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人類連續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NASA「揭秘」太空生活

2020-12-02 全現在

對太空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不妨通過NASA分享的這組照片了解國際空間站中太空人的日常。

2000年10月31日,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人、遠徵1隊(Expedition 1)William Shep Shepherd離開地球前往國際空間站。William 和他的同期太空人們,成為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駐留人員,從此人類開啟了連續20年在國際空間站駐留的生涯。

此前,為了慶祝人類持續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NASA分享了一組照片,向陸地上的人類「揭秘」太空人們的空中生活。國際空間站的面積約合一座足球場的大小,由NASA及15個夥伴國家共同設計、建造和測試完成。到目前為止,共有來自19多個國家的240多位太空人在空間站度過了20年的時間。

▲2012年9月5日,日本航空航天探索機構太空人、遠徵32隊(Expedition 32)的飛行工程師Aki Hoshide在執行艙外活動任務時,使用數位相機拍攝了頭盔上反射的照片。在6小時28分鐘的太空行走之後,Hoshide和美國國家宇航局太空人、飛行工程師Sunita Williams完成了一組主總線開關裝置的安裝。

這張照片中,Hoshide頭盔上反射的正是Williams的身影。

▲2007年11月3日,在發現號太空梭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期間,太空人Scott Parazynski正在執行第4次艙外活動——剪斷一根斷裂的電線並安裝了自製的穩定裝置,以加強受損太陽能電池陣列的結構和受損區域附近的穩定性。

這一任務共花費7小時19分鐘的太空行走時間,圖片中可以看到用來固定的Parazynski足部約束裝置。

▲2011年3月19日,在空閒時間,NASA太空人、遠徵27隊(Expedition 27)的飛行工程師Cady Coleman正在國際空間站上的JAXA Kibo實驗室吹奏長笛。

▲1999年5月30日,一個電子數位照相機拍攝下太空人Tamara Jernigan背對著地貌、舉起一架俄國起重機的一部分。

▲2013年10月23日,一位遠徵37隊(Expedition 37)的成員從高空中拍攝下這張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和整個西西里島的夜景俯瞰圖。彼時,他們正在距地球約386千米的高空飛行,羅馬和那不勒斯的夜光在照片的中心位置清晰可見。

▲2002年4月16日,太空人、STS-110任務專家 Ellen Ochoa正在在國際空間站的Destiny 實驗室窗口透過地球觀測窗口向外望去,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船的部分和一臺名為 Canadarm2 的機器臂。

▲2008年2月11日,在 Canadarm2 機器臂的抓取下,Columbus實驗室從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船的有效載荷艙移到了國際空間站Harmony 艙的右舷上。

