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空間站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情況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2021-01-17 探索宇宙說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人類很快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當人類有了飛天的技術和能力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空間站,這樣就可以通過站更好地觀測和研究地球和太空。

我們知道,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地面的天文望遠鏡要觀測太空深處的景象和奧秘,是會受到大氣層的阻擋,看得不夠清楚。只有在太空中完全沒有地球大氣層的阻攔,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而且在太空中觀測地球也是非常方便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空間站有可能還會發現一些可能存在的不明飛行物。

空間站對於人類的用處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們發現,太空人在空間站的行動可不像地球上一樣,而是以飄的形式前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空間站沒有地球一樣的重力。而在這樣的微重力環鏡下工作,人體的肌肉會萎縮,心臟負荷會降低,為了減輕微重力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一般都會讓太空人每天進行簡單的體能訓練。而且,太空人也很難在空間站進行長久的工作,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返回地球,然後派新的太空人前往空間站。

今年初有一部科幻電影火了,它就是《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中讓人們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後國際空間站向木星撞擊,從而成功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如果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流浪地球》中的國際空間站可比我們現實中的強大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空間站有模擬重力,人們在空間站生活和地球上沒什麼區別,可以長久呆在空間站中。

通過影片的描述,我們知道電影中的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之所以能有和地球一樣的重力,是因為空間站使用旋轉機構來模擬重力。我們會發現《流浪地球》中的國際僮站是圓形的,四周有龐大的環形結構,正是依靠這種環形結構通過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從而讓空間站有了模擬重力。

看完影響中的空間站,很多人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現實中的空間站不建造旋轉機構來模擬重力?這個應該不是太難吧,可實際的情況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從理論理上說,這種方法完全可行,離心力的本質是慣性力,其作用和真實的力沒有區別,《流浪地球》中的空間站模擬重力的技術並不是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把空間站建造得非常大才行。

要想在太空中產生重力,建築物就必須對人體有支持力,根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速度的關係,我們可以讓空間站圍繞一個中心旋轉。在沒有旋轉之前,人體和空間站的內壁沒有任何作用力,這個時候處於失重狀態。當空間站旋轉時,內壁就會對人體產生一個支持力,這個支持力就是向心力,此時人就會獲得一定的重力。只要空間站的質量和旋轉速度達到一定條件,空間站完全可以產生和地球一樣的重力。

雖然這個理論非常不錯,介理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敢採用這種模式,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很多,比如驅動動力,製造材料,結構類型,能源消耗等。任何一個環節無法滿足條件,都有可能給空間站帶來的未知的巨大風險,因為這種旋轉裝置產生的重力沒有在地球上的重力穩定。重量要足夠。這樣建造的空間站要比現在大很多,質量巨增帶來的是巨額的物質運輸成本。

我們現在所用的火箭都是一次性消耗品,無法來回反覆使用,而一次性火箭大概在5000~10000美元每公斤,要把大量物質運送到太空,整體成本還是非常巨大;如果要建造巨型空間站,以滿足太空人的長期生活,通過建造巨大的環形結構來模擬重力,成本是當前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的。

即使資金最後解決了,可是要在太空中建造巨型空間站,光有重力還不行,還需要有更強大的材料才行。如果材料不行,空間站建得太大,那風險反而會更大。因此想要建造巨大的空間站旋轉結構來實現人造重力,首先要解決材料問題,需要研究出更強硬的材料才行。

材料問題解決後,還要解決運輸問題,以人類現在的航天發射技術,成本太高了。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只有實現了能夠重視利用的火箭技術,才能夠將火箭運輸成本大幅下降,這樣才能夠花費比較小,才有希望建造一個巨大的旋轉結構空間站。目前全世界多個國家合作建造的一個空間站長約73米,寬108米,預計2024年退役,總耗資就有近1600億美元。這種空間站跟《流浪地球》中的那個空間站相比就是螞蟻跟大象的區別。

而且建造旋轉結構的巨大空間站來實現模擬重力,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強大的動力。《流浪地球》中的人類已經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空間站的動力自然也是核聚變。只要如此強大的動力才能夠完全穩定驅動巨大的環形空間站的運行。

如果我們現在勉強建造起這樣巨大的環形結構空間站,可是沒有相對應的強大動力為核心,根本無法實現安全穩定運行,如果勉強用其它動力代替,有可能反而會讓空間站的運行非常不穩定,弄不好就會出巨大危險。由此可見,環形結構的空間站理論上來實現模擬重力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在實際建設當,要多項技術的配合實現才才,而人類現在還不具備這些技術的中的任何一條。

