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冷卻性能暴增50倍

2020-09-12 高分子科學前沿

電子設備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從計算機到充電器、空調到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甚至衛星等。對效率更高、功率更小的電子設備的需求的增加,意味著這些設備單位體積轉換的功率量的急劇增加。這反過來又增加了設備單位面積產生的熱量。這種方式產生的熱量正成為一個大問題:美國的數據中心為冷卻其計算機技術而消耗的能源和水,與費城(美國第五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和水一樣多。因此,熱管理是電子設備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其中,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到晶片內部是一種很高效的方法,然而,最先進的微流體冷卻系統在設計和構造上都是與電子晶片分開的,這使得液體通道無法集成到電路中,在熱點地區提供直接冷卻。這種集成大大增加了晶片製造的複雜性,同時會增加成本。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Elison Matioli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單片集成型流形微通道(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manifold microchannel, mMMC)的策略,通過在同一半導體基底上共同設計微流體和電子元件,製備了一種帶有集成的微流體冷卻系統的電子設備,在抽運功率(pumping power)僅為0.57 瓦特每平方釐米(W cm-2)時,能夠冷卻高達1.7 千瓦每平方釐米的熱通量(heat flux),超過了所有當前已報導的冷卻系統。在超過1 千瓦每平方釐米的熱通量下,作者觀察到了超過10 000的製冷性能係數(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比直接的微通道提高了50倍,努塞爾數(Nusselt number)達到了16。這項冷卻技術將使電子產品進一步小型化,有可能延續摩爾定律,並大大降低電子產品冷卻的能耗。此外,通過消除對大型外部散熱片的需要,這種方法使得在單個晶片上集成功率轉換器成為了可能。該研究以題為「Co-designing electronics with microfluidics for more sustainable cooling」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晶片-冷卻一體化結構圖示】

作者將嵌入式流形微通道(embedded manifold microchannels, EMMC)與晶片集成到一個裸片(die)上,設計製備了一種單片集成型流形微通道(mMMC)結構(圖1a)。這些微通道直接埋在了晶片下方,使得冷卻劑能夠直接在熱源下面流動。該結構的製備過程主要為以下三個步驟:(1)在塗有半導體氮化鎵(GaN)層的矽基底上蝕刻狹窄的縫隙;縫隙的深度決定了微通道的深度。接下來,用一種稱為各向同性氣體蝕刻的工藝在矽基底中的縫隙的寬度進行拓寬,直至理想的微通道的寬度。這一過程也將各較短微通道連接成長的微通道系統。最後,用銅將微通道頂端處GaN層的開口封住。然後在氮化鎵層中製造電子器件。

圖1 mMMC結構的設計製備與表徵

在冷卻實驗中,作者以去離子水作為冷卻劑。與傳統的直線平行微通道(straight, parallel microchannels, SPMC)相比,mMMC結構在表面溫度和入口溫度之間的總熱阻Rtotal更低,接近了水冷卻的極限。總熱阻Rtotal可以分為與冷卻劑比熱容相關的Rheat,與微通道中的對流傳熱有關的Rconv以及與傳熱有關的Rcond。圖2b顯示微通道的尺寸對Rconv影響很大。然而,微通道越窄,實現相同冷卻劑流量的所需的壓力就越大。在流量為0.5 ml s-1時,微通道寬度為100、50以及25 μm的SPMC結構所需的壓力分別為160、260以及810 mbar。而mMMC結構減小了通過微通道的流道長度,從而大大降低了所需壓力(圖2c)。這意味著mMMC結構在降低抽運功率的情況下能夠達到更低的熱阻。與其他微通道散熱技術相比,mMMC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在780 W cm-2的熱通量下,mMMC結構的冷卻性能是傳統SPMC結構的50倍,展示了在節能冷卻方面的巨大潛力(圖2f)。

【晶片-冷卻一體化結構的冷卻性能】

圖2 mMMC結構冷卻性能表徵

【基於晶片-冷卻一體化結構的交流-直流轉換器冷卻性能】

作者還將這種mMMC結構應用到了交流-直流電流轉換器中。實驗顯示在抽運功率僅為0.57 W cm-2時,能夠冷卻高達1.7 kW cm-2的熱通量。此外,由於消除了自熱引起的性能衰減,這種mMMC結構的轉換器比其他沒有冷卻系統的轉換器的轉換效率更高(圖3f,g)。

