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工作生活,面臨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無重力。無重力環境下對人體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人造重力是很有必要的。
太空中實現人造重力最簡單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旋轉,用離心力代替重力。這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拿個「7」字型物體在手指上旋轉,它並不會掉下來。 在不少科幻電影中,我們見過類似的太空飛行器結構,比如《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Hermes)。
既然人造重力這麼容易製造,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太空空間站不搞成旋轉環形呢?
一、地球重力
我們知道地球上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其中m為物體質量,g為地表加速度,一般取數值9.8,單位是N/kg。物體的質量會保持不變,不同地方重力變化,其原因就是加速度g發生了變化。
地球加速度g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
根據牛大爺的萬有引力公式推導而來:g=F/m=GM/r^2,其中G是為引力常量,取值6.67×10^-11,通過扭秤實驗測得;M為地球質量,數值為5.965×10^24kg;r為地球半徑(相對地表物體),數值為6.371×10^6米。粗略計算g=6.67×10^-11×5.965×10^24/6.371×10^12≈9.8。
二、離心加速度
由上地球重力我們已經了解,重力其實是和加速度有關的,同樣質量的物體,只要加速度一樣,那麼它們的重量就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製造旋轉的環形太空器,那麼它們的離心加速度又是怎樣呢?根據向心加速度公式a=v^2/r(v為線速度,r為半徑)可知,離心加速度(離心力是向心力的虛擬力)和環形器旋轉線速度及半徑有關。假設我們要製造的太空飛行器半徑為100米,要產生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那麼環形太空飛行器旋轉線速度應該為:
V=gr=9.8×100^1/2≈31.3(米/秒)
半徑100米太空飛行器的周長為L=2πr≈628米,那麼環形太空飛行器的旋轉速度為:V0=60/(628/31.3)≈3(圈/分鐘)。也就是說,我們100米半徑的環形太空飛行器,只要每分鐘旋轉3圈,就可以對物體產生和地球上一樣的重力。
三、為什麼現在不製造環形太空飛行器
1、人員原因:雖然說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可是這還有一個人員適應問題,如果環形太空飛行器半徑過小,那麼人在上面就會頭暈,各種不適應。要讓人住的舒適,跟地球上差不多的,這個環形器就不能太小,要大到離心力梯度基本可以忽略時候就可以了。
至於這個半徑至少要多少我沒有計算過,但是有人估計至少應該要有1公裡以上!
2、技術原因:以人類目前製造水平,要製造半徑1公裡的環形旋轉太空飛行器,差距還有點遙遠。無論是發射能力、材料水平、提供旋轉的動力,都不是目前人類所能具備的。
當然,如果是小部分太空人乘坐,製造重力像月球大小的引力加速度,或許直徑只要幾十米就可以。以目前人類水平來看,這樣規模的一個太空飛行器,未來幾十年技術上或許有望實現。
3、費用問題:長110米,寬88米的十字形狀的國際空間站,目前已經花費超過1600億美元,堪稱天文數字,由十幾個國家合資才建造完成。如果製造一個100米直徑的旋轉環形太空飛行器,還能在宇宙間飛行,預算費用估計16000億美元都夠嗆,起碼要舉全球之力了。
綜上可知,雖然旋轉可以解決太空中人造重力的問題,但是以目前人類的手段,還難以做到。不過隨著人類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核動力技術的突破,相信人類終會有一天製造出自己的太空城,遨遊太虛,想去哪兒就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