當然,如果給人類幾百年的發展時間,可控核聚變大概率能夠實現,而空間站所需要的高強度材料也能夠實現。那個時候有了核聚變能源,從地球太空運輸物資,根本不用火箭,直接用飛船就可以快速運輸,成本會非常低。有可能那個時候,科學家會建造比《流浪地球》中還要宏偉巨大的空間站,人們能夠在有重力的空間站中長久生活和工作。

不過,通過旋轉結構利用離心力來實現模擬重力並不是完美的人造重力。而真正的人造重力是可以在小型飛船也可以輕鬆實現,而要讓普通的飛船也有重力,就需要人類掌握反重力技術才行。這是真正能夠實現人造重力的強大科技。

只要人類實現了反重力技術,飛船進出地球將會非常簡單容易,同時飛船都能夠擁有重力系統,在飛船內和地球上的重力相同。只有實現了反重力技術,有了人造重力技術。人類才能夠真正開啟星際旅行,否則在人類沒有實現人造重力之前,我們是不能夠長久在飛船內呆著,自然也就無法進行星際旅行。

因此,當人類有一天能夠走出太陽系進行星際航行的時候,標誌著人類掌握了反重力技術,掌握了人造重力技術。當然,飯要一口一口吃,人類下一步要實現的能源革命就是可控核聚變,它哪一天實現,人類的環形結構空間站之夢也就可以實現。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今年春節後有一部我國的科幻電影火了,那就是《流浪地球》,在這部影片中,地球軌道上的空間站,利用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也就是利用了離心力來實現和地球一樣的重力,在這樣的空間站中,太空人完全可以實現和在地球一樣的工作環境,可以長期在空間站中工作,對身體的影響也極小。那麼在現實世界中,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成像科幻片裡的圓形,靠離心力模擬重力?
    人造重力系統,是未來星際探測的必須實現的技術。人造重力系統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重要是投入產出比不划算,而且也不需要!就目前來說,人造重力技術不在理論層面,而在於實踐層面。人造重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靠愛因斯坦在1911年提出來的等效原理概念。按照等效原理,密閉的房子內的人不能分辨自己是站在地面上,還是以9.8m/s的加速度在宇宙深空飛行。那麼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完全可以讓宇宙飛船的加速度保持在9.8m/s的加速度飛行。
  • 環形結構的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為什麼人們不這樣製造?
    在太空中工作生活,面臨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無重力。無重力環境下對人體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人造重力是很有必要的。 太空中實現人造重力最簡單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旋轉,用離心力代替重力。
  • 探索未來空間站雛形:巨型旋轉環造重力場
    在早期空間站的設計方案中,科學家提出了建造一個巨型旋轉輪來製造重力場,這個標準可能是未來空間站的雛形。早在1949年,H・E羅斯在《英國星際學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設想了一種「軌道加油站」,其由三個部分組成:酷似「補給碗、麵包和手臂。」補給碗則是一個巨大的反射鏡面,可以聚焦太陽光並產生熱量,這就是一座以太陽能發電的「蒸汽動力」空間站。
  • 建造產生和地球一樣重力的環形太空飛行器,它的旋轉速度要多快?
    這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拿個「7」字型物體在手指上旋轉,它並不會掉下來。 在不少科幻電影中,我們見過類似的太空飛行器結構,比如《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Hermes)。赫爾墨斯號既然人造重力這麼容易製造,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太空空間站不搞成旋轉環形呢?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想像一下,當你身處一個快速旋轉的機械裝置時,你會感受到一股力將你的身體壓在牆上或座位上。前者的特色是一艘名為「赫爾墨斯」號(Hermes)的星際飛船,它有一個巨大的旋輪結構,可以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航程中不停旋轉。當鏡頭放大時,你會注意到,對於太空人來說,赫爾墨斯號內部的「上」總是朝向旋輪的中心,而「下」(即「地面」),則是旋輪的邊緣。《2001太空漫遊》中的五號空間站是一個旋轉的空間站,它能產生相當於月球重力的人工重力。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設想將成為現實,讓太空人近50年來第一次飛出低地球軌道。除了重返月球,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火星以及太陽系內的其它遙遠天體。 太空探索任務面臨很多挑戰,不僅僅是長時間暴露於輻射和微重力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為了保護太空人免遭輻射侵襲,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可行方案。不過,重力問題仍是一個絆腳石。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藝術概念圖,SpaceX的「星際飛船」進入地球軌道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但這仍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現在,太空探索任務的規劃人員和工程師正在研究各種設想。