圖3 mMMC結構的交流-直流轉換器性能表徵

總結:作者通過在同一半導體基底上共同設計微流體和電子元件,製備了一種帶有集成的微流體冷卻系統的mMMC結構的電子設備,在抽運功率僅為0.57 W cm-2時,能夠冷卻高達1.7 kW cm-2的熱通量,超過了所有當前已報導的冷卻系統。這項冷卻技術將使電子產品進一步小型化,有可能擴展摩爾定律,並大大降低電子產品冷卻的能耗。此外,通過消除對大型外部散熱片的需要,這種方法使得在單個晶片上集成功率轉換器成為了可能。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冷卻性能增加 50 倍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據統計,在一個傳統數據中心的總能耗中,製冷系統用於冷卻散熱的能耗佔比達 30% 至 40% 。數據中心目前採用的冷卻技術主要包括冷凍水、泵送製冷劑、遏制通道、行和機架級空氣、液體冷卻等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資源。
  • 晶片散熱技術重大突破:科學家將冷卻系統性能提升50倍
    目前,由於液態冷卻的散熱性能大大優於金屬散熱器,液體散熱技術被逐漸應用在大功率器件或者高性能計算晶片上。但這種液體必須是絕緣體,並且不能與電子元件發生任何化學反應。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助理教授伊麗尚·馬蒂尼奧(Elison Matioli)及其同事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集成液體冷卻系統,通過將液體冷卻系統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冷卻性能最高可以達到傳統設計的 50 倍,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據統計,在一個傳統數據中心的總能耗中,製冷系統用於冷卻散熱的能耗佔比達 30% 至 40% 。數據中心目前採用的冷卻技術主要包括冷凍水、泵送製冷劑、遏制通道、行和機架級空氣、液體冷卻等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資源。
  • 瑞士科學家發明新型晶片散熱技術:冷卻性能提高50倍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電子設備散熱思路,可以將冷卻效率提高50倍。該團隊提出,可以將冷卻系統直接做進晶片內部。在實驗中,他們在氮化鎵晶片表面布置了冷卻劑通道,靠近發熱最大的電路。
  • 科學家找到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散熱性能是傳統的50倍多
    隨著晶片性能的不斷提升,發熱已經是越來越關鍵的限制,大家超頻CPU時就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瑞士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散熱性能是傳統的50倍多,可將溫度控制在60°C。《自然》雜誌日前刊登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助理教授伊Elison Matioli及其團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
  • 黑科技,首個內置冷卻系統的晶片誕生,散熱效率提高50倍
    一方面,它限制了組件的性能和結構密度,另一方面,冷卻過程本身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用於冷卻風扇或水冷的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提高熱量從晶片傳遞到冷卻劑效率的辦法。例如,使用導熱性更好的金屬充當冷卻系統和晶片之間的接觸面。但是,過去的所有方法的效率都不算很高,而且隨著散熱效率的提高,散熱系統的複雜程度和製造成本也指數級上升。
  • 晶片溫度不超過60°C 科學家找到全新散熱方法50倍性能提升
    隨著晶片性能的不斷提升,發熱已經是越來越關鍵的限制,大家超頻CPU時就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瑞士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散熱性能是傳統的50倍多,可將溫度控制在60°C。《自然》雜誌日前刊登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助理教授伊Elison Matioli及其團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
  • 晶片溫度不超過60°C 科學家找到全新散熱方法
    隨著晶片性能的不斷提升,發熱已經是越來越關鍵的限制,大家超頻CPU時就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瑞士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晶片散熱方式,散熱性能是傳統的50倍多,可將溫度控制在60°C。
  • 解讀NEC教育投影機的防塵散熱技術
    本文轉自【站長之家】;所有電子產品都繞不開防塵與散熱這兩個核心問題,對於投影機來說,防塵散熱技術的強弱直接關乎機器整體性能、使用壽命、觀看體驗。教育投影機使用頻率高、時間長熱量積聚更多,加之教室窗戶高大、人員活動頻繁導致灰塵粉塵增多,因此更加考驗機器防塵散熱性能。
