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空間站上看到的星跡是什麼樣的?

2021-01-13 天文在線

在空間站上,星海瀑布與城市燈光的不期而遇,會產生什麼樣的奇景呢?

圖1. 星星如雨般垂落在地球上的夢幻之境。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想要從地球上拍攝星軌圖其實非常簡單,在地球旋轉的時候,只要將您的照相機對準星空,並保持相機快門打開即可。

圖2. 在地球上利用長時間曝光拍攝到的星軌圖。圖片來源: 克裡斯-魯克哈特

但是,和在國際空間站(ISS)的太空人相比,我們在地球上24小時簡直小巫見大巫。因為他們是以時速為17000英裡(每小時27000公裡)的速度每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

圖3. 2011年國際空間站的28次遠徵,國際空間站「炮塔」號晚上越過澳大利亞上空。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

2010年2月,「炮塔」號發射並安裝成功。它給太空人展示了一個觀看地球的全新視角。同時,也為太空人們提供了絕美的攝影機會。

圖4. 從「炮塔」號內部拍攝到的星軌。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第一個真正利用這個機會的太空人是Don Pettit。他把短曝光的照片堆放在一起,製造出令人驚嘆的星軌效果圖。

圖5. 透過國際空間站的機器內部拍攝到的星軌,還可以看到地球出現在畫面的底部。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我的星軌照片是通過大約10~15分鐘曝光時間的照片製作形成的。由於電子探測器噪聲會有效的幹擾拍攝使圖像雪白,因此每次拍攝的最長曝光時間是30s。

圖6. 國際空間站橫向飛越地球時,恆星會尾隨其後。恆星出現在地球的前景是因為地球大氣層的微弱而透明的性質。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我採用了30秒多次曝光(一種業餘天文學家的技術),然後用成像軟體把它們「疊起來」,從而產生更長的曝光圖像。

圖7. 拍攝時所需要的靜止的「點」所在之處是由於國際空間站保持地球在其下方的旋轉,而不是由於任何天體或地球的運動。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拍攝所選的靜止點既不是南極,也不是北極,而是繞國際空間站旋轉軸的任意一個點。

圖8.氫元素產生的紅色大氣光在氧元素產生的綠色大氣光的上方,黃色的光輝則是夜晚地球上城市燈光,藍色的閃電正擊打在地球上。星星產生的星軌在最上方。 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太空人佩蒂特

從這個獨特的有利位置,可以看到綠色和紅色的大氣光, 黃色的城市燈光,甚至還能過看到藍色的閃電。

相關知識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當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

