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上個世紀中期,在冷戰的背景下,美蘇兩國展開了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較量,飛出地球同樣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人類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月球都是人類探索和研究的重點。面對複雜的宇宙,這裡是人類的第二站,同時也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留下人類腳印的星球。
因此,每當火箭發射升空,無論是探測器還是載人飛船,都吸引著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緊張之餘,人們也不禁好奇:飛船登陸月球以後,又是如何飛回來的呢?
月球表面其實並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跡象,人類也無法建造出巨大的航天發射器,因此只能依靠登陸艙,賦予它們更多的職能。根據相關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月球與地球存在較大的重力和引力差,往往在地球上重達數噸的物體,在這裡甚至可以被輕鬆舉起,登陸艙同樣如此。
由於地月之間相距38萬公裡,所以人們需要更快的速度才能擺脫地球重力的束縛。當太空飛行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時,就能夠圍繞地球進行運動,這時已經可以每秒鐘飛行7.9千米了,而第二宇宙速度能夠更有效的對抗地心引力,比之前每秒鐘快了3.3千米。
因此,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需要耗費大量燃料,而月球表面擁有特殊重力環境,所以相對來說要輕鬆很多。
此外,月球並沒有擁有類似地球的大氣層,所以登陸艙的速度只需要達到每秒鐘1.3千米就可以。科學家們特意研製出自帶發射系統的登月艙,只需要乘坐它與月球軌道附近的指揮艙匯合就可以。隨後登月艙被留在太空,太空人能夠乘坐指揮艙返回地球,完全不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
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人類進行的所有太空探索任務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節省燃料,比如向火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話,就需要一個相對完善的發射基地,從而保障整個航程的順利進行。
如今人類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沒有實行過載人航天登陸月球的計劃了,好在我們有先進的探測器,能夠繼續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幫助人類獲得更多有關月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