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罕見漣漪狀重力波雲層

2020-11-24 驅動之家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壯觀的「重力波」,這是一種從地球角度無法觀看到的大氣現象。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介紹稱,國際空間站第36遠徵隊太空人在本月24日拍攝到了位於蘇必略湖上空的罕見重力波雲層現象,雲層帶的方向暗示著氣流朝向北方逐漸偏離陸地表面,北方是蘇必略湖上空,雲層帶將在這裡與潮溼穩定氣流發生交互作用。

圖片中的雲層看上去好像出現漣漪狀結構,該現象叫做重力波,顯示了地球氣候系統的引力效果。如圖所示,該獨特的重力波雲位於北美洲最大的湖泊之一蘇必略湖上空,重力波雲是當潮溼空氣遭遇空氣密度差異形成的,例如:當冷氣流遭遇暖氣流。該現象使得氣流移動時雲層上下振蕩,伴隨著氣流上升,雲層逐漸凝結。當氣流下沉變暖,重力波雲開始冷卻和蒸發消失,在雲層留下與眾不同的平行條紋。

NASA指出,圖像中雲層帶的方向暗示著氣流偏離陸地表面,至北部區域與湖面上空潮溼穩定氣流發生交互作用,形成壯觀的重力波雲層。同時,在這張照片上還可以看到另一種現象——太陽反輝區,這是由太陽光線在水面上反射形成的。一些反射光線直接反射至觀察者角度,在水面上形成類似明亮鏡面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地球各地
    如果你是一個會DIY的人,現在你只要花150美元(帶上比20世紀四十年代更好的相機)就可以到足夠高的地方去拍攝地球的曲度。這張照片來自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學生項目。 截至今天,通過國際空間站,人類已在宇宙的持續生存了18年171天。
  • 「好奇號」火星車首次拍到火星重力波狀雲層
    在過去5年裡,「好奇號」火星車記錄了500多個火星雲層視頻,目前,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重力波形成的火星雲層。理解這些雲層結構將有助於科學家評估火星的幾個特徵,其中包括:底冰深度,火星鹽水流動狀況等。2016年秋季,加拿大約克大學研究人員拍攝到獨特的火星雲層視頻,該研究負責人約翰-摩爾斯(John Moores)博士稱,如果你希望理解火星遠古時期水歷史,我們首先要分析出當前火星表面水循環的特徵。儘管火星雲層極端稀薄,但基於其橢圓軌道,經常出現雲層,當火星運行至近日點時,熱量形成巨大的塵暴,對火星大氣層構成重要影響,並限制雲層的形成。
  • 國際空間站拍到「直線閃電」,一股藍色噴流直射太空,長達20公裡
    近日國際空間站的大氣-空間相互作用監測儀(ISS)就拍下了太平洋中部的出現一條很直的藍色閃電,這道閃電從一片濃厚的積雨雲中向上發出,像一把利劍一樣直刺蒼穹,和其他類型的閃電大不相同,可謂十分神奇。有科學家稱它是地球高層大氣中的一种放電現象,原來早有進入太空的太空人發現了這種現象,讓科學家們也頗為不解,分析認為是地球雲層中的閃電向電離層中釋放電壓導致的,於是在國際空間站安裝了「大氣-空間相互作用監測儀」,這臺儀器上裝有光度計、高速攝像機,以及多種電磁波探測設備,終於拍到了這種現象。
  • 外媒:國際空間站或首次出現人造重力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美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多張地球影像
    (美國宇航局太空人Scott Kelly在國際空間站上呆了一年,在這漫長乏味的時間裡,他拍攝了多張地球影像)利比亞西北部那哈馬群島的島嶼海水和沙子美國東海岸冷氣流和雲層
  • 重力波你了解多少?(不是引力波哦!)
    答:重力波是一種傳播在穩定結構大氣中的振蕩運動,受空氣重力和熱壓力共同作用產生回復力。重力波在全球氣象學、氣候學和中間層和平流層動力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也是中高層大氣最重要的動力學過程之一。重力波示意圖簡單來說,就是在穩定存在的雲層中,一股上升的氣流突然進入會引起一陣擾動,然而由於重力的存在,重力會作為回復力去平衡這種擾動,由此,形成了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動,也就是重力波。波動改變了雲層的動態曲線,從而誕生了這一印有重力波擺動足跡的雲層畫卷。這種波動通常會在遇到上升氣流或者是雷暴天氣中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層巒疊嶂總能出現在重力波雲層的映襯下。
  • 引力波和重力波還沒分清楚?進來看看不吃虧
    引力波研究的意義主要在於:1、廣義相對論以時空幾何來描述引力引力波的發現,代表了人類直接探測到了時空幾何的動態扭曲。2、作為恆星演化的末態,黑洞是天文學中的一種重要物體。引力波讓我們詳細觀測到了其附近時空幾何的強烈彎曲和震蕩。3、進一步的引力波觀測,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精確的檢驗廣義相對論,也開啟了觀察宇宙的新視窗。
  • 國際空間站NASA前經理創立新公司,只為讓有錢人到外太空度假
    其計劃在2024年之前,首先將一個「乘員倉」對接到國際空間站,然後從「乘員倉」擴展以創建至少兩個其他倉室,包括實驗室和全景觀測站。該公司打算在國際空間站退休前,一直將這三個倉室保留其上。AxStation內部渲染圖。預計2028年國際空間站退休後,AxStation將與其分離,並成為第一個可自由飛行的國際私人空間站。
  •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0日報導,奧爾洛夫稱:「我們製造出小型離心機,展示了用這一方式模擬人造重力的潛力。小型離心機將在能量火箭太空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用於產生人造重力。」  今年5月,有消息稱,俄羅斯在根據美國「比奇洛可擴展活動艙」(BEAM)研製充氣艙。