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設想將成為現實,讓太空人近50年來第一次飛出低地球軌道。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在從地球前往火星的途中不停旋轉想像一下,當你身處一個快速旋轉的機械裝置時,你會感受到一股力將你的身體壓在牆上或座位上。當飛船加速上升或在大氣中減速,會產生額外的重力,但在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期間,重力的影響被抵消,飛船會進入失重狀態。在科幻作品中,這種人工重力的兩個例子分別是2015年的電影《火星救援》和1968年的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前者的特色是一艘名為「赫爾墨斯」號的星際飛船,它有一個巨大的旋輪結構,可以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航程中不停旋轉。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啥沒像科幻影視中那樣設置人工重力系統?
    科幻片可以用數碼或者用模型來做,而真實的空間站是需要真金白銀做出來,怎麼能一樣呢?我們一定要弄清,科幻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是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是科普,不要把這幾者混為一談。科幻是根據現有科學水平加上對未來科學發展趨勢的預測,大膽超前想像的產物,裡面雖有一些科學內核,但與嚴謹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現實科技發展完全不是一碼事。而人類真正的飛往太空,是不能夠憑想像的,而是不但要理論上能夠過關,技術和實踐上必須能夠實現,科幻中能做到的在現實中還不能做到,否則就不叫科幻。
  • 人造重力在理論上並不難!但是為什麼卻造不出來?
    太空上可以體驗到地球的重力,同樣在地球上也可以體驗到失重的感覺。比如霍金就通過飛機體驗過零失重體驗!人造重力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一直加速來模擬地球重力體驗。這個思想最初來源於愛因斯坦於1911發表的《關於引力對光線傳播的影響》。
  • 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這需要某種形式的人工重力物理上的可能,但這對於我們目前了解的科學規律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船長加布裡埃爾·洛爾卡(Gabriel Lorca)在這一發現的橋梁上,用克林貢人模擬作戰任務,全體船員被人工重力所束縛,這是今天的科學幻想的技術。
  • 為什麼科學家不將空間站建在月球上?聽完專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目前人類建造的國際空間站都在距地球大約400公裡的軌道上,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科學家不將空間站建造在月球上?要知道月球離地球是非常近的,只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到達。而且月球沒有大氣層,環境也跟太空差不多,還有一個腳踏實地的地面,比在太空中掛著要安全多了。事實上,科學家不將空間站建造在月球上,自然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一一來解釋說明。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粗放的實現方法:住在「圓筒」裡  從理論上來講,最直接的一種方案當屬通過旋轉空間站來實現:我們可以讓一個圓筒狀的空間站沿著軸線轉動,從而使得在居住在圈桶內壁的人員感受到一種人工重力效應,這就是著名的離心效應或者向心力作用。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人造,重力,現實,科幻 ——快科技(驅動之家...
    粗放的實現方法:住在「圓筒」裡從理論上來講,最直接的一種方案當屬通過旋轉空間站來實現:我們可以讓一個圓筒狀的空間站沿著軸線轉動,從而使得在居住在圈桶內壁的人員感受到一種人工重力效應,這就是著名的離心效應或者向心力作用。
  • 人類可以在太空中製造重力嗎?
    有沒有可能在太空中創造出重力來?如果可以,應該怎麼做?如果不能,又是因為我們欠缺了什麼呢?在太空中,通過旋轉太空飛行器或空間站來創造「人造重力」是可行的。當空間站旋轉時,離心力會把人向外拉,這個過程可以用來模擬重力。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粗放的實現方法:住在「圓筒」裡從理論上來講,最直接的一種方案當屬通過旋轉空間站來實現:我們可以讓一個圓筒狀的空間站沿著軸線轉動,從而使得在居住在圈桶內壁的人員感受到一種人工重力效應,這就是著名的離心效應或者向心力作用。
  • 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於零重力狀態會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將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產生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適的太空之旅。
  • 帶著重力上太空
    通過旋轉產生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也是最早由他提出的。早在1883年,這位航天先驅就在手稿《自由太空》中探討了使太空飛行器旋轉以產生人工重力的可能性。在太空飛行器內製造人工重力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由整個太空飛行器不斷旋轉而產生「全時人工重力」,或稱「連續性人工重力」;二是由短臂離心機定時旋轉產生「間斷性人工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