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

2020-11-27 央視網

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對話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

  新華社記者李江濤、呂秋平

  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365」實驗舉行第二次換班儀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換班以來,4名志願者已在「月宮一號」實驗艙中連續駐留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羅斯科研人員創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連續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

  開展「月宮365」實驗有哪些重大意義?已出艙的志願者們情況如何?最後階段的實驗有哪些內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

  問:請介紹下「月宮365」實驗的重大意義。

  劉紅: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必須的關鍵技術,具有較高複雜性和難度。人類在未來進行載人深空探測,構建月球、火星基地,需要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原位循環再生人類生存所需的氧氣、水和食物。

  這項技術在應用到空間前,要在地面構建地基模擬實驗驗證系統,建立系統集成技術,進行系統的運行調控技術研究。「月宮365」實驗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平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保持系統穩定。

  2013年10月,由劉紅率領團隊集成所取得的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地基綜合實驗系統——「月宮一號」。

  問:請介紹下「月宮一號」的結構和運行情況。

  答:「月宮一號」一期包括1個綜合艙和1個植物艙,總面積100平方米,總體積300立方米,可滿足3人生命保障需求。綜合艙包括居住間、人員交流和工作間、洗漱間、廢物處理和昆蟲間。植物艙分隔為2個植物間,可根據不同植物生長需要獨立控制環境條件。「月宮一號」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試驗中,在植物艙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環境下,乘員們栽培了5種糧食作物、15種蔬菜作物、1種水果。

  乘員們收穫糧食、蔬菜、水果和黃粉蟲,自己加工並食用。綜合艙中人、動物和廢物處理產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氣經淨化後送達植物艙,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艙中,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富氧空氣淨化後送到綜合艙供人和動物呼吸,並提供廢物處理所需氧氣;植物蒸騰作用產生的冷凝水通過淨化後,一部分經系統補充微量元素後送到綜合艙滿足人的生活用水,其餘與淨化後的生活廢水和尿液一起用於植物栽培。由此,形成一個閉環生命保障系統。

  2014年5月,「月宮一號」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試驗,密閉試驗持續了105天,閉合度達到了97%,循環再生了100%的氧氣和水、55%的食物。這為我國空間站設計提供了重要實驗支撐。

  經過升級後,如今的「月宮一號」由1個綜合艙和2個植物艙組成,總面積150平方米,總體積500立方米,可實現4人所需的全部氧氣和水、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統內循環再生。

  問:請介紹這一實驗開展的情況。

  答:去年5月10日,「月宮365」實驗開始,大學生們將分批在「月宮一號」中生活365天,深入研究多個新的理論和技術問題,持續完善和發展保障人類在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球長期生存所需技術。

  自實驗開始的260天以來,「月宮一號」總體運行情況穩定,各儀器設備工作正常,艙內各種蔬菜糧食作物生長良好,志願者們各項生理指標記錄準確。

  問:大學生們在艙內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如何?

  答:主要分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科研部分,他們一周要填3次問卷(每次兩個),取樣3次(唾液/尿/便)。每天要測量體重、體溫、血壓等健康指標,除體重外,都是早晚各測一次且準確記錄在冊。

  工作部分,根據植物栽培制度,如小麥,每周就要收穫3次。按照分工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包括處理尿液、補充植物營養液等。

  他們的艙內生活每天基本相同,包括吃飯、娛樂、自由時間、休息。生活很充實,可以上網、發微信、看視頻、玩飛鏢,4個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起勞作、吃飯,如同4個「親兄妹」。

  問:26日出艙的大學生情況如何?

  答:他們將在醫院進行1個月的醫學觀察,目前看,身體、心理等狀況都很正常。

  問:最後一個階段的實驗有哪些內容?

  答:目前整個實驗已完成了70%。按照規劃,為期105天的第三階段實驗中,志願者除日常工作外,還需要針對各種突發故障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測試「月宮一號」的耐衝擊性,深挖其發展潛力。

  春節很快就要到了,除夕當天,艙裡的學生們會包餃子,看春晚視頻,還要和家人視頻連線,不會孤獨的。我們在艙外有由30名教授和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每天實行24小時值班。春節期間,他們都要堅守崗位,不能放假,等5月實驗結束我們再好好慶祝。

