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各種反重力飛行還只存在於科幻影視中。
反重力一直是一種科幻中描述的事情,目的就是如何突破重力的束縛,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比如在地球上,人能夠不受地球重力羈絆,無須付出巨大的動力和利用空氣動力學,就能夠獲得升力,在空中翱翔。
最早提出反重力裝置的是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在《月球上最早的人類》一書中設想,有一種能夠屏蔽引力的金屬,叫「卡弗質」,只要把它放在飛船下面,就可以屏蔽地球引力。他製造了一艘遊艇,在下面屏蔽了地球引力,上面向月球打開引力,遊艇就把他送上了月球。
但迄今為止,這種夢幻式的飛翔並沒有出現,人類還是在地球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設法與地球重力PK,通過加大能源的消耗和動力來實現「反重力」,讓自己運行更快,飛得更高更遠。
這一切都是基於萬有引力定律,即F=GMm/r^2,這個表達式的含義是,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遠引力呈平方指數級衰減。
在地表或者在大氣層,人們通過摩擦力和反作用力以及空氣動力學,來與地球重力抗衡,讓汽車、火車、飛機能夠獲得速度和升力;在航天方面,人們通過速度和反作用力來與地球引力(重力)抗衡,最終擺脫地球引力羈絆,飛往深空。
根據引力定律,人們計算出了要脫離地球引力的三個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不會脫離地球引力,也不會被地球引力拽下的速度,叫環繞速度,其適用公式為:v1=√(GM/r);第二宇宙速度為地球脫離速度,實際上是地球的逃逸速度,有了這個速度就能夠脫離地球引力,飛向其他的行星,其適用公式為:v2=√(2GM/r);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實際上是在地球上,除了逃離地球引力,還要逃離太陽引力的速度,其適用公式為:v3=√(v1^2+v2^2)。
公式中,v1代表第一宇宙速度;v2代表第二宇宙速度;v3代表第三宇宙速度;G為引力常量;M為需要逃離的天體質量;r為天體半徑。
人類根據這三個宇宙速度,已經發射了成千上萬顆衛星環繞著地球飛行,發射了成百上千顆各種類型的探測器探索月球以及所有的太陽系行星、衛星、小行星,還有太陽,取得了許多重大發現。
迄今為止,人類用無數事實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證明了三個宇宙速度的正確,只有實現這些速度,才能夠克服地球重力,把人類送上太空。
那麼有辦法違反這三個宇宙速度,反重力離開地球嗎?
人們幻想的飛碟就是典型的反重力飛行器,傳說中它們常常光顧地球,毫不費力的在地球上空穿梭,速度極快,而且可以做出各種角度刁鑽的拐彎、懸停等動作。但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一例具有確切證據的真正「飛碟」,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UFO事件。UFO只是英文「不明飛行物」的縮寫,因此不能與「飛碟」劃等號。
而且絕大多數的UFO事件(99%以上)都被解碼,無非是一些特殊條件下看到的人造飛行物或者其尾氣導致的聲光現象、特殊氣候天氣現象、自然現象、影像錯覺、人為造假等,極少數尚無法弄清的UFO目擊事件主要由於資料太少,無法進行深入研究。迄今,並沒有一件被科學界認為有深入研究價值的疑似事件。
但反重力飛行裝置從理論上還是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因為反重力存在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理論上認為,重力G由引力產生,大小物體質量乘以重力加速度g即得到重力,表述為G=mg。這樣如果給物體一個地面之外的作用力,與重力形成對衝平衡時,人或物就可以處於懸浮狀態。
關鍵是這個作用力採取什麼方式,前面說的常規交通工具是通過動力取得反作用力和升力,磁懸浮是通過電磁場的變化或磁極相斥原理。
那麼反重力主要採取什麼方式來取得呢?
愛因斯坦對於反重力的預言就是引力波,現在引力波已經被證實是宇宙存在的,但引力波為什麼會與反重力有關呢?
愛因斯坦認為:
引力波的主要性質有: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攜帶能量和與波源有關的信息;是橫波,在遠源處為平面波;最低次為四極輻射;輻射強度極弱;物質對引力波吸收效率極低,引力波穿透性極強,地球對引力波幾乎是透明的;其偏振特性為兩個獨立的偏振態等。引力波是波動形式和有限速度傳播的引力場。
在這裡,人們很難理解引力波對反重力有什麼密切聯繫。有人說引力波實際上是斥力波,正因為它與重力形成斥力,所以是反重力的力的形式。但愛因斯坦相對論並沒有說到這一點,也沒有理論能把這一點說清楚。
實際上,迄今為止,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奔馳和飛行努力,都是在「反重力」,給出的作用力與引力(重力)達到某種默契時,就能夠「反重力」,前面所說的汽車、火車、飛機、宇宙飛船、三個宇宙速度,也可以說都是「反重力」系統。
不過現在人們追求的反重力,不是這種傳統的反重力,而是輕而易舉能夠漂浮在空中的那種感覺,就像《月球上最早的人類》描述的那樣。人類雖然早在上世紀就實現了登月,但採用的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反重力」。
現在對於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爭論還是很激烈。
傳統科學認為,這種反重力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有那麼一些特立獨行的人一直在不斷的做出嘗試。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個例子:
俄羅斯出了個叫波德克列特諾的人,他在1992年任職芬蘭坦佩雷技術大學期間,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在一個高速旋轉的超導體上面,將一個物體失去了2%的重量。通過這個實驗,說明反重力存在。但學校對他的這些說法並不認同,認為他違反了宣揚「反重力」概念的禁忌,把他從學校開除了。但此人引起了美國NASA的注意,NASA早就開始了這項研究,但並沒有取得成功了。他們開始利用波德克列特諾的理論,並聘請其作為顧問,正在進行進一步研究,尚無進展消息。
現在這個波德克列特諾任職莫斯科化學研究中心,他和義大利科學家喬瓦尼·莫達內塞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叫「衝量重力發生器」的研究,聲稱該裝置使用一個強放電源「發射器」和一個超導「發射器」,製造出了一種「重力衝量」,可以擊倒1千米遠的物體,而沒有多少能量損失。這項研究引起了波音公司的注意,而波音公司一直在致力名為「先進空間推進技術重力研究(Grasp)」的項目,聲稱如果反重力真的存在,將實現「無推
進急推進」———一種從重力場中獲取能量的模式來驅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在另闢蹊徑。
米洛夫斯基物理學會正在從核融合中尋找反重力的蛛絲馬跡,他們研究了一種反應堆,是一個不具有任何放射性的&34;反應堆。在這種反應堆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電磁波現象,後來研究發現是在helium-3反應時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粒子,這種粒子被命名為米洛夫斯基粒子。
這種粒子散布到空間,會形成一種叫l-力場的空間格狀結構,這種l-力場有點像威爾斯在他《月球上最早的人類》描述的科幻味道,會產生奇妙的反重力和屏蔽效應。
還有許多反重力研究在各國或者一些重要的研究機構在大張旗鼓,或者悄無聲息的研究中,出現了各種各樣宣稱反重力的飛行裝置,如離心力轉換型、Fag型、虛化再現型、飄升機等等。當然這些實驗和傳言有的帶有科幻色彩,有的完全是捕風捉影以訛傳訛,也有的確有其事和進展。
這些實例似乎說明反重力研究是有所突破的,也說明反重力很可能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可行的。但不管這樣,人們對反重力的認識也還處於初級階段,是騾子是馬還沒有真正的牽出來溜溜,是科學還是偽科學也還未見分曉,要真正取得實用性突破還任重道遠。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