  • 華人學者解讀:晶片散熱難題獲重要進展,未來潛力巨大
    Navikas導 讀最近,晶片的話題一直被國人關注,因為它是很多人的一塊 「芯痛」。圍繞著晶片,其散熱問題一直困擾著工業界,本周 Nature 發表了一篇論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為此 Nature 邀請了來自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華人研究員魏體偉撰文評論。
  • 【深度】5G時代開闢散熱技術新天地
    一方面,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手機晶片的主頻越來越高,功率越來越大。5G晶片處理能力是現有晶片的5倍;5G手機總功率約9.6W,是4G的2倍;5G手機運行在多頻段和高頻網絡,MassiveMIMO(大規模多入多出)天線技術商用,耗能是4G晶片的2.5倍;加上高速處理大量數據,同時手機視頻內容、遊戲內容等的高畫質化。 導熱係數和厚度是評估散熱材料的核心指標。
  • 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總體來說,該項目旨在將晶片內/晶片間微流體冷卻技術和晶片上熱傳導技術應用到RF MMIC和功能強大的嵌入式計算板。該項目研製出了微流體散熱片,尺寸僅為250微米厚、5毫米長和2.5毫米寬,所含冷卻水量不足一滴,但已足夠冷卻最熱的電路晶片,這將有望提高電子、雷達以及雷射器的功率和性能。
  • 憑啥說NEC教育投影機的防塵散熱技術是行業頂配?
    所有電子產品都繞不開防塵與散熱這兩個核心問題,對於投影機來說,防塵散熱技術的強弱直接關乎機器整體性能、使用壽命、觀看體驗。教育投影機使用頻率高、時間長熱量積聚更多,加之教室窗戶高大、人員活動頻繁導致灰塵粉塵增多,因此更加考驗機器防塵散熱性能。
  • 晶片內集成的液冷系統:散熱效果好,有助於電子產品進一步小型化
    ,如何控制電子產品所產生的熱量已經成為備受科研人員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為了防止電子產品過熱並保持其高效運行,科研人員通常會採用液冷、風冷等散熱方法。液冷技術需要耗費大量水資源,佔據一定空間;風冷技術製冷效果一般,會產生噪音,還會消耗額外電力。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冷技術直接嵌入到晶片內部,從而實現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製冷技術。可是,就目前的設計而言,晶片製造系統與冷卻系統仍然是相互獨立的,無法發揮出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
  • 電子器件散熱技術現狀及進展
    隨著電子及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性能晶片和集成電路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電子器件晶片的功率不斷增大,而體積卻逐漸縮小,並且大多數電子晶片的待機發熱量低而運行時發熱量大,瞬間溫升快。高溫會對電子器件的性能產生有害的影響,據統計電子設備的失效有55 %是溫度超過規定值引起的,電子器件散熱技術越來越成為電子設備開發、研製中非常關鍵的技術。
  • 熱管理技術系列: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的散熱解決方案
    目前,大多數半導體器件都一體化封裝,以防止損壞晶片和連接線。塑模增加了晶片的總面積,增加總成本和降低晶片的電氣性能。如果高於這個溫度,就不保證預期性能和壽命。所以,給電子設備冷卻,使之工作在最高允許溫度以下非常重要。隨著高性能微電子設備投入市場,設備的散熱量更大,需要使用效率更高的冷卻技術來保持設備在允許溫度下工作。
  • 晶片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摩爾定律將再擴展
    近日,集成電路領域迎來重磅研究成果:首個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該研究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完成。
  • AMD驅動晶片整合珀耳帖效應散熱層
    AMD已經取得在未來製造晶片時使用珀耳帖效應散熱層的專利。該散熱層可以使晶片更好的散發熱量和更有效的冷卻效果。然而,取得專利權的事實並不代表該項技術會應用在商業產品中。「一方面,電子設備被證明包含絕緣層,而半導體組織位置在絕緣層之上。珀耳帖效應散熱層連接絕緣層與熱傳遞設備,帶走半島體組織與絕緣層之間的熱量。」AMD評說。AMD到目前為至已經遞交了6,800,933項抽象專利申請。
  • 計算保持CSP LED冷卻所需的熱流量的一些基礎知識
    計算保持CSP LED冷卻所需的熱流量的一些基礎知識 李倩 發表於 2018-06-21 09:50:04 晶片尺寸封裝(CSP)LED技術並不新鮮,但在電視背光應用中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對於照明應用來說這是相對較新的
  • 新能源汽車電池冷卻系統是怎麼散熱的
    新能源汽車電池冷卻系統是怎麼散熱的 ,「iyufk」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電池冷卻系統,節能環保,性能穩定,歡迎新老客戶來電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