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在太空生活超過5200天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入駐國際空間站(ISS)至今,人類已經在太空中連續生活了超過5200天。

  這意味著,在過去大約14年裡,每一天都有幾名太空人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工作、用餐、睡覺……在太空生活的感覺,究竟如何?

  【失重的日子】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長期在近地空間軌道飛行、有人駐守的大規模科研及觀測設施,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下屬的11個成員國共同建造。自2000年11月國際空間站首次迎來「居民」,已有216名太空人在這個巨大的太空飛行器中居住生活過。

  現年54歲的美國退休太空人勒羅伊·喬清楚記得他進入空間站的第一感受:「我的內耳認為我在翻跟頭,因為身體平衡感知系統覺得我的身體顛倒了。但我的眼睛卻告訴我,我是直立著的。兩個系統向大腦同時發送互相矛盾的信號。這就是為什麼不少人在進入空間站初期會覺得噁心難受。」

  這種因失重而導致的身體不適是「太空病」的一種,沒有藥物可治療。太空人只能忍受幾天,讓身體逐漸適應,迫使大腦忽略內耳傳遞的痛苦信號。

  國際空間站一小時可繞地球運行2.8萬公裡,平均92分鐘繞地球一圈。這意味著,駐站太空人們每一個半小時就會迎來一次日出。因此,空間站的一天不能根據日出日落來計算,而是按照地球上的格林尼治時間開啟和結束。

  「嗨,休斯敦,這裡是空間站。早上好。」每天清晨,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會向位於休斯敦的地面指揮中心發出這條問候,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地面指揮中心會根據格林尼治時間,定時向空間站內播放起床音樂。當一天結束,太空人們會關閉空間站內的燈光,放下窗戶遮光板,鑽進睡袋,暫時中斷與地面的通信。

  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睡覺,是件聽起來好玩的事。太空人可以不需要床,在居住艙內找一個角落,不受姿勢限制地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甚至倒立著睡。2009年起,美國太空人在自己的太空艙裡安裝了4個「單間」,大小和飛機上的洗手間差不多,牆上固定著一個睡袋。太空人可以關上門,不受幹擾地休息幾個小時。不過,在太空人看來,「太空覺」不好睡。

  太空人麥克·霍普金斯去年3月份結束為期6個月的駐站任務返回地球。在他看來,太空睡眠的最大挑戰,在於沒有放鬆感。「在地面,漫長一天結束後,身體和心理都疲憊不堪,我躺到床上,會立刻覺得放鬆,雙腿如釋重負。但在太空,你永遠不會有這種感覺。」為此,一些太空人會把自己綁縛在牆上,尋找「躺下」的感覺。

  霍普金斯說,雙臂放不放進睡袋,也是一種困擾。如果把胳膊留在睡袋外,它們會因為失重而與軀體「脫離」並來回擺動,讓入睡的太空人看起來像在跳舞。「反正我願意把手放睡袋裡,」霍普金斯說。

  【健身是工作】

  無論地面還是太空,吃喝都是人類面臨的頭等大事。貨運飛船定期向國際空間站運輸物資補給,太空食品儘管比20年前更豐富,但絕大多數還是真空包裝或罐頭食品。每隔幾個月能吃上一次新鮮水果,是值得慶祝的事。

  美國女太空人桑德拉·馬格努斯在駐站期間喜歡利用新運到的食材,比如新鮮洋蔥,燒菜給同事吃。「做一道菜要花好幾個小時,所以我只能周末做,」她說,「為何要好幾個小時?想想燒菜時,你會扔掉多少垃圾?在有重力的情況下,你只需要把廢料直接扔進垃圾桶。一旦沒了重力,你就得想辦法解決(如何固定)垃圾的問題。我的辦法是把垃圾都小心塞入一截管道裡,即便如此,依然非常耗時。」

  空間站內沒有保鮮食物的冰箱,但有一套水循環系統,可以把尿液淨化為飲用水,進而實現液體的循環利用。太空人星期一早上喝下的橙汁,星期四早上就能重新變回為一杯可飲用的水。

  吃喝之外,太空人日常生活的另一要務是健身。研究人員早就發現,在沒有重力牽引的條件下,人體骨質會迅速流失,骨骼細胞再生和發育減緩,骨頭變得脆弱。地球上老年女性的骨質流失速度為每年1%,而一名太空人,無論男女,在太空中的骨質流失速度為每個月1%。

  「生活在零重力環境下(對身體的影響)相當於長期住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人體能教練馬克·吉利亞姆說,由於任何動作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完成,太空人的肌肉力量、血量、精力和耐力都會逐漸減退,最終導致肌體衰弱。

  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大量高強度鍛鍊,健身因此成為空間站太空人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NASA把健身列入太空人的正式工作安排中,要求每天必須鍛鍊至少兩個半小時,持續每周六天。不少太空人堅持每周七天鍛鍊,還利用早起時間做額外運動。

