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2020-11-26 央視網

人類未來在太空生活是啥樣?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原標題:

志願者褚正佩在檢查艙內植物生長狀況。

  人類未來在太空中的生活會是什麼樣?零下六十多度的火星地表,空氣稀薄,在沙丘和礫石組成的紅色荒漠中,幾塊孤零零的太陽能電池板供應著一座恆溫恆溼的實驗站。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利用火星土壤和人的排洩物在艙內種植土豆,燃燒聯氨生成水,維持站內水和空氣的循環。他計劃通過種植僅存的12顆土豆,度過等待救援的400多天。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這個情節,如今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下簡稱「北航」)的空間基地模擬實驗艙「月宮一號」裡上演。1月26日,第二組4名志願者結束了連續200天的密閉隔離生活,走出了這個名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的密閉艙系統,另一組志願者接替進入,繼續完成總共365天的全部實驗,因此,這次實驗項目也被叫做「月宮365」。

  他們比馬特·達蒙幸運。實驗艙內不僅有土豆吃,還有黃瓜、草莓、小番茄,他們還種小麥、大豆、油麥菜,甚至還能自給自足地吃到「肉」。

  但「月宮一號」絕不是借用《火星救援》的想法。「我們的項目早在2004年就開始了。」北航教授、「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探索在遠離地球的太空環境達到長期的完全自治生存,用專業術語來說,叫「閉合度」——密閉環境中循環再生的水平,假如一個人每天消耗10公斤物質,其中由生保系統提供的物質佔比量越高,則閉合度越高。

  此前這一項目的紀錄是由俄羅斯創造的:連續封閉180天,閉合度95%。「月宮365」實驗全部完成後,將創造連續實驗365天、閉合度98%的新紀錄。實驗成果不只應用於月球,火星、空間站,在深海、地下空間、高原和極地都可能有用武之地。

  人造「桃花源」

  「穿好外套再出來,外面冷。」劉紅大聲說。1月26日17點整,實驗艙的氣閘艙門打開了,艦長劉光輝和副艦長伊志豪先出艙,女志願者褚正佩和王偉隨後,他們像明星一樣被等候在外的科研組成員包圍,然後被迅速送往醫院進行醫學觀察。

  這是「月宮365」項目的第二次換班儀式。上一次換班時間是2017年7月9日。從那時算起,第二組4名志願者已在「月宮一號」中連續密閉生活了200天,打破了由俄羅斯科研人員創造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連續駐留180天的紀錄。醫學觀察結果顯示,連續密閉生活200天後,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態也都良好。

  「一想到紀錄是由我們打破的,還挺激動的。」艦長劉光輝說。

  「月宮一號」當然不是一座宮殿。它坐落在北航大院南門附近一座彩鋼板房內,是一個「冂」字型的密閉實驗艙,內壁全部由304不鏽鋼無縫焊接而成。除電力供應外,艙內的物質與外界全部隔絕,包括空氣。

  「月宮一號」的研製,從13年前劉紅受聘到北航任教就開始了。

  劉紅此前的專業是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到北航後與航空航天結合,很自然地就瞄準了「地外生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研究。

  那時,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已經成功升空,中國已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嫦娥一號」也開始籌備。劉紅回憶,當時國際科學界已有討論,未來太空站補給的最佳方式並非從地球輸送,勢必要開始地外生存保障技術的研究。

  最早的地外生存系統是前蘇聯在1972年提出的。這個叫做Bios-3的系統較簡單,只有人與植物兩個生物鏈環,水和大部分營養物質都由艙外提供,艙內植物僅負責製造氧氣和一部分食物。1973年,Bios-3首次完成了2 3人、連續180天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理論:如果能夠按照生態系統的原理定量計算和設計,能夠實現物質循環的人造生態系統。

  世界各國先後加入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美國建立了由人-植物兩環構成的「受控生態生命保障系統(CELSS)」,並完成了4人90天的密閉實驗;歐洲太空局於1989年啟動了「微生態生命保障系統研究計劃」,在系統中引入多種微生物,負責將人類排洩物層層分解為可供植物生長的二氧化碳、富氮培養基、氧氣和水等物質,但該系統至今沒有獲得成功;日本的方案特點是引入了大型動物山羊,一方面生產羊奶為人類提供蛋白質,另一方面消耗系統內作物產生的枯葉和秸稈。2005年9月,這個系統進行了3次為期一周的聯合實驗,但沒有再進行更長時間的實驗。「大型動物在我們的方案中是最早被放棄的。」劉紅說。因為把它們養大,然後殺掉吃了,「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衝擊」,實驗空間和資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大型動物的可能。

