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bdaVision人工視網膜技術遠徵國際空間站

2021-02-23 RP之光愛心聯盟

2020年10月7日

地球軌道將允許研究微重力對光激活蛋白質的影響。

來自康乃狄克州生物技術開發商LambdaVision的人工視網膜技術已經飛到國際空間站(ISS),以開始研究光活化結構在軌生產的可行性。

該公司表示,LambdaVision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的研究著眼於探索微重力在製造人造視網膜方面的特殊益處,並擴大了在地球上進行的調查以及之前在國際空間站(ISS)上所做的努力,該公司正在與微重力服務專家Space Tango合作。

太空探戈執行長Twyman Clements說:「隨著我們繼續發展低地球軌道經濟,諸如此類的任務使人們對微重力的潛在用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隨著我們在太空中開發創新的生產方法,以支持他們的新方法為晚期視網膜變性疾病患者恢復有意義的視力,我們與LambdaVision繼續保持合作夥伴關係使我們感到興奮。」

近年來,在石墨烯光電子、生物相容性傳感器、圖像處理和外科手術技術等方面的各種發展,已經開展了多種不同的人工視網膜和治療生物光子設備的研究。然而,在有意義的視力恢復和為植入裝置提供動力方面仍然存在重大挑戰。

LambdaVision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基於利用細菌視紫紅質,一種光活性的蛋白質,被一些單細胞生物利用來作為質子泵,捕獲光能並使用它將質子傳遞進細胞膜和細胞。 

LambdaVision發表的數據說:「人工視網膜利用細菌視紫紅質恢復那些因視網膜退行性疾病而失明的人的功能視力,這些疾病包括與年齡有關的黃斑變性(AMD)和視網膜色素變性(RP)。」

「通過使用類似於我們眼中自然可見的視覺色素視紫紅質的蛋白質,LambdaVision的基於蛋白質的人工視網膜模仿了人類感光細胞的光吸收特性,並且能夠激活盲人變性視網膜中仍然存在的神經細胞。」

由於結構由入射光提供動力,因此該方法避免了在眼睛上或眼睛外需要外部電源或其他笨重的硬體。它也應該對受視網膜色素變性影響的任何人起作用,無論其基因類型如何。

未來基於ISS的生產試驗

根據LambdaVision的說法,人造視網膜是通過「一層又一層的生產過程來生產的,該過程可確保人造視網膜足夠緻密以吸收適當量的光。LambdaVision的人造視網膜的各層由交替的細菌視紫紅質層組成以及由合成纖維膜支撐的聚合物,這種材料已被醫學界長期使用。」

ISS上的工作旨在評估在低重力環境下執行此分層製造操作的潛在優勢,以及是否為在正常的地球約束條件下無法進行蛋白質定向提供了機會。這項研究是在2020年4月由NASA向LambdaVision和Space Tango授予50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之後的。

太空探戈評論說:「這將使LambdaVision能夠評估微重力對蛋白質功能和穩定性的影響,這對人工視網膜的質量和性能至關重要。」 「重要的是,該實驗的結果將為未來基於ISS的生產試驗奠定基礎。在接下來的三年中,LambdaVision-Space Tango合作夥伴關係將用於評估和改進在軌生產過程,並生產出人工視網膜。然後將在地球上進行評估。」