▲2009年7月21日,當時13名太空人中的8名正在用餐。

▲2006年12月12日,兩名太空人正在艙外執行任務,背景是紐西蘭的和庫克海峽。

圖片來源:NASA

————————

請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

相關焦點

  • NASA發布這組照片,「揭秘」了太空生活
    NASA發布這組照片,「揭秘」了太空生活 2020-12-02 0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派遣年齡較長的太空人完成這次任務,並不僅是看重他們的經驗,也是對這些太空人的老朋友、已步入暮年的國際空間站的致敬。到今年11月2日,人類進駐國際空間站已經足足20年了。國際空間站只有一個美式橄欖球場大小,生活空間相當於一個六居室的房子。在過去20年裡,來自19個國家的141個人到過這裡。他們品嘗過這裡的食物,抱怨過這裡的廁所,在這裡抽過血,嘗試過太空行走,無數次地從這個外太空的狹小空間裡打量著宇宙和地球。
  • 國際空間站標記人類在地球軌道生活20年
    圖為從左起,太空人尤裡·P·吉岑科;聯盟號指揮官,太空人比爾·謝潑德;任務指揮官和太空人謝爾蓋·K·克裡卡列夫,飛行工程師。(美國宇航局)2000年10月31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太空人——美國人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Sergei K. Krikalev)和尤裡·吉岑科(Yuri P.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  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如何在太空生活:我們從國際空間站學到了什麼?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11月2日是第一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ISS) 20周年的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座近地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設施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太空環境下連續運行20年,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人類如何生活的理想「自然實驗室」。
  • 空間站標誌著人類在軌道上生活了20年
    Shepherd告訴美聯社:「有500噸的東西在太空中四處張望,大多數東西直到它們站起來並用螺栓固定時才相互接觸。」 「而且運行了20年幾乎沒有大問題。」他說:「這確實證明了在這類程序中可以完成的工作。」
  • 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整整20年
    作為技術和外交勝利的象徵,從2000年11月2日至今,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20年每天都有人在上面生活和工作。這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上連續生活、工作20年的一段「歷史」。國際空間站從1984年美國「空間站自由」理念中誕生,並逐漸演化成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以及歐洲航空局11個成員國共計15個國家參與的大項目。國際空間站的首批部件於1998年進入軌道,「遠徵1」任務乘員於2000年11月2日登上新生的空間站。現如今在軌的是「遠徵64」任務乘員。   過程中,該項目曾面臨嚴重的挑戰。
  • 國際空間站壽命將至,未來人類去哪裡,NASA或有準備
    20年前正值西方人狂歡的節日,在哈薩克斯坦一艘太空梭由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升空,歷經兩天的時間,這艘載有1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太空梭抵達國際空間站(ISS),從此開始了人們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從那時開始,太空人已經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了20年,目前已經超過240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
  • 運行20年,國際空間站20大科學突破
    畢竟不是去玩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其間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取得多個方向的突破。NASA近日盤點了20大科學突破—— 基礎疾病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癌症,哮喘,心臟病。如果其中任何一種疾病影響了你的生活,那麼空間站的研究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 發現持續冷燃火焰:科學家在滅火實驗中點燃液滴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 ARISS將在國際空間站慶祝火腿無線電20年
    業餘無線電臺(ARISS)不久將慶祝國際空間站(ISS)連續開展火腿無線電業務20年。美國航天局正在用一張新製作的信息圖來紀念這一裡程碑,該信息圖強調了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機組成員與學生之間通過業餘無線電進行的教育接觸。在過去的20年裡,ARISS支持了近1400次與學校、學生團體和其他組織的預定火腿無線電接觸。
  • 世界地球日,與NASA一起探索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NASA具有獨特的太空優勢,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統間的相互連接,並利用這些知識讓人類在這顆星球上可以更好地、可持續地生活,保護世界上多種多樣的生命,不斷適應自然發展和人為帶來的變化。NASA與全世界一起慶祝世界地球日的第50個年頭,並在此重申理解地球的互聯繫統來幫助守護後代的決心。
  • 國際空間站20周年:正在進入老化期
    國際空間站20周年慶祝日,自2000年11月2日以來,人類已經在國際空間連續生活,從未間斷。美國宇航局已經批准國際空間站至少飛行到2028年,但它已經步入「老化期」。在未來10到15年的某個時間點,美國宇航局很可能會讓國際空間站脫軌,將其墜入南太平洋。國際空間站已經超過了其15年的預期壽命。僅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空間站俄羅斯方部分就出現了一個廁所破損、一個供氧系統故障和一個漏氣點增大的情況。
  • 國際空間站載人飛行滿20周年
    今年是人類在國際空間站居住的20周年。2000年10月31日,第一批機組人員來到國際空間站時,這裡只是3個小房間。不久後,這些人就發現,國際空間站裡幾乎沒有什麼空間可供他們活動。那裡的空氣溫暖又潮溼,讓他們感覺黏糊糊的。
  • 天翼雲VR全球首發VR紀錄片《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中文字幕版
    影片曾獲2019年盧米埃爾技術獎等國際大獎。 VR全景拍攝 超真實太空漫遊體驗 本片是有史以來在太空拍攝的最大規模影片項目,拍攝時間橫跨兩年,共記錄超過200小時畫面素材,包括對8名國際太空人進行的17小時獨家採訪。 這部史無前例的國際空間站VR紀錄片,為全球觀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太空漫遊」體驗。
  • 運營20年的國際空間站故障頻出 接下來命運會如何?
    在最近一次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的前幾天,NASA太空人凱特·魯賓斯(Kate Rubins)表示:「我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工程成就之一。看到這樣一臺完全由人類建造並飛離地球表面的巨型機器在20年後仍能在太空中生存,這真是一件相當令人驚嘆的事情。」
  • 2020年國際空間站最佳科學圖片
    去年11月,我們慶祝了人類在空間站上持續生活和工作的第20個年頭,截止2020年底,國際空間站已經接待了242名太空人,進行了超過3000個科學實驗。在過去的一年中,空間站的研究範圍從微重力下的蘿蔔生長,到360度全方位的空間站生活攝影,再到監測我們的地球。
  •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
    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消息,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否造福了人類社會?基斯克威爾機構APP指出,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分成了兩派:一些人認為,國際空間站是一座團結的燈塔;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不過就是一部動作電影的布景。太空科學家們正準備慶祝一項非凡的航天成就。
  •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並不美好:臭氣燻天、嘈雜髒亂、充斥死皮細胞
    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常駐機組成員——美國太空人比爾·謝潑德和俄羅斯太空人謝爾蓋·克裡卡列夫、尤裡·吉登科,乘坐「聯盟TM-31」號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從那時起,國際空間站一直持續載人飛行。本周是第一批居民抵達國際空間站20周年紀念日,從那時起,這個距離地面高度大約為397公裡的軌道上的太空棲息地,就一直有太空人生活居住。
  • 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人類對於宇宙的觀測雖有數千年的歷史,但直到 20 世紀,人類才開發出了進入太空的航空技術。
  • 人類已在太空生活超過5200天
    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國際空間站(ISS)至今,人類已經在太空中連續生活了超過5200天。  這意味著,在過去大約14年裡,每一天都有幾名太空人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工作、用餐、睡覺……在太空生活的感覺,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