  相比之下,「月宮一號」結構最複雜。它首次同時引入了動物和微生物,組成了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構成的人工生態系統。

  「為什麼要引進動物?主要為了讓人有動物蛋白的攝入。」劉紅解釋說,「引入微生物處理固體和液體廢物,從而維持系統更穩定地運行,對地球的依賴更小。」

  篩選可供加入外太空生態系統的動物,幾乎是一個「人造」進化工程。排除大型動物後,項目團隊考慮過魚類,但這意味著要引入一套複雜的水生生態系統,且魚骨不便降解回收、進入再循環,也被否定。最後確定了這個系統的「動物準入標準」:不能使人類產生食用心理障礙,不能與人爭奪食物,應以人不食用的植物廢物為食,在提供動物蛋白的同時還能處理人類不食用的植物秸稈等。

  他們鎖定的是一種沒人想到的動物:黃粉蟲。

  進入這個系統的植物與微生物的標準也與此類似。植物應能提供食物、氧氣和水,培育過程不宜過於複雜;微生物則需兼具促進植物生長、廢物降解等多項功能。

  2014年,這個由1種動物、21種植物、多種微生物和3個人組成的系統構建成了1.0版的「月宮一號」:其中有一間供人類活動的綜合艙,一間供植物生長的植物艙,人、動物以及廢物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氣被送至植物艙,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富氧空氣,淨化後供人、動物和微生物呼吸;植物蒸騰作用產生的水蒸氣,經過冷凝、淨化,一部分供給人滿足人的生活所需,其餘與淨化後的生活廢水和尿液一起,回灌於植物栽培,植物成熟後,經加工成為人類的食物;系統內的空氣和水,都由電力驅動完成循環。

  3名北航學生和教師志願者,完成了105天的全密閉實驗,這是中國首次長期多人高閉合度集成實驗。劉紅還記得,當時艙內種植的水果只有草莓,約一周收穫一次。志願者們十分珍視,每次收穫後必把一整盤草莓擺在餐桌正中央,十分隆重。

  這次實驗驗證了這套中國自主研製的生態系統的閉合度和有效性——氧氣和水100%循環再生,食物循環再生達到55%,整個系統閉合度達到97%。

  2016年,「月宮一號」的技術和設備升級到2.0版,且新增了一個植物艙,植物種植面積達到120平方米,種類增加至35種,以便提供更多樣的食物。

  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在這個實驗系統中,人不只是系統維持生命的目標,同時主導系統的運轉和幾十項實驗的開展,由於長期與外界隔離,還需要頑強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因此,實驗志願者的篩選也很嚴格。劉紅介紹說,志願者首先要具備「月宮一號」團隊的六有精神(夢想,熱情,豪情,勇氣,幹勁和擔當),其次是良好的健康狀況,不僅身高、體重、血壓、血脂、代謝水平都要經過詳細測量,還要經過心理測試,之後還有為期15天的密閉預實驗。

  這次長達365天的實驗,最終留下了8名志願者。他們被分為代謝水平不同的兩組,每組兩男兩女。為完成實驗的核心任務——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穩定保障代謝水平不同的航天員乘組的駐留和換班——實驗分為三班。第一組負責從2017年5月10日到7月9日和2018年1月26日到5月9日的第一班和第三班,第二組則負責中間的第二班。

  如今,第一組4名志願者正在「月宮」中完成本輪實驗的最後一班;艙外,劉紅帶領著30人的團隊,24小時監測著他們的「月宮」。

劉慧在植物艙騎動感單車。

  在「月宮」種菜養蟲

  每天9點早飯後,第二組志願者褚正佩換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就在植物II艙開始一天的工作:上午給植物配製營養液,採摘成熟的蔬菜,午休後,檢查植物的生長狀態。有時,她會帶一個小音箱進來,一邊聽音樂,一邊寫論文,偶爾,還拉上另一個志願者王偉一起畫畫。植物艙幽靜又充滿生機,仿佛一個秘密花園。

  2.0版「月宮一號」,2/3的空間是兩個植物艙,志願者多數時間也在植物艙裡工作,供人類活動的空間是42平方米的綜合艙,由4間臥室,1個洗漱間,1個廢物處理間和1個集客廳、工作室、廚房和餐廳於一體的飲食交流間組成。