相關焦點

  • 遠徵64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抵達拜科努爾
    哈通社/拜科努爾/9月28日--遠徵64國際空間站主要機組人員和後備人員已抵達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俄羅斯航天局代表、拜科努爾市政府代表、航天工業企業和太空人培訓中心的代表在機場會見了機組人員。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ARISS將在國際空間站慶祝火腿無線電20年
    業餘無線電臺(ARISS)不久將慶祝國際空間站(ISS)連續開展火腿無線電業務20年。ARISS的火腿無線電設備實際上是在由KD5GSL司令Bill Shepherd領導的遠徵1號乘員之前就到達了空間站。聯邦通信委員會為ISS的運行發出了火腿無線電呼號NA1SS。遠徵1號到達空間站後,與ARISS火腿無線電地面站和個人火腿進行了一些初步測試,確認火腿裝備工作正常。
  • 從國際空間站上看到的星跡是什麼樣的?
    圖片來源: 克裡斯-魯克哈特但是,和在國際空間站(ISS)的太空人相比,我們在地球上24小時簡直小巫見大巫。因為他們是以時速為17000英裡(每小時27000公裡)的速度每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圖3. 2011年國際空間站的28次遠徵,國際空間站「炮塔」號晚上越過澳大利亞上空。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 2010年2月,「炮塔」號發射並安裝成功。
  • 為慶祝人類連續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NASA「揭秘」太空生活
    不妨通過NASA分享的這組照片了解國際空間站中太空人的日常。2000年10月31日,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人、遠徵1隊(Expedition 1)William Shep Shepherd離開地球前往國際空間站。
  • NASA和SpaceX將向國際空間站發射商業太空人輪換任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開始了一項常規任務,太空人乘坐美國火箭從美國本土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NASA商業乘員計劃的一部分。他還將作為「遠徵64號」的飛行工程師登上空間站。2009年,霍普金斯被選為美國宇航局太空人,作為37號和38號遠徵隊的長期成員,他在太空待了166天,完成了兩次總計12小時58分鐘的太空行走。維克多·格洛弗是「龍」號機組的飛行員,也是這次任務的副指揮官。格洛弗負責太空飛行器系統和性能。他還將長期擔任空間站工作人員。Shannon Walker是機組1號的任務專家。
  • 聯盟號太空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運送新的機組成員
    美國東部時間今天凌晨1時45分,一艘聯盟號太空飛行器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飛船上有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凱特·魯賓斯和太空人謝爾蓋·雷日科夫和謝爾蓋·庫德·斯維爾奇科夫。此次國際空間站之旅持續了約3個小時,這也是聯盟號乘員首次通過快速通道,雙軌道交會路徑前往國際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即將採取規避動作 躲避未知空間碎片
    本周二,美國宇航局宣布國際空間站需要採取避讓動作,從而躲避「一塊未知空間碎片」。休斯敦的任務控制中心將本次調整安排在太平洋時間下午2:19,使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俄羅斯 "進步"號再補給飛船,以幫助將空間站推離躲避傷害。
  • 國際空間站應該被放棄嗎?
    畢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質子運載火箭上攜帶的「曙光號」(Zarya)功能貨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不過,儘管理察·胡裡漢盡了最大努力去描述,這場發射並沒有成為新聞頭條。當時,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大大超出了預算。英國航天機構的科學主管稱,該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道上運行的累贅」,而英國政府拒絕為其提供資金。很多人都在懷疑國際空間站能否順利建成。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生活空間相當於一所擁有六間臥室的房子,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它都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人類對於宇宙的觀測雖有數千年的歷史,但直到 20 世紀,人類才開發出了進入太空的航空技術。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
  • 臺媒:美攝影師拍攝日全食過程 國際空間站意外搶鏡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攝影師喬爾在拍攝日全食過程,正好捕捉到國際空間站經過太陽的畫面。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22日報導,這場日全食從美國西北部俄勒岡州延伸至東南部南卡羅來納州,範圍寬113公裡、長4800公裡。全食在各地出現約2分鐘,時間最久的是伊利諾州南部約2分44秒。下次觀測範圍橫跨全美的日全食,得等到2045年。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1號」機組人員國際空間站,左起員太空人吉岑科、指揮官謝潑德、飛行工程師克裡卡列夫2000年12月4日,「遠徵1號」機組人員在環繞地球的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局)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太空人——美國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和尤裡·吉岑科(Yuri P. Gidzenko)從哈薩克斯坦起飛。 兩天後,他們打開空間站的門,雙手合十。星期一,標誌著20年來一直有人住在那裡。
  • 國際空間站發生壓力洩漏的地方找到了:由俄羅斯建造
    在連續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壓力洩漏事件之後,國際空間站決定對這起壓力洩漏事件進行調查,以確定具體位置,從而找出解決辦法,確保空間站和太空人的人身安全。目前,在經過了將近兩個月的連續工作之後,發生壓力洩漏的模塊已經被找到:位於國際空間站的Zvezda服務模塊,該模塊由俄羅斯複雜建造,但是具體位置目前仍然未能最終確定。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早在去年9月就已經出現
    來源:NASA據了解,在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博客上表示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水平出現了上升。NASA官員強調,雖然洩漏率比平常高,但仍在空間站的規格範圍內,不會對機組人員造成直接威脅。
  • 載人「龍」飛船兩名機組人員成功與駐守國際空間站的三人會合
    SpaceX第一批運送太空人的任務於周日成功完成了其旅程的第一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自美國上次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以來,能夠成為這項九年來的努力中的一小部分,真是太榮幸了,"美國宇航局太空人鮑勃-貝恩肯在飛船上說。"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人工重力可以防止這種傷害,但要實現太空中人造重力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通過科幻影視比較熟悉的一種人工重力方法,是通過太空船整體或者局部的旋轉,使太空乘員感受到離心力,得到一種模擬重力效果。這也的確是目前科學界認同最可能實現的方法。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好消息是,康普斯頓大學的新研究,就致力於使用基於絲蛋白材料的 3D 列印技術、輔以視網膜活細胞,來嘗試整合併修復損傷的視力。與其它病程緩解療法和實驗性解決方案(比如人工視網膜、仿生眼移植、基因療法等)相比,這種新型人工視網膜可以更輕鬆地與人眼嚙合。這套方案由幾層視網膜細胞與絲蛋白膜固定而成,並且包裹在保護性的凝膠之中。
  • 國際空間站,不妙……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從國際空間站返航前 SpaceX龍式乘員艙已通過宜居性測試
    今年早些時候,私營航天企業 SpaceX 藉助獵鷹 9 Block 5 火箭,將龍式成員艙和兩名 NASA 太空人順利送到了國際空間站。作為 NASA Dragon DM-2 任務的一部分,這也是該機構測試和評估商業載人飛行太空飛行器的最後一步。如果一切順利,國際空間站也將藉助商業乘員計劃(Commercial Crew Program)來運送太空人。
  • 第四次:國際空間站遭遇太空垃圾 太空人進逃生艙避險
    在美國宇航局的聲明中提到,空間站由於太空碎片的緣故而暫停活動,待一切正常後太空人才離開逃生艙進入空間站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實版的《地心引力》差點上演,國際空間站在近日遭遇到一次危險事故,一顆俄羅斯氣象衛星碎片存在撞擊空間站的風險,太空人全部進入逃生艙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