相關焦點

  • "月宮一號"示意圖 首次完成多人長期密閉實驗
    5月20日,「月宮一號」試驗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核心技術的國家。「月宮一號」究竟如何運作,又有什麼科研意義?本報記者採訪了「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  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位試驗志願者謝倍珍、董琛、王敏娟從「月宮一號」密閉艙中走出來。
  • 我國研製成功「月宮一號」一男二女封閉試驗105天
    「月宮一號」是基於生態系統原理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控制技術有機結合,構建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如氧氣、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統內循環再生,為人類提供類似地球生態環境的生命保障。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劉紅教授介紹,「月宮一號」由1個綜合艙和2個植物艙組成,總面積160平米,總體積500立方米。
  • 太空生活什麼樣 月宮一號告訴你
    4月21日和22日,位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裡的「月宮一號」科普基地向公眾開放。觀眾能夠不出地球便能一睹神秘「月宮」。 「月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它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是保障人類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長期生存所需關鍵技術。
  • 北航再造「生物圈2號」:持續一年,挑戰98%封閉度
    據「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介紹,「月宮一號」是能與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實現航天員在遠離地球的太空長期生活的目標,由1個綜合艙和2個植物艙組成。其中,綜合艙包括居住間、人員交流和工作間、洗漱間、廢物處理和昆蟲間,植物艙可根據不同植物生長需要獨立控制環境條件。
  • 2020來北航|中國火星車的名字,由你來定!
    百度將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共同為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徵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全球徵名項目特約高校「以你之名,築夢火星」天問一號已經踏上去往火星的旅程地球上我們對未知的興趣此次火星發射任務的成功離不開航天系統中北航人的付出發射現場,我們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2020年7月23日由北航1989屆飛機設計專業畢業生李東擔任總設計師的長徵五號遙4火箭託舉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向太空
  • "月宮365"模擬太空生存
    但「月宮一號」絕不是借用《火星救援》的想法。「我們的項目早在2004年就開始了。」北航教授、「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探索在遠離地球的太空環境達到長期的完全自治生存,用專業術語來說,叫「閉合度」——密閉環境中循環再生的水平,假如一個人每天消耗10公斤物質,其中由生保系統提供的物質佔比量越高,則閉合度越高。
  • 揭秘「月宮」生活:種菜養蟲上網追劇 成員艙內連續駐留200天打破...
    「月宮一號」是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基地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四生物鏈環系統。 「月宮一號」目前在進行的「月宮365」實驗,是針對載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天計劃而開展的綜合性實驗,主要任務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平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保持系統穩定,為此8名志願者需要交替分三個班次進入,封閉生活365天。
  • 遙望火星 | 致敬科學經典
    遙望火星 致敬科學經典8月2日7時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牛發動機開機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空間探測器是目前探測宇宙的利器,它用於飛往地外星球進行近距離觀測、就地考察甚至採樣返回地球,因而能獲得大量科學信息,幫助人類研究太陽系及宇宙的起源、演變和現狀,認識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系統之間的關係,並為人類今後開拓更為廣闊的疆域打下基礎。空間探索永遠充滿著風險與挑戰,更有新的奧秘等待解答。儘管宇宙探索的道路崎嶇不平,但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和利用太空的步伐永遠不會停止。
  • 北航人,再立新功!航天人,自立自強!
    ,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01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北航校友李東(左一)和王珏(中)在嫦娥五號發射現場校黨委書記曹淑敏(左)和長五總師、北航校友李東(右)「長五」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是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 我國探月工程3位總設計師畢業於哪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北航
    最近,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嫦娥四號探測器,根據相關報導,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並進行科研實驗,我國探月工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月球車,並且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
  • 中國為何計劃在月球建立基地,月球基地能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麼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在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表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實施方案已經形成了總體共識和初步方案,未來將會在月球上建立科學考察站,並進一步為中國人踏上火星奠定堅實的科技與技術基礎。隨著中國探月計劃的公布,全球又迎來新一輪的探月熱潮。
  • ...日主論壇15項報告: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
    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結束後,主論壇精彩紛呈,15位大咖作特邀和主旨報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在作題為《初戰告捷、任重道遠,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概述》主旨報告時講道。當天,張榮橋還公布了天問一號火星車更多配置細節:量約240公斤,為6輪獨立驅動,攜帶6臺載荷,其太陽翼呈蝴蝶翼形。張榮橋表示,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接連掌舵突破性項目中國航天的團隊以年輕著稱,孫澤洲擔任副總設計師時才34歲。嫦娥三號任務成功時,作為總設計師的他才43歲。他無疑是幸運的,在群星璀璨、人才濟濟的航天隊伍中,他能夠接連掌舵如此突破性的項目。當然,從工程角度來說,探火任務立足於探月工程,讓探月的老將擔綱是更可靠的選擇。
  • 這位撫州人任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劉建軍擔任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這是我國首次自主執行火星探測發射任務,也是長徵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飛行任務。
  • 嫦娥三號總設計師顧問:探測火星已經具備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我國已具備開展火星探測條件  「目前,我們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包括可以發射一個火星探測器,圍繞著火星『轉』起來探測星球,也可以設法『落』下去,測控通信等都沒有問題。但什麼時候去,取決於國家財力和決策。」葉培建介紹。
  • 講述: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994年因衛星爆炸險喪生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吸引了眾多成都市民和各大高校學子。  嘉賓: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人中,戚發軔是全國航天愛好者熟悉的一張面孔。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我國有望2013年自主火星探測 螢火一號探路
    「嫦娥一號」衛星平臺為基礎,綜合應用月球探測一、二期工程技術,已經研究並提出了中國自主火星環繞探測的技術方案,有望最早在2013年11月實現首次火星探測器發射。  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指出,中國在順利實施繞月探測,並按規劃啟動後續「落月、採樣返回」任務的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開展進一步走向深空的航天活動是中國未來航天領域發展的必然選擇,月球是深空探測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測是行星際探測的開端,深空探測的下一個熱點目標應是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