從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部分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後來改為2024年。負責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太空飛行器有聯盟號、進步號、自動運載飛船、H-II運輸載具、龍飛船、發現號太空梭、奮進號太空梭、天鵝號宇宙飛船等。國際空間站最多可承載六名乘員(長時間),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實際高度常發生漂移。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forbes-ちんぇぃ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上的禁酒令
    禁止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任何含酒精的物質任何含酒精的藥物甚至除臭劑、馬桶清潔劑在國際空間站都不能使用。可燃性不是主要原因,任何含有酒精的東西都會被氣體分析儀瞬間抓住,之後空氣淨化系統會立即關閉。當時美俄正在進行討論,為太空人提供酒來應對輻射的影響。然而後來由於酒精對空間站系統的影響,這一想法不得不放棄。
  • 國際空間站很容易在黎明或黃昏時看到它飛過你的家?
    自2000年11月2日以來,每天都有人在國際空間站內圍繞地球軌道飛行,匯集科學、技術和人類創新,實現地球上不可能實現的新技術和研究突破。在國際空間站的蔬菜植物生長室裡生長的三種不同的植物今天早上收穫了。
  • 兩千碼熱成像,能遙控,還能連WiFi,脈衝星跡 XP38熱成像瞄準鏡
    ——脈衝星跡(Pulsar Trail)XP38熱成像瞄準鏡。 脈衝星跡XP38熱成像瞄準鏡加裝在AR10步槍上捕獲到目標時,可以通過有線連接或WiFi將其圖像適時傳輸至PC端計算機、筆記本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
  • 國際空間站上空氣洩漏點終於被找到
    國際空間站上空氣洩漏點終於被找到本周一晚上,美國宇航局的飛行控制人員叫醒了國際空間站上的三名太空人。這是因為洩漏實際上並沒有突然發生變化,本周檢測到的轉變原來與空間站上的 "臨時溫度變化 "有關。空間站的這個空氣洩漏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國際空間站總是會漏出一點空氣。通常情況下,它失去的空氣會被充滿氧氣和氮氣混合物所取代。這些是在再補給任務中送上來的,旨在模仿地球的可呼吸空氣。
  • 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滿20周年
    來自19個國家的太空人們都曾在國際空間站生活過。其中包括為了短期修復或者建造項目而多次來到國際空間站的人,也包括一些自費來到這裡的旅客。第一批機組人員離開了地球,他們是美國的比爾·謝潑德、俄羅斯的謝爾蓋·克裡卡列夫和尤裡·吉曾科。2天後,他們打開了國際空間站的門,手握著手以示團結。
  • 退休工程師致力於國際空間站上的短波無線電設備電源研究
    現在,這位退休的機電工程師正在完成一些空間站的工作,這是國際空間站上短波無線電設備的電源。這個系統被國際空間站(ARISS)上稱為業餘無線電的國際組織使用。3月6日,克羅姆(Krome)與其他供電團隊一起應邀觀看了首批MVPS在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的太空發射。他們的電源在SpaceX CRS-20上。「那是有史以來最晴朗的夜晚,」克羅姆說。
  • 誕生二十周年,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上)
    誕生二十周年的國際空間站的那些難忘時刻(上)2012年3月眼睛被壓得看得不太清楚了推動國際空間站計劃的目標之一,是要了解當一切,包括太空人體內的一切,都漂浮在空中時,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哪些長期影響。
  • 國際空間站上的奇異物質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視野丨那些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機器人
    目前新型「Robonaut 2」在空間站軌道實驗室處於試驗階段,計劃明年年初進入「國際空間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Astrobee 由三個自由飛行的立方體機器人組成,分別名叫Honey、Bumble、Queen,2019年4月前兩個飛抵「國際空間站」,第三個7月份飛抵,它們使用電風扇作為推進系統,允許它們在「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中自由飛行。
  • 壯美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A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
  • 不一樣的星軌——來自國際空間站的禮物
    TAFRESHI (TWANIGHT.ORG)國際空間站視角下能夠看到更加奇妙和宏大的景觀。它每90分鐘就圍繞地球運行一周!德國太空人亞歷山大·格斯特(Alexander Gerst)在國際空間站看到並拍攝的地球極光。圖像右側可以看到國際空間站的部分太陽能帆板。不同於地面,這裡看到的極光是「上帝」視角。
  • 不一樣的星軌——來自國際空間站的禮物
    TAFRESHI (TWANIGHT.ORG)國際空間站視角下能夠看到更加奇妙和宏大的景觀。它每90分鐘就圍繞地球運行一周!圖片中,太空人卡倫·尼伯格(Karen Nyberg)在國際空間站抬頭仰望穹頂舷窗外的美妙景象。國際空間站已經持續運營20餘年,大約花費了15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政府一年預算的千分之二。當然啦,這些花銷是逐年產生並分攤至項目成員國。
  • 從國際空間站上看象限儀流星雨就像純粹的魔法
    四象限流星雨給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表演。本月,一年一度的「四象限」流星雨將在漆黑的夜空中划過。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看到了同樣的流星,但背景卻大不相同。「你能看到太空射擊嗎?」原來,是的!」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周一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合成圖片,展示了四軸飛行器在太空中的樣子。你能看到從太空開始射擊嗎?
  • 藐視引力: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之後在返回地球生活會怎樣?
    在太空中生活之後,地球上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首先,在地球上,不僅食物要好得多,而且洗澡、上廁所等也更方便。 圖文:國際空間站上太空人的生活和工作圖片提供:sina 但當你回到地球時,確實要經歷一個重新適應的過程。這時,你首先注意到的將是地球上的任何物件都會顯得很重。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95天後,我乘坐「發現號」太空梭返回地球。當我摘下我的頭盔時,就好像我把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的錨拿在手上一樣。
  • 國際空間站應該被放棄嗎?
    畢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質子運載火箭上攜帶的「曙光號」(Zarya)功能貨艙是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不過,儘管理察·胡裡漢盡了最大努力去描述,這場發射並沒有成為新聞頭條。當時,國際空間站計劃已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大大超出了預算。英國航天機構的科學主管稱,該空間站是「一個在軌道上運行的累贅」,而英國政府拒絕為其提供資金。很多人都在懷疑國際空間站能否順利建成。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國際空間站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生活空間相當於一所擁有六間臥室的房子,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它都是一項非凡的工程成就。
  • 國際空間站凌月訪談
    對於廣大的天文愛好者而言,在下班、放學、晚飯後將相機接上望遠鏡或長焦鏡頭拍攝這一天象並不是什麼難事。今天呢,小編有機會採訪到了三位目睹了這一天象的天文愛好者。首先,小編採訪了「天文兔Leo」,身為北京地區著名戶外觀星組織——星緣山風隊的隊員,他跟隨隊友一起拍攝了這次國際空間站凌月。
  • 國際空間站,不妙……
    自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以來,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行近20年,其剩餘壽命如何受到科學界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援引俄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的分析稱,「如果空間站技術條件正常,本來可以寄希望於延長使用期。現在,與使用已久有關的毛病開始出現……我們需要為到2024年以後空間站將不再存在的事實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凌月」
    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會員  劉寧攝今天和大家聊的雖然算不上什麼稀罕的天象,不過也值得我們瞧上一眼——國際空間站「凌月」。運行中的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國際空間站(英文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也是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人造天體。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它在一個距離地球大約360公裡的空中不知疲倦地繞地運行,大約每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
  •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並不美好:臭氣燻天、嘈雜髒亂、充斥死皮細胞
    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常駐機組成員——美國太空人比爾·謝潑德和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尤裡·吉登科,乘坐「聯盟TM-31」號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從那時起,國際空間站一直持續載人飛行。本周是第一批居民抵達國際空間站20周年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個距離地面高度大約為397公裡的軌道上的太空棲息地,就一直有太空人生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