  空間站內有三件特製的健身器械:腳踏車、跑步機和舉重器,用它們鍛鍊的感受和在地面上時大不相同。以跑步機為例,麥克·霍普金斯說,太空人必須用彈力繩把自己「拴」在空間站的地板上,以此給肩部和臀部增加負重感,才能達到跑步鍛鍊的效果。

  相比肌體力量受到的影響,太空人視力在太空中受到的損傷更令人擔憂,即便回到地面也無法再改善和修復。NASA科學家約翰·查理斯說,人的體液因為失重而往上集中,導致顱內壓力增加,眼球會被慢慢壓平,許多太空人由此患上遠視眼。因此,空間站裡配備著度數各異的眼鏡,供太空人使用。

  【日記吐心聲】

  為研究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生活狀態,美國人類學家傑克·斯塔斯特曾邀請10名在2003年到2010年期間先後進駐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以匿名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他們在空間站裡的生活。

  不同於正式的工作記錄,這本總計30萬字的匿名日記揭示了之前鮮為人知的太空生活細節,以及太空人們的內心活動。

  斯塔斯特發現,日記中提到最多的內容是工作。空間站裡的幾乎每一天都充滿著各種任務,太空人工作日起床後的每一分鐘都早已由地面指揮中心安排妥當,他們必須按照既定計劃,逐項完成工作任務。

  日記顯示,一些工作任務充滿挑戰、引人入勝,比如與地面科學家共同完成某項研究或試驗;一些則單調乏味,比如給空間站內的垃圾編號、打掃衛生間、清潔空氣過濾器……

  一名太空人在日記中描述了自己某天的工作任務——換燈泡。「對於今天的工作流程,我覺得有點好笑,」這名太空人寫道:「為了換一隻燈泡,我必須先戴上防護鏡,手邊準備一臺微型吸塵器,以防燈泡萬一破裂。但事實上,燈泡都封在塑料套裡,即使破碎,玻璃碎片也不會溢出。此外,在換完燈泡開燈之前,我還得給換好的燈泡拍一張照片。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完全不知道。NASA就這麼規定的。」

  一些太空人在日記中抱怨指揮中心安排的工作時間不合理:「收集21件物品,前後共需完成55個步驟,卻只給半個小時。這項工作其實要花3到4個小時。」另一名太空人寫道:「今天和地面通過話,我意識到對方不清楚我們在上面是如何工作的。」

  工作感受之外,日記也記載了太空人們對太空生活的喜愛和享受。有太空人寫道:「我凝視著地球,假想自己是來自外太空的訪客。我該在哪裡著陸?如何與地球人溝通?或許,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先登上國際空間站,和這裡的地球人先聊聊。」

  還有太空人利用工作之餘努力練習「飛行」。「我決定學習如何飛得更好,學點空中特技。每次進入另一個艙時,我要在艙門處做兩個連續空翻。」

  麥克·芬克是在空間站工作時間最長的美國太空人,前後三次進入太空,共計381天。「太空生活的樂趣無與倫比,」他說,「把一個最不苟言笑的壞脾氣老頭兒送入太空,他也會開始微笑、大笑、笑個不停。足尖輕輕一點,你就能飛越半個空間站的距離,像超人一樣。我樂此不疲,哪怕已經體驗過381天。」(張代蕾)(新華社特稿)

