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國際空間站(ISS)至今,人類已經在太空中連續生活了超過5200天。
這意味著,在過去大約14年裡,每一天都有幾名太空人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工作、用餐、睡覺……在太空生活的感覺,究竟如何?
【失重的日子】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長期在近地空間軌道飛行、有人駐守的大規模科研及觀測設施,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下屬的11個成員國共同建造。自2000年11月國際空間站首次迎來「居民」,已有216名太空人在這個巨大的太空飛行器中居住生活過。
現年54歲的美國退休太空人勒羅伊·喬清楚記得他進入空間站的第一感受:「我的內耳認為我在翻跟頭,因為身體平衡感知系統覺得我的身體顛倒了。但我的眼睛卻告訴我,我是直立著的。兩個系統向大腦同時發送互相矛盾的信號。這就是為什麼不少人在進入空間站初期會覺得噁心難受。」
這種因失重而導致的身體不適是「太空病」的一種,沒有藥物可治療。太空人只能忍受幾天,讓身體逐漸適應,迫使大腦忽略內耳傳遞的痛苦信號。
國際空間站一小時可繞地球運行2.8萬公裡,平均92分鐘繞地球一圈。這意味著,駐站太空人們每一個半小時就會迎來一次日出。因此,空間站的一天不能根據日出日落來計算,而是按照地球上的格林尼治時間開啟和結束。
「嗨,休斯敦,這裡是空間站。早上好。」每天清晨,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會向位於休斯敦的地面指揮中心發出這條問候,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地面指揮中心會根據格林尼治時間,定時向空間站內播放起床音樂。當一天結束,太空人們會關閉空間站內的燈光,放下窗戶遮光板,鑽進睡袋,暫時中斷與地面的通信。
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睡覺,是件聽起來好玩的事。太空人可以不需要床,在居住艙內找一個角落,不受姿勢限制地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2009年起,美國太空人在自己的太空艙裡安裝了4個「單間」,大小和飛機上的洗手間差不多,牆上固定著一個睡袋。太空人可以關上門,不受幹擾地休息幾個小時。不過,在太空人看來,「太空覺」不好睡。
太空人麥克·霍普金斯去年3月份結束為期6個月的駐站任務返回地球。在他看來,太空睡眠的最大挑戰,在於沒有放鬆感。「在地面,漫長一天結束後,身體和心理都疲憊不堪,我躺到床上,會立刻覺得放鬆,雙腿如釋重負。但在太空,你永遠不會有這種感覺。」為此,一些太空人會把自己綁縛在牆上,尋找「躺下」的感覺。
霍普金斯說,雙臂放不放進睡袋,也是一種困擾。如果把胳膊留在睡袋外,它們會因為失重而與軀體「脫離」並來回擺動,讓入睡的太空人看起來像在跳舞。「反正我願意把手放睡袋裡,」霍普金斯說。
【健身是工作】
無論地面還是太空,吃喝都是人類面臨的頭等大事。貨運飛船定期向國際空間站運輸物資補給,太空食品儘管比20年前更豐富,但絕大多數還是真空包裝或罐頭食品。每隔幾個月能吃上一次新鮮水果,是值得慶祝的事。
美國女太空人桑德拉·馬格努斯在駐站期間喜歡利用新運到的食材,比如新鮮洋蔥,燒菜給同事吃。「做一道菜要花好幾個小時,所以我只能周末做,」她說,「為何要好幾個小時?想想燒菜時,你會扔掉多少垃圾?在有重力的情況下,你只需要把廢料直接扔進垃圾桶。一旦沒了重力,你就得想辦法解決(如何固定)垃圾的問題。我的辦法是把垃圾都小心塞入一截管道裡,即便如此,依然非常耗時。」
空間站內沒有保鮮食物的冰箱,但有一套水循環系統,可以把尿液淨化為飲用水,進而實現液體的循環利用。太空人星期一早上喝下的橙汁,星期四早上就能重新變回為一杯可飲用的水。
吃喝之外,太空人日常生活的另一要務是健身。研究人員早就發現,在沒有重力牽引的條件下,人體骨質會迅速流失,骨骼細胞再生和發育減緩,骨頭變得脆弱。地球上老年女性的骨質流失速度為每年1%,而一名太空人,無論男女,在太空中的骨質流失速度為每個月1%。
