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結構的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為什麼人們不這樣製造?

2021-01-08 騰訊網

在太空中工作生活,面臨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無重力。無重力環境下對人體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人造重力是很有必要的。

太空中實現人造重力最簡單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旋轉,用離心力代替重力。這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拿個「7」字型物體在手指上旋轉,它並不會掉下來。 在不少科幻電影中,我們見過類似的太空飛行器結構,比如《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Hermes)。

赫爾墨斯號

既然人造重力這麼容易製造,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太空空間站不搞成旋轉環形呢?

一、地球重力

我們知道地球上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其中m為物體質量,g為地表加速度,一般取數值9.8,單位是N/kg。物體的質量會保持不變,不同地方重力變化,其原因就是加速度g發生了變化。

失重體驗

地球加速度g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

根據牛大爺的萬有引力公式推導而來:g=F/m=GM/r^2,其中G是為引力常量,取值6.67×10^-11,通過扭秤實驗測得;M為地球質量,數值為5.965×10^24kg;r為地球半徑(相對地表物體),數值為6.371×10^6米。粗略計算g=6.67×10^-11×5.965×10^24/6.371×10^12≈9.8。

牛頓與萬有引力

二、離心加速度

由上地球重力我們已經了解,重力其實是和加速度有關的,同樣質量的物體,只要加速度一樣,那麼它們的重量就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製造旋轉的環形太空器,那麼它們的離心加速度又是怎樣呢?根據向心加速度公式a=v^2/r(v為線速度,r為半徑)可知,離心加速度(離心力是向心力的虛擬力)和環形器旋轉線速度及半徑有關。假設我們要製造的太空飛行器半徑為100米,要產生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那麼環形太空飛行器旋轉線速度應該為:

旋轉的摩天輪

V=gr=9.8×100^1/2≈31.3(米/秒)

半徑100米太空飛行器的周長為L=2πr≈628米,那麼環形太空飛行器的旋轉速度為:V0=60/(628/31.3)≈3(圈/分鐘)。也就是說,我們100米半徑的環形太空飛行器,只要每分鐘旋轉3圈,就可以對物體產生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

三、為什麼現在不製造環形太空飛行器

1、人員原因:雖然說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可是這還有一個人員適應問題,如果環形太空飛行器半徑過小,那麼人在上面就會頭暈,各種不適應。要讓人住的舒適,跟地球上差不多的,這個環形器就不能太小,要大到離心力梯度基本可以忽略時候就可以了。

環形太空城

至於這個半徑至少要多少我沒有計算過,但是有人估計至少應該要有1公裡以上!

2、技術原因:以人類目前製造水平,要製造半徑1公裡的環形旋轉太空飛行器,差距還有點遙遠。無論是發射能力、材料水平、提供旋轉的動力,都不是目前人類所能具備的。

當然,如果是小部分太空人乘坐,製造重力像月球大小的引力加速度,或許直徑只要幾十米就可以。以目前人類水平來看,這樣規模的一個太空飛行器,未來幾十年技術上或許有望實現。

環形太空飛行器

3、費用問題:長110米,寬88米的十字形狀的國際空間站,目前已經花費超過1600億美元,堪稱天文數字,由十幾個國家合資才建造完成。如果製造一個100米直徑的旋轉環形太空飛行器,還能在宇宙間飛行,預算費用估計16000億美元都夠嗆,起碼要舉全球之力了。

國際空間站渲染圖

綜上可知,雖然旋轉可以解決太空中人造重力的問題,但是以目前人類的手段,還難以做到。不過隨著人類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核動力技術的突破,相信人類終會有一天製造出自己的太空城,遨遊太虛,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相關焦點

