,駕駛那樣的星艦。
  •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人造重力太空艙想像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太空時代即將來臨,如果人類長期駐留太空,如何生成人工重力
    相信當人類的腳步踏上火星土地的時刻,人類真正的太空時代即將開啟。不過隨著太空時代的來臨,肯定會有相當數量的人類長期駐留在太空,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而他們也將面臨長期失重帶來的健康問題。而通過諸多的太空類科幻作品,很多人可能都對人工重力這個概念有過一定的了解。那麼在未來,我們到底能通過何種方式在長期駐留太空的飛船、空間站甚至太空殖民地上來產生人工重力呢?
  • 人造重力不只存在於科幻片中,或許我們已經找到最佳方法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科幻作品中一直在向我們展示,人造重力是可行的。雖然這些作品常常會藉助遙遠未來的某種技術,但其實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實現一些人造重力的方法。下面是理論上有可能可以實現的三種方法!這可能是人類在太空中廣泛使用的第一種人造重力形式。如果你去過遊樂園,你可能已經體驗過轉盤的向心力。當轉盤開始轉動時,裡面的人會被推到牆上,這是因為轉動讓牆對球的中心有一個力,不過這種轉動很容易讓人頭暈。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人造,重力,現實,科幻 ——快科技(驅動之家...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五號空間站是一個旋轉的空間站,它能產生相當於月球重力的人工重力。  除了舒適之外,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在遠距離太空任務中用到人工重力。在失重狀態下,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當太空人到達目的地(比如火星)或返回地球時,這些變化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帶著重力上太空
    文/趙洋眾所周知,儘管航天員可以把空氣、食物、水和書籍等物帶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地模擬舒適的地球環境,但有一樣東西是無法被帶入太空的,那就是重力。人一出生就在地表感受到9.8m/s2,即1g的重力加速度,並深受其影響。人的骨骼、肌肉、空間感覺系統都是為適應這種重力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