「生活在零重力環境下(對身體的影響)相當於長期住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人體能教練馬克·吉利亞姆說,由於任何動作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完成,太空人的肌肉力量、血量、精力和耐力都會逐漸減退,最終導致肌體衰弱。
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大量高強度鍛鍊,健身因此成為空間站太空人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NASA把健身列入太空人的正式工作安排中,要求每天必須鍛鍊至少兩個半小時,持續每周六天。不少太空人堅持每周七天鍛鍊,還利用早起時間做額外運動。
空間站內有三件特製的健身器械:腳踏車、跑步機和舉重器,用它們鍛鍊的感受和在地面上時大不相同。以跑步機為例,麥克·霍普金斯說,太空人必須用彈力繩把自己「拴」在空間站的地板上,以此給肩部和臀部增加負重感,才能達到跑步鍛鍊的效果。
相比肌體力量受到的影響,太空人視力在太空中受到的損傷更令人擔憂,即便回到地面也無法再改善和修復。NASA科學家約翰·查理斯說,人的體液因為失重而往上集中,導致顱內壓力增加,眼球會被慢慢壓平,許多太空人由此患上遠視眼。因此,空間站裡配備著度數各異的眼鏡,供太空人使用。
【日記吐心聲】
為研究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活狀態,美國人類學家傑克·斯塔斯特曾邀請10名在2003年到2010年期間先後進駐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以匿名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他們在空間站裡的生活。
不同於正式的工作記錄,這本總計30萬字的匿名日記揭示了之前鮮為人知的太空生活細節,以及太空人們的內心活動。
斯塔斯特發現,日記中提到最多的內容是工作。空間站裡的幾乎每一天都充滿著各種任務,太空人工作日起床後的每一分鐘都早已由地面指揮中心安排妥當,他們必須按照既定計劃,逐項完成工作任務。
日記顯示,一些工作任務充滿挑戰、引人入勝,比如與地面科學家共同完成某項研究或試驗;一些則單調乏味,比如給空間站內的垃圾編號、打掃衛生間、清潔空氣過濾器……
一名太空人在日記中描述了自己某天的工作任務——換燈泡。「對於今天的工作流程,我覺得有點好笑,」這名太空人寫道:「為了換一隻燈泡,我必須先戴上防護鏡,手邊準備一臺微型吸塵器,以防燈泡萬一破裂。但事實上,燈泡都封在塑料套裡,即使破碎,玻璃碎片也不會溢出。此外,在換完燈泡開燈之前,我還得給換好的燈泡拍一張照片。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完全不知道。NASA就這麼規定的。」
一些太空人在日記中抱怨指揮中心安排的工作時間不合理:「收集21件物品,前後共需完成55個步驟,卻只給半個小時。這項工作其實要花3到4個小時。」另一名太空人寫道:「今天和地面通過話,我意識到對方不清楚我們在上面是如何工作的。」
工作感受之外,日記也記載了太空人們對太空生活的喜愛和享受。有太空人寫道:「我凝視著地球,假想自己是來自外太空的訪客。我該在哪裡著陸?如何與地球人溝通?或許,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先登上國際空間站,和這裡的地球人先聊聊。」
還有太空人利用工作之餘努力練習「飛行」。「我決定學習如何飛得更好,學點空中特技。每次進入另一個艙時,我要在艙門處做兩個連續空翻。」
麥克·芬克是在空間站工作時間最長的美國太空人,前後三次進入太空,共計381天。「太空生活的樂趣無與倫比,」他說,「把一個最不苟言笑的壞脾氣老頭兒送入太空,他也會開始微笑、大笑、笑個不停。足尖輕輕一點,你就能飛越半個空間站的距離,像超人一樣。我樂此不疲,哪怕已經體驗過381天。」(張代蕾)(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