  第一組志願者高寒的主要工作是種麥子,「一忙大半天,累得腰酸背痛。」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小麥是這個系統中最重要的植物,承擔了為志願者提供口糧、所需氧氣等責任。

  為節省空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月宮一號」團隊採用立體種植技術,三層植物架共種植了60平方米矮株小麥。在恆溫恆溼、LED光源的艙內環境下,小麥只需70天便可成熟。但「月宮一號」裡的小麥不是統一播種和收穫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小麥,光合作用的速率不一樣,就是吸收二氧化碳和產生氧氣的能力不一樣,」一組艦長劉慧解釋說,「為了保持艙內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我們每周要收割3次,每次只收割一部分,再補種新的。」

  即便每次只收割2平方米小麥,也需3人協作:一人用電動剃刀剪下整株小麥,然後立刻補種,第二人負責用剪刀將麥穗剪下,交給第三個人晾乾、脫粒,然後粉碎秸稈,對小麥稱重、磨粉。

  人們常用「修理地球」形容幹農活兒,在「月宮」裡,這叫「每日維護」。奇怪得很,志願者們過去對農作物並沒什麼深厚感情,在「月宮」裡卻愛上了這些小傢伙。高寒就自詡為植物I艙艙主,並驕傲地把他負責的作物稱為「五個漂亮女兒」。他還搞了個排名賽:小麥耗費精力最多,要每天配置營養液、調節光譜,但「成績」也最好,最終以「顆粒飽滿、蛋白含量高」,勝出了土豆、胡蘿蔔、四季豆和香蔥,成為Ⅰ艙「五美」中的老大。

  一組志願者劉佃磊最喜歡做的工作是「餵蟲子」。他精心為黃粉蟲搭配葷素:乾菜葉是素,生物處理過的碎秸稈中已有微生物,就是黃粉蟲的「葷」菜。蟲寶寶越是白白胖胖,劉佃磊越開心:「哇,又有肉吃了。」

  黃粉蟲對環境不苛刻,在28℃、70%溼度的環境裡可以迅速成長,由卵長到可食用的2 3釐米幼蟲只需50天。但它們不喜光。劉紅團隊便專門研製了一種不鏽鋼立櫃,內設多層,每層可放置多個圓柱形培養皿,皿內放入大量生物處理後的碎秸稈,便成了黃粉蟲的「公寓」。平時,立櫃大門一關,不同生長階段的黃粉蟲就在不同類型的「公寓」裡靜靜「養膘」。

  「其實吃蟲子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不噁心。」劉慧說。每次食用前,會讓黃粉蟲餓一天,排空排洩物,之後磨成粉加在麵粉裡做饅頭,或與菜一起炒熟。她咯咯笑著說,「就是蛋白質嘛!炒熟後香香脆脆的,很好吃。」

  二組艦長劉光輝的工作之一,則是監控這個生態系統中最難見到卻又不可忽視的環節——微生物。實驗啟動前,「月宮一號」艙內已全方位消毒,最終進入的,只是這個人造「桃花源」允許的微生物,它們不只影響艙內動植物的生長、大小和活力,還對艙內的二氧化碳濃度、空氣溼度、固體廢物降解速度等產生重要影響。

  不只如此,2014年對「月宮一號」1.0版的實驗還證明,志願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與情緒狀態密切相關:如果志願者體內有較多羅斯氏菌、考拉桿菌,他們就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緒,而擬桿菌則與消極情緒有關。這也使得監測艙內微生物變得極為重要。「即便在太空裡,我們也不是完全獨立生活,」劉輝說,「我們需要與菌共舞。」

2018 年除夕夜艙內艙外一起包餃子過年。

  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表面上看,月宮一號就像一個「世外桃源」:恆溫恆溼,四季如春,遠離了自然界的風雨雷電,也遠離了大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就像《三體》中的647號人造小宇宙那樣愜意、自在。

  早7點,志願者們準時起床,早飯過後就開始各自的工作,有人栽培植物,有人負責健康監測,有人負責廢物處理。12點吃午飯。晚7點後則是休閒時間,有的看書,有的寫論文,還有人把之前沒空看的電影統統補上了。

  然而,「世外桃源」並不悠閒。高寒說,密閉生活一個月後,他想起五月天的一首歌:《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吃飯、喝水,連刷牙也照著節奏,然後設定了明天六點半的鬧鐘——」因為志願者也是「桃源」的實驗對象,他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符合實驗計劃,並且被測量、被記錄、被統計、被分析,以便獲取科學數據。

