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太空180」大科學試驗圓滿收官。4名志願者在密閉空間裡自給自足地工作生活了180天,南陽姑娘仝飛舟是唯一一名女性。昨天,記者電話聯繫上了還處於試驗收尾處理工作的仝飛舟,讓她給我們講解一下「太空」試驗的秘密吧。
記者 張定有 通訊員 程海舟 受訪者供圖
她是老鄉劉洋的體質訓練員
記者:你是咱河南的驕傲啊,怎麼成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體質訓練員?
仝飛舟:我是土生土長的南陽姑娘,在南陽上中學時,就對宇宙、太空感興趣。記得當時中學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讓我們分析自己名字的由來,我在作文中寫,自己名字的內涵就是乘坐飛船探索宇宙的奧秘,應該說那時候我的飛天夢想就已經埋下了一顆種子。
後來從中國體育大學畢業後,我毅然選擇加入中國航天隊伍,在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做了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後來很榮幸地當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體質訓練員,護送劉洋登上太空。
經過層層選拔入選「太空180」大科學試驗
記者:你是如何參加這次試驗的?這次試驗的特點是什麼?
仝飛舟:大概是2015年5月的時候吧,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通過網絡面向全社會招募參試志願者,我報了名。因為我有在航天中心工作的經歷,對於許多項目流程都熟悉,所以在選拔時佔了不少優勢,經過資格審查、臨床醫學、心理及神經測評、心理會談共4輪選拔,從2110人中選拔出8名志願者,其中四個還是備選者。其實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就是一定會被選中的那個人。
「艙內小醫生」享受的是「單間」待遇
記者:你們在裡面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仝飛舟:我主要承擔醫學試驗、醫監醫保、生活保障、心理支持等工作,可以對乘員的身心健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剛進艙時,因各類複雜的工作任務,身體會有一些不適應,但適應艙內的工作節奏後,心理、身體狀態也逐漸平穩下來。
我是大家的艙內小醫生,進艙前專門進行了嚴格的培訓,進行這些試驗,也為我以後做航天教員積累了很多經驗。
記者:你在裡面的生活怎麼樣?
仝飛舟:艙內只有我一個女同志,單獨在一個小的乘員艙裡。幾個男同志對我也很照顧,基本上重活、體力活都被他們搶著做了。
其實大家的科研試驗項目非常多,但因為提前規劃得比較合理,所以飲食作息都比較有規律。
這次試驗的後半程是最疲憊、最艱難的時期,必須依靠信念和毅力。雖然很累,但來自試驗艙外的關心和鼓勵,讓我們擰成一股繩。
吃的肉類是大麥蟲,最想念的食物是雞蛋
記者:聽說你負責大家的飲食,那麼你的廚藝一定很不錯了?
仝飛舟:這兩天媒體採訪我的時候,全把我表述成了一個廚師。其實我平時不會做飯。我們進艙時攜帶了一些航天食品,再加上培養種植的一些食材,做的飯很簡單,基本上都是蒸煮而已。
這次試驗我們培育出了一種叫大麥蟲的生物,直到「太空180」試驗運行到第80天時,大麥蟲才出生了。
作為一種補充蛋白質的食材,大麥蟲和土豆、白菜等變著花樣混著做,但是口味確實不是太好。
這180天,我最想念的食物是雞蛋,剛出艙的第一頓飯,我們四個讓廚師做了一份清炒雞蛋,剛上來就被大家一掃而空。
參與設計中國功夫「巡天太極拳」
記者:你自創了一套巡天太極拳?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
仝飛舟:這次試驗的最大考驗就是志願者的身體素質,為了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體育鍛鍊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常規的跑步機、自行車之外,我們還專門參與設計了一套自創中國功夫「巡天太極拳」,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訓練項目。
這套太極拳主要是針對航天員的任務設計的,動作不受空間限制,以基本功練習為主,歷經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進行動作嘗試和驗證。在這次的密閉試驗中,進行了太極拳對人體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試驗和驗證工作。這些數據以後都會使用到航天員的訓練工作當中。
記者:試驗結束後,你想做什麼?
仝飛舟:現在試驗還沒有結束,試驗艙內還有很多後續工作需要處理,可能隨時都需要再次進艙工作,包括觀察植物生長之類的事情。另外,我們四個人的身體檢查和恢復也屬於試驗的一部分,今天上午我們就一直在檢查身體,下午做測試。
這次試驗暫定於2017年1月中旬結束,到時候我還需要回到國家航天訓練中心繼續其他工作。
出艙後最開心的事情是見到媽媽
記者:你想家嗎?想為關心你的家鄉人說些什麼?
仝飛舟:當然想家,單位也提前為我們解決了後顧之憂,出來後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見到了母親。
我想對關心我的家鄉人民說,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注,也感謝培養過我的母校和老師們,謝謝你們。
相關連結
「太空180」大科學試驗:挑戰180天星際駐留
如果你獨自一人生活在太空中,你能活多久?在長期封閉的太空環境中如何應對心理問題?這些在電影《火星救援》中出現的太空生活畫面,「太空180」試驗中真實上演。
2016年6月17日上午,「太空180」試驗在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正式啟動。項目包括長期密閉隔離狀態下人類心理生理變化及相互作用、長期密閉環境對人體節律與睡眠規律影響、長期密閉環境下睡眠與情緒調節幹預等。
2016年12月14日,4名志願者圓滿完成任務,順利出艙,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等主導、16個中外機構參與的「人與環境」領域的大型國際科學試驗圓滿收官。
據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綠航星際試驗技術負責人李瑩輝介紹,試驗中,4名志願者所在的「太空艙」佔地370平方米、總容積1049立方米,由4個植物艙、2個乘員艙、1個生保艙和1個資源艙組成,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空間生命保障系統集成試驗裝置,核心技術為第三代環控生保技術。試驗期間,4名志願者生存所需的大部分水、食物,以及全部氧氣都依靠艙內複雜系統自給自足。
在過去的180天裡,4名志願者圓滿完成了各項科研試驗任務。平臺14個子系統運行可靠,5類25個品種植物茁壯生長,635臺(套)參試設備穩定工作,實現了2大學科1700餘項數據的連續採集,獲取了大量詳實可靠的試驗數據和重要試驗場景的聲像資料。
李瑩輝表示,此次試驗氧氣自給率達到100%,水達到99%,食物達到70%,實現了封閉物質的生態循環,為未來的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術的預先研究打開了新局面。(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