  • 雷暴席捲美國,一種罕見的天氣現象被攝像機捕捉到!到底是什麼?
    一種罕見的天氣現象已經被攝像機捕捉到,因為嚴重的雷暴席捲了美國。精靈:攝影師保羅·史密斯抓拍到了一些令人驚嘆的怪異天氣。當閃電來襲時,它通常要麼穿透積雨雲,要麼穿透地面。但當大氣條件完美時,一些閃電甚至能在雷暴上方閃爍。這些罕見的放電被稱為精靈。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一名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拍攝了「血月」,他的照片令人難以忘懷
    太空中的一名太空人拍攝了星期五月全食的 令人難以忘懷的照片,因為它的橙紅色令人毛骨悚然 ,也被稱為 血月 。地球物理學家和太空飛行老兵德國太空人亞歷山大·格斯特在進入軌道的短時間內,他完成了一些令人驚嘆的地球和月球攝影。
  • 國際空間站發現「紅色精靈」,已捕獲約70個!常雷暴天出現
    例如在8月的時候,我國就出現了一次「暖夜燈柱」現象,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因為這種現象形成的條件十分苛刻,所以很少能夠看到,當然出現之後形成的時間也比較久,很多人都拍攝到了。 而8月歐洲宇航局(ESA)又捕獲到了一個罕見的現象,也引發了大家的猜疑,甚至聯繫到了地外生命,科技產品等等,這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捕捉到罕見明亮彗星Neowise的景象
    據外媒CNET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們近日捕捉到明亮彗星C/2020 F3 NEOWISE(或 「Neowise」)進入地球視野時的景象。
  • 國際空間站凌月訪談
    由Lysnape拍攝的國際空間站凌月而對於這次活動的心得,他樂觀地表示:結果不太滿意,因為畫質還是沒有達到預期。但我順其自然,拍到了感覺也不錯,下次依舊打算拍,看看能不能搞到別的器材,繼續努力!他表示這次國際空間站凌月的消息是無意間從朋友圈中得知的,一得知消息便開始制定了拍攝計劃。由小蘭拍攝的國際空間站凌月對於這次觀測的前期準備,小蘭說:在觀測之前,我在網站上查閱了這次國際空間站凌月覆蓋的位置,並挑選了最佳拍攝地點。此外,我還查閱了國際空間站在天空中的移動軌跡與時間,用來確定如何拍攝。
  • 天鵝座的補給船到達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在空間站已停靠三艘飛船
    國際空間站配置2020年10月5日:國際空間站配置。四艘宇宙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包括俄羅斯的「進步75號」和「76號」再補給飛船、「聯盟」號MS-16船員飛船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14號」再補給飛船。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點01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宇宙飛船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約261英裡時,被固定在國際空間站面向地球的「團結」艙的港口。天鵝座將留在空間站直到12月中旬離開。
  •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壯美極光瞬間
    太空人 Christina H Koch分享了她拍到的一張極光照片。Koch在今年 3 月中旬登上的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每個人都忙著進行科學研究和太空飛行器維護等工作,不過在閒暇之餘,Koch 有幸捕捉到壯美的極光瞬間。其在社交平臺上寫到:「多年前,曾在南極度過六個月的冬夜,仰望極光,現在又在國際空間站上看到同樣震撼、且鼓舞人心的畫面」。
  • NASA澄清,國際空間站拍攝的黑騎士衛星是熱毯!
    據太空觀察人士稱,國際空間站(ISS)似乎已經記錄下了這顆神秘的、古老的黑色騎士衛星,它漂浮在聯盟號宇宙飛船附近。   「黑騎士」衛星是1998年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在一次太空梭任務中捕捉到的一個物體的名字。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1998年,當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時,和平號空間站還在軌道上。2001年,和平號在廢棄後,受控墜落大氣層並解體。存留下來的部分可能沉到了5000米深的太平洋海底。  目前的空間站不會旋轉,也不能提供重力。在空間站裡沒有高低之分。如果你放開一個物體,它就會飄走。太空人們每天的活動,如飲水或洗漱等,都需要事先計劃。  空間站內安裝了許多充當「重力」點的工具,以扶手、帶子、夾子和尼龍搭扣的形式來保護人和物體,使其固定而不飄走。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蘇聯在1986年發射的和平號(Mir)空間站是第一個以核心模塊建造的空間站,後來又添加了許多功能模塊。1998年,當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時,和平號空間站還在軌道上。2001年,和平號在廢棄後,受控墜落大氣層並解體。存留下來的部分可能沉到了5000米深的太平洋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