  測量從每天醒來時就開始了。先在被窩裡測量體溫,起床後,測量體重、血壓和血氧濃度。睡覺前再重複一次。每周進行3次健康取樣、填3次問卷,完成1次心理諮詢視頻通話,以及1次睡眠測試。「他們必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這些測試,馬虎不得。」劉紅說。

  志願者覺得最困難的,是第二班實驗中為期6周的「遮窗實驗」。為了測試在全密閉無自然光和艙外景觀的環境下,人類的生物節律、新陳代謝、情緒和行為等變化,艙內所有的玻璃舷窗都被遮蔽。

  「大家的情緒最初的確有較大波動,但是我們都很快自我調節適應了。」第二組志願者王偉說。她的碩士研究課題恰好就是「光環境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她解釋說,熟悉的自然光和景觀消失後,人都會因生物節律受到影響而產生情緒波動,但艙內的綠色植物對緩解心理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騎動感單車則是二組志願者伊志豪緩解焦慮的秘方。兩個植物艙內各配有一臺動感單車,一感到焦慮,他就騎上半小時,綠色植物帶來輕鬆愉悅,運動使得多巴胺分泌增多,他騎得大汗淋漓,又身心輕鬆。

  遮窗期間,測量取樣的頻率也相應提高。健康樣本(唾液/尿液/大便)從每周3次增加到每兩天一次,還加入了牙科、心電圖等臨床評估,以及呼吸、睡眠和飲食等評估內容。志願者們不知道的是,實驗小組還在舷窗上方悄悄安裝了攝像頭,以記錄他們試圖向窗外觀望的次數。

  在密閉空間按規定流程長期生活,不可避免會產生重複感。伊志豪統計過,150天的「月宮」生活中,要填130份科研問卷,測量300次體重、體溫、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健康指標,重複「收割、剪穗和播種」流程64次,處理150次尿液,對植物與水進行至少21次取樣——甚至很多笑話也被無意識地重複,最後,大家笑的不是笑話,而是「怎麼又講了一遍」。

  他用「跑馬拉松」形容這個過程:最初,新鮮,熱情高漲,工作效率高;慢慢地,熱情冷卻,工作效率開始降低,情緒波動,直至出現類似「體能極限」的疲憊感;再往後,一切成為習慣,不適得到克服,仿佛迎來運動生理學上的「第二次呼吸」,之後又是步履輕盈地奔跑。

  他甚至得出了一些有哲學意味的結論。「一切真的只是簡單重複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是重複,生活廢水經淨化後澆灌植物,蒸騰後的冷凝水再淨化後供人飲用也是重複,秸稈經過固廢發酵又釋放出二氧化碳也是重複——」他在周記中寫道:「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在重複中得到鍛鍊與成長!——經過大量重複,勢必會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將是以後改進的重點和進步的方向。」

  長期在封閉的環境中共同工作生活,志願者之間形成了親人般的感情。一組艦長劉慧和二組艦長劉光輝都是組內相對年長的,他們主動擔任起廚師工作。食譜雖是固定的,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烹飪出新意,劉慧在艙內學會了做花卷,劉光輝則「發明」出「月宮蛋糕」「月宮蒸包」等新花樣。

  2018年2月15日,農曆除夕,也是「月宮一號」裡收種小麥的日子。高寒和胡靜斐全包了這項工作,好讓「廚娘」劉慧有時間準備年夜飯。光是餃子皮,劉慧就準備了兩種面,綠色的加了蔬菜汁,橙色的用了胡蘿蔔汁。在不影響系統閉合度的前提下,經過精確計算,實驗團隊為他們4人準備了600克豬肉,劉慧充分利用,和出了三種餃子餡:豬肉大蔥、豬肉胡蘿蔔和豬肉白菜。

  艙外團隊也在實驗崗位過除夕。劉紅要求,艙外的食材不能超出艙內作物的範圍,要「同甘苦,共喜樂」。晚上5點整,實驗艙內外成員分別圍坐在電視顯示器前,開始了第一屆「月宮春晚」,艙內外連線表演節目、發紅包、做遊戲,還有人同時向家人直播「春晚」現場。當天恰好艙外一名團隊成員過生日,劉佃磊在艙內為他表演了一個名叫「生日快樂」的魔術:印有蠟燭的撲克牌在劉佃磊手中翻轉後,自動點燃,又自動熄滅,月宮內外,同唱生日快樂歌,互祝新春快樂。