相關焦點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人類未來在太空中的生活會是什麼樣?零下六十多度的火星地表,空氣稀薄,在沙丘和礫石組成的紅色荒漠中,幾塊孤零零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著一座恆溫恆溼的實驗站。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利用火星土壤和人的排洩物在艙內種植土豆,燃燒聯氨生成水,維持站內水和空氣的循環。他計劃通過種植僅存的12顆土豆,度過等待救援的400多天。
  • 太空技術改變人類生活
    在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上天50年後,儘管「太空」對於普通人似乎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太空技術實際上已經對人類生活的很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今天,「太空科技」這個詞幾乎成了一種欺騙的代名詞。
  • 失重33天 回顧航天英雄的太空生活
    失重33天回顧航天英雄的太空生活 (6/16) "← →"翻頁
  • 種子在太空會發生基因突變,人類卻沒事,難道我們適應太空生活?
    有的人很好奇為什麼種子進入太空下來會發生可見的變化,但是人類進入太空後卻相安無事。難道人類更加適應太空生活?實際上並非如此,進入太空的種子會被誘發進行基因突變或者變異,當種子被種植長大,開花結果後就會體現出突變後基因的性狀,這個性狀對於人類來說有好有壞。
  • 他被困太空311天,無意創造了世界紀錄,回來時身體已到極限
    他在太空中被困了311天,這在當時稱為了一項世界紀錄,在外太空生活時間最長的太空人,雖然這項紀錄在後來被其他的太空人打破。但區別在於克裡卡列夫從來沒有想要創造任何紀錄,他是蘇聯政局動蕩的受害者。無奈之下,才在太空中漂流了如此長的時間。
  • 太空電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埃隆·馬斯克就是這家公司SpaceX的創始人,他一直有著一顆衝出地球冒險的心,火箭助推器回收計劃就是降低成本,激發人類積極探索宇宙的第一步。不過相比助推器回收,曾經有人提出過「太空電梯」的概念,這或許成本來的更為低廉。
  • 南陽姑娘太空生活180天:最想念的食物是雞蛋
    12月14日,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太空180」大科學試驗圓滿收官。4名志願者在密閉空間裡自給自足地工作生活了180天,南陽姑娘仝飛舟是唯一一名女性。昨天,記者電話聯繫上了還處於試驗收尾處理工作的仝飛舟,讓她給我們講解一下「太空」試驗的秘密吧。
  • 他被自己的國家遺忘,在太空生活803天,回國時國家竟變成了這樣
    不過在很早以前人類還發射了載人飛船,將人類送上了外太空,這一壯舉讓人類的文明又向前進了一大步。人類文明有了這樣的進步不僅僅是科研人員們的功勞,也有了那些願意為科研事業獻身的太空人們的功勞。太空人們的精神都是非常令人敬佩,因為把人類送上太空,雖然對於我們如今來說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曾經這還是一個非常有危險性的事情。
  • 5天速記5200單詞的詞綴詞源邏輯:ministry
    注意:以上內容是簡略版,理解比較困難,詳細版本請觀看視頻版本(關注後可以查看視頻詳細講解,或留下評論索要視頻版本內容)5天速記5200個英語單詞的詞綴詞源邏輯究竟是什麼鬼?潘定輝老師解釋:我們中國的漢字的構成基礎是偏旁部首思維,英語單詞的構成有類似的詞綴詞源邏輯。
  • 人類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整整20年
    作為技術和外交勝利的象徵,從2000年11月2日至今,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20年每天都有人在上面生活和工作。這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上連續生活、工作20年的一段「歷史」。   美國宇航局國際空間站項目副主管Kenny Todd說:「對於現在上大學的孩子們而言,在他們迄今的一生裡,我們都一直生活在地球之外。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東西還全都是夢想。」
  •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新華社酒泉10月16日電(記者 李國利、陳曦、肖思思)在地球上感覺輕鬆自然的事,到了太空可能都是問題。神舟十一號飛船計劃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升空後將在兩三天內與中秋之夜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393公裡高的近圓軌道交會對接。
  • 人類無法走出地球?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相信每一個熱衷於航天事業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希望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航天飛行,就像是乘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很明顯依靠人類現在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樣做的能力。目前有能力有資格生活在太空中的,就是被各國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人類無法走出地球?太空人的太空生活,導致身體結構發生變化!
    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相信每一個熱衷於航天事業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希望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航天飛行,就像是乘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很明顯依靠人類現在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樣做的能力。目前有能力有資格生活在太空中的,就是被各國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貧困狀態,我們探索太空的意義在哪裡?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昨日凌晨發生成功,當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多維貧困狀態時,我們探索太空的意義在哪裡?為何太空探索和宇宙物理對人類這樣重要?自美蘇軍備競賽以來,我們已經為航空航天投入過千億資金,登月燒掉的錢足以支撐一場局部戰爭,而同時全球還有超過13億人處在多維貧困狀態*。太空探索的意義在哪裡?*三度頒給了天體物理學領域:分別指2017、2019和2020年。
  • 龍飛船將從太空返回,帶回多項科學調查
    作者 | 卡麥拉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已抵達國際空間站的SpaceX「龍」飛船計劃1月11日返回,載著5200磅的科學實驗設備和其他物資飛向地面。
  • 改變太空探索,也改善人類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格倫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推進有可能改變人類太空探索方式、改善人類生活的技術。這裡的科學家與工業界通力合作,推出了多項技術創新。最近,NASA官網介紹了該中心最新的5項創新成果,包括記憶合金、極端電子設備、夾層太陽能電池等。探測煙與火當探測到空氣中的危險時,快速而明智的反應可挽救生命。
  • 哥倫比亞號7名太空人16天太空生活之完全回放
    北京青年報報導說,這7名太空人16天的太空生活,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太空探索的價值體現,應是人類紀念他們的真實依託。  -一個接一個的實驗富有收穫  在太空的第三天,太空人們終於可以抽時間接受電視採訪了。機長赫斯本德告訴CNN記者說:「我們的各項工作終於全面運轉起來了!」太空人克拉克說,太空梭裡各種各樣的聲音讓她驚奇:「機艙裡各種各樣的東西飄起來,相互碰撞時發出悅耳的聲音如同交響樂。這樣的交響樂就是我們工作生活的背景音。」
  • 他執行任務時慘被遺忘,在太空漂泊311天,回地球後國家已沒了
    自從人類有了足夠的科技實力之後,對於太空的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其實在冷戰的前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是勝過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個送入太空的太空人都是出自蘇聯。雖然在謝爾蓋•科羅廖夫去世之後,蘇聯慢慢弱於了美國,但其底子還在,依然送了不少太空人到太空執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