  • 建造產生和地球一樣重力的環形太空飛行器,它的旋轉速度要多快?
    這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拿個「7」字型物體在手指上旋轉,它並不會掉下來。 在不少科幻電影中,我們見過類似的太空飛行器結構,比如《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Hermes)。赫爾墨斯號既然人造重力這麼容易製造,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太空空間站不搞成旋轉環形呢?
  • 為什麼空間站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情況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通過影片的描述,我們知道電影中的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之所以能有和地球一樣的重力,是因為空間站使用旋轉機構來模擬重力。我們會發現《流浪地球》中的國際僮站是圓形的,四周有龐大的環形結構,正是依靠這種環形結構通過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從而讓空間站有了模擬重力。看完影響中的空間站,很多人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現實中的空間站不建造旋轉機構來模擬重力?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載人離心機旋轉時產生的這些很強的「G力」,也就是加速度。離心機測試也稱為抗「G」測試,這裡的G就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1G就是飛機平飛時,飛行器加上載重和駕駛員的重量,而當飛行器改變速度或姿態時,就會產生正或負的G力。當高性能飛機高速轉彎,或者乘坐火箭發射到太空,以及乘坐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迅速減速等情況下,飛行員或太空人們就會體驗到這種G力。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空間站可以讓人類長期駐於太空中,對太空實現探索和研究。不過,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的工作和生活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輕鬆,最重要的是空間站內沒有像地球一樣的重力,所以太空人也是無法長期在空間站中工作,否則身體會出受不了。因此,太空人在空間站工作一段時間後就要返回地球,由其它的太空人接替工作。
  • 人類可以在太空中製造重力嗎?
    有沒有可能在太空中創造出重力來?如果可以,應該怎麼做?如果不能,又是因為我們欠缺了什麼呢?在太空中,通過旋轉太空飛行器或空間站來創造「人造重力」是可行的。當空間站旋轉時,離心力會把人向外拉,這個過程可以用來模擬重力。
  • 帶著重力上太空
    如果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在太空製造出人工重力,就可以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有了人工重力,那些細小顆粒就能自動落到「地面」,航天員不必花時間去清理。此外,吃飯、喝水、如廁、睡覺等方面的不便,也可以迎刃而解。旋轉模擬重力只要是牛頓力學範疇內的航天技術,都繞不過齊奧爾科夫斯基他老人家。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載人離心機旋轉時產生的這些很強的「G力」,也就是加速度。離心機測試也稱為抗「G」測試,這裡的G就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1G就是飛機平飛時,飛行器加上載重和駕駛員的重量,而當飛行器改變速度或姿態時,就會產生正或負的G力。當高性能飛機高速轉彎,或者乘坐火箭發射到太空,以及乘坐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迅速減速等情況下,飛行員或太空人們就會體驗到這種G力。
  • 探索未來空間站雛形:巨型旋轉環造重力場
    任何一種在太空中旋轉的環形結構都具有產生模擬重力環境的能力,研究人員羅斯將其命名為「偽重力效應」,通過太陽能聚焦產生的蒸汽動力帶動「補給碗」和「麵包」圍繞著中央軸線旋轉,這樣就可以產生向心力,模擬出重力環境。如果我們處於旋轉輪的內側,就可以察覺到與重力類似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設定旋轉輪的大小和旋轉速度來模擬出所需要的重力場值。
  • 科學家研究在太空中製造「人造重力!」
    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會受到何種挑戰。前往火星之旅需要數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太空人需要經受住空間飛行對身體機能產生的影響,當他們降落火星表面時也將面臨無法正常行走的風險。對此,美國宇航局生物學家沙美娜·巴塔查亞認為空間飛行將對太空人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比如骨密度的降低、肌肉萎縮和視力下降等,最新的實驗表明行星際以上級別的空間飛行甚至會威脅人體免疫系統。
  • 流浪地球:為什麼飛船旋轉就能產生人造重力?
    旋轉的離心力可以模擬重力,在技術上很容易實現。鑑於「離心力」是「慣性力」的一種,很多人質疑它的存在,實際不存在的「離心力」能產生人造重力嗎?利用等效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離心力。等效原理如下:在電梯中的人,他無法分清自己的重力是電梯的加速度產生的(假如電梯在太空),還是地球的引力產生的。因為電梯對人的作用力既可以讓人獲得一個加速度,又可以平衡地球對人的引力。在封閉空間內,人無法區分這兩種狀態,引力和加速度等效。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這個設計存在缺陷,因為太空人會在重力和失重環境之間來回切換 GLS的部分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在科幻作品中,星際飛船要麼利用某種特殊裝置產生重力,要麼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前一種設想很像超光速引擎,利用完全虛構或者只在理論上可行的物理學;後一種設想則完全具有可行性。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這個設計存在缺陷,因為太空人會在重力和失重環境之間來回切換GLS的部分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在科幻作品中,星際飛船要麼利用某種特殊裝置產生重力,要麼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前一種設想很像超光速引擎,利用完全虛構或者只在理論上可行的物理學;後一種設想則完全具有可行性。
  • 神十太空授課:五項實驗讓你了解無重力環境
    實驗三:利用陀螺的定軸性在無重力環境下穩定姿態眾所周知,人們平常所謂的「上下左右」這樣的方位概念在太空中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了更好的適應太空生活,就需要人為規定出相對應的方位,比如「天宮一號」默認朝向地球的一面為「下」。
  • 科幻片中的太空飛船是怎麼製造出人工重力的?
    似乎這和科幻片中設定的背景有關,也與導演的科學嚴謹性有關,科幻片中的人工重力製造方式不外乎三種,一種是莫名其妙就有的重力,另一種是旋轉離心力來產生重力的,還有一種是利用加速度產生重力的,只有這三種,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下!
  • 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Markus Poessel, retouched by Pbroks13如果喜歡的話,還有另一個技巧:可以讓飛船旋轉,而不是線性加速(像火箭的推力),可以在工作中有一個向心加速度,在那裡的人可以感覺到飛船的外殼把他推向中心。這在2001年就被用過了——太空漫遊,如果宇宙飛船足夠大的話,就很難與重力區分開來。
  • 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於零重力狀態會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將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產生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適的太空之旅。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重力是怎麼產生的
    那為什麼雪花的形狀更接近『氫原子的構造呢?因為雪花是H2O,本身就由兩個H原子組成,而O原子,從其化合價數最大為2,就可以推斷出:O原子是H原子多條』正向疊加『的結果,這也正是O原子極易與其他原子發生化合反應最根本的原因。由於是多條正向疊加,所以整體上仍呈現H原子的結構造形,所以生成的化合物H2O,只是H原子構型的放大品,所以仍呈現出H原子的結構形態。
  • 為什麼科幻片裡的飛船都自模擬地球重力?
    在地面上由於地球大氣和磁場的阻隔,宇宙輻射不是很嚴重,宇宙輻射可以促進生物基因變異促進生物演化,但是也沒有強到影響生物的正常生理過程。而在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中,血液缺乏重力的作用,無法壓迫靜脈瓣形成閉環,因此血液可能倒流。NASA的一項研究指出,太空人頸部血液倒流和靜脈血栓形成的機率更高,而這也是影響人健康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太空有諸多不利於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這樣高度複雜的生命體,所以暫時太空人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高紀錄也就兩年半左右。
  • 科技前沿 | 人類製造了反重力技術,科學家給出答案
    我們從前沒法做到的事,比如在水域中或其它地勢陡峭的多巖地帶,建造大型建築也可以將成為可能。但反重力技術可能會在我們把目光放在進一步探索太空時,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太空旅行可能會變得更加安全,需要花費的錢也遠比之前少。我們的飛船不需要火箭燃料的推動就可以發射出大氣層。因為我們可以使飛船免受重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