  2月16日大年初一早7點,「月宮一號」艙內人員工作如常。

  至此,「月宮365」實驗已完成了超過3/4。經過數年的積累,相比於2014年的第一期實驗,「月宮365」計劃已實現了氣體平衡調控、光調控和營養液調控等自動化,唯一欠缺的,是尚不能完全模擬太空中的失重和輻射環境。

  「我們正在爭取搭載月球和火星探測器的機會。」劉紅介紹說,但將「月宮一號」這樣尺度的系統送上外太空,目前仍不具備條件,仍要先從搭載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做起,不斷調整大系統的矯正參數。「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劉紅的設想中,「月宮一號」還將有3.0版,那時將由智能園藝機器人代替人類種植和收穫作物,機器人甚至可以完成烹飪等後續工作。想像一下,在未來的月球基地,太空人只需按一個按鈕,熱騰騰的饅頭自動送到面前,從農業勞作中解放的太空人,將有更多時間探索未知的宇宙。

相關焦點

  • 太空生活什麼樣 月宮一號告訴你
    原標題:太空生活什麼樣 月宮一號告訴你 圖為1月26日,「月宮365」實驗換班,一組志願者和二組志願者在艙內向外揮手致意4月21日和22日,位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裡的「月宮一號」科普基地向公眾開放。觀眾能夠不出地球便能一睹神秘「月宮」。 「月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它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是保障人類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長期生存所需關鍵技術。
  • 模擬生存365天 火星旅行指日可待?
    因此,美國航天局開始在地球上模擬太空旅行,為火星之旅做先期準備。這項名為「夏威夷太空探索類比和模擬」的實驗此前已經實施三場,第一場實驗內容為如何在火星上做飯,後兩場則為隔離環境下人類共處實驗,時長分別為4個月和8個月。  而剛剛結束的正是時間最長的第四次模擬生存實驗。
  • 未來人類到底會長成啥樣?科學家公布模擬圖:幸虧自己出生早
    未來人類到底會長成啥樣?科學家公布模擬圖:幸虧自己出生早。從最早的南方古猿算起,人類在地球上也存在了有兩百多萬年了,在2020年的今天,人類的文明已經非常發達了,歷史書、生物書教會了我們很多知識,就算是小學生也知道人類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發展的,但卻很少有人想過,以後的人類會變成什麼樣。
  • 研究人員「與世隔絕」17天 模擬太空生活(圖)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外媒報導,日前,一個由6人組成的太空人與研究員小組開始了一項模擬太空實驗。他們將在一個隔離艙內度過17天,體驗「與世隔絕」的太空生活。由5名俄羅斯人和1名德國人組成的這個小組,需在一個250立方米的密閉空間內共度17天。
  • 三男三女在太空艙待了一年,模擬火星生存環境,出來後十分興奮
    人類即將展開對火星的徵服之旅。按照SpaceX私人太空探索公司的規劃,他們很有可能將在未來的10年內啟動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在21世紀內,一個規模超過萬人的火星城市可能會被建立起來,這無疑讓人心馳神往。然而,火星環境畢竟跟地球截然不同,如何保證人類能夠適應?
  • 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
    、呂秋平  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365」實驗舉行第二次換班儀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換班以來,4名志願者已在「月宮一號」實驗艙中連續駐留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羅斯科研人員創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連續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  開展「月宮365」實驗有哪些重大意義?已出艙的志願者們情況如何?最後階段的實驗有哪些內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
  • 太空船殖民地模擬經營遊戲《太空避風港》專題站上線
    >點擊進入遊俠網《太空避風港》專題站遊戲介紹   《太空避風港(Space Haven)》是一款太空船殖民地模擬經營類遊戲,由Bugbyte Ltd.製作並發行,在《太空避風港》中率領一群身份複雜的下層社會平民,乘坐飛船踏上太空之旅,尋找新的家園。
  •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今日開艙,太空蠶寶寶吐的絲長啥樣?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今日開艙,太空蠶寶寶吐的絲長啥樣?其中包括,解放軍總醫院交接搭載的空間微生物菌種樣本;香港中學生設計搭載的太空實驗產品——蠶繭和水膜;雲南、寧夏、陝西等搭載的特色農作物和藥材種子、種苗,西藏和山東搭載的紀念哈達、濰坊風箏等。儀式上還展示了共青團中央搭載的、由全國優秀志願者代表共同繡制的中國青年志願者旗幟。
  • 《太空運輸》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建起了太空城市!
    太空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很多影片也都表達了對太空探索的憧憬,如果地球真的不適合人類生存了,我們又將何去何從?電影《太空運輸》講述的就是當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後,為了金錢的背後的陰謀。
  • 模擬火星一年生存訓練結束:成員回憶真實感受
    事實是這天她剛剛和其他五名隊友一起完成了為期一年的火星模擬生存演練。地點在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海拔2500米的山坡上。這裡沒有動物、植被稀少,跟火星的地貌環境相似。此次演練是「夏威夷太空探索模擬」舉行的第四期模擬生存活動。過去已以不同形式舉辦了三屆。下一次模擬將在7年1月開始,全世界感興趣者都可以在HI-SEAS網站上報名。
  • 當年從4萬米太空一躍而下,跳傘回地面的人,現如今啥樣了?
    當年從4萬米太空一躍而下,跳傘回地面的人,現如今啥樣了?跳傘這種極限運動深受人們喜愛,自萬米高空從上跳下,不僅能給人帶來緊張刺激的視覺體驗,感官上的體驗也無與倫比,之前有人在4萬米太空跳傘,現如今成啥樣了?
  • 未來人類或可在太空繁衍
    想像一下,未來某一天,人類可以將精子運送到其他星球,然後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在此星球上繁衍生息,並擴展人類的基因庫。是不是太過於科幻?實驗樣本放在一架雙座特技飛機上,飛行員駕駛飛機進行了大約20次拋物線機動,使樣品暴露於多種重力條件下,從類似太空的微重力到2—3倍地球重力。        博阿達說:「我們選擇了特技飛行,因為它在模擬太空飛行的影響方面被證明是有效的。」
  • 59年前,美國把一隻黑猩猩送上太空,後來啥樣了?
    導語:59年前,美國把一隻黑猩猩送上太空,後來啥樣了?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不僅在軍事方明展開了競賽,在太空領域也進行了激烈的競賽。在把衛星和飛船送上宇宙後,兩國又在考慮把人送上外太空。不過,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誰也沒有上過太空,誰也不知道太空上會面臨著哪些危險。後來美國針對把人送上天空這一個太空項目,制定了一個「水星計劃」。在水星計劃中,美國挑選從各個特殊的領域裡挑選具備太空人潛力的人,並且不斷測試美國現有的飛船技術,是否有足夠的推力把載人的飛船送上外太空。出於對太空人的生命安全的考慮,以及測試飛船的功能,當時美國的科學家決定用黑猩猩來做實驗。
  • 楊利偉在太空曾聽到神秘「敲門聲」,13年後,專家終於找到答案
    當時技術人員就根據楊利偉的描述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著錄音讓楊利偉一次又一次地聽,楊利偉卻總聽著不像。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奇怪聲音由於聲波的傳輸需要媒介,太空應該是絕對安靜的。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例如空氣顆粒或水分子或固體金屬原子,通過空氣傳播的雷聲,水下傳播的聲音,和固體樂器傳播的聲音,等等。
  • 在「火星」生活一年是啥感覺?除了重力都很仿真
    事實是這天她剛剛和其他五名隊友一起完成了為期一年的火星模擬生存演練。地點在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海拔2500米的山坡上。這裡沒有動物、植被稀少,跟火星的地貌環境相似。此次演練是「夏威夷太空探索模擬」舉行的第四期模擬生存活動。過去已以不同形式舉辦了三屆。下一次模擬將在7年1月開始,全世界感興趣者都可以在HI-SEAS網站上報名。「體驗與世隔絕的外星生活?」
  • 人類能在太空生寶寶嗎?美俄太空繁殖實驗,令人喜憂參半
    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高瞻遠矚,按照人類航天事業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不出數百年我們一定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長期可以居住的生活基地。
  • 未來太空衣長啥樣?靈活且輕薄!
    未來太空衣長啥樣?靈活且輕薄!
  • 楊利偉在太空聽到了詭異的「敲門聲」?「月宮一號」為你揭曉
    太空飛船是氣密性很高的密閉的艙室,為了保障人在密閉艙室裡正常的生活,艙內的溫度是進行調控的,因此艙內的壓力也會發生波動。飛船在太空中環境複雜多變,比地面要複雜很多。艙體材料形變發出聲音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我根據「月宮一號」的實驗結果與經驗,為這個現象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