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解讀:晶片散熱難題獲重要進展,未來潛力巨大

2020-09-13 知識分子

圖片來自V. Navikas

導 讀

最近,晶片的話題一直被國人關注,因為它是很多人的一塊 「芯痛」。圍繞著晶片,其散熱問題一直困擾著工業界,本周 Nature 發表了一篇論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為此 Nature 邀請了來自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華人研究員魏體偉撰文評論。本文為《知識分子》邀請魏體偉對這一技術的中文解讀。

2015年,魏體偉加入歐洲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致力於為高性能系統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子冷卻解決方案,2020年魏體偉獲得imec和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博士學位。目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用於高熱通量應用的衝擊射流冷卻和嵌入式微通道冷卻。


撰文 | 魏體偉

責編 | 葉水送

隨著對更強大、更高效和更小的功率電子器件的需求不斷增加,器件的功率密度變得越來越高,這對大功率器件的散熱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總體上講,在數據中心,冷卻系統的功耗佔電力消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探索具有高冷卻性能和低泵浦功率的節能冷卻設計,可以顯著地降低電力消耗和成本。

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納米傳熱研究組的博士後/研究員魏體偉

當前,用於連接晶片和晶片外接散熱器的導熱界面材料(TIM)是主要的散熱瓶頸。嵌入式微流體溝道冷卻器是在半導體襯底背面刻蝕出微流體通道,從而可以避免使用熱界面材料。

該微流體冷卻通道通常在器件襯底的背面進行溝道的蝕刻,這可以使液體冷卻劑更靠近有源器件。但採用直的、平行的微通道進行的嵌入式液體冷卻會在沿著通道的方向產生高的壓降和較大的溫度梯度。與平行微通道散熱方案相比,帶有歧管微通道散熱器的嵌入式液體冷卻顯示出對泵送功率要求和熱阻的大幅降低。

魏體偉在Nature上的評論文章


其實,帶有3D歧管散熱器冷卻器(EMMC)的嵌入式微通道已研究了很多年,但是面臨諸多挑戰: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如果電熱的協同設計會避免出現過冷卻度,也就是過多地能量消耗。從製造的角度來看,半導體器件是通過傳統的半導體工藝製造的,和微流體散熱器的加工是分開的。後續的鍵合和組裝大大地增加了製造的複雜性、成本以及相關的可靠性問題。如人們嘗試使用幾種鍵合技術來連接半導體器件和微流體散熱裝置,這將大大增加製造成本。並且如果鍵合界面不好,則存在潛在的微流體洩露。

Matioli等人提出的微流體冷卻解決方案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Elison Matioli 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製造方法,分別考慮了電氣設計和微流體冷卻解決方案設計:

首先,該製造方法具有潛在的低成本。由於現有的基於歧管的微通道冷卻解決方案分別考慮了歧管制造和微通道製造。這種單片集成的微流體冷卻器僅需要常規的製造過程就可以完成。簡化的製造過程,無需額外的鍵合工藝,使得該解決方案在經濟上變得可行;其次,該方案具有非常高的冷卻性能:與現有的歧管微通道散熱器相比,這種新的冷卻系統可實現更高的冷卻效率。其解決方案是消除了熱界面材料帶來的熱阻,使散熱微流體通道更靠近晶片熱源的下方;第三,這研究成果首次展示高性能單片多歧管微通道散熱器和氮化鎵器件的單片集成。


Matioli團隊設計的方法新穎且奠定了在同一整體結構中集成冷卻和電子器件的基礎。這種方法是原創和創新的,對於未來的電力電子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

相關焦點

  •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2020-03-07 21:27: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
  • 金剛石散熱襯底在GaN基功率器件中的應用進展
    因此筆者認為開發低成本大尺寸金剛石襯底、提高晶圓應力控制技術和界面結合強度、降低界面熱阻、提高金剛石襯底GaN器件性能方面將是未來金剛石與GaN器件結合技術發展的重點。受傳統封裝散熱技術的限制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GaN器件近端結熱區著手提升其熱傳輸能力,因此探討GaN基器件的高效散熱課題成為其進一步推進GaN器件發展的重要方向。金剛石因具有超高熱導率逐漸成為GaN器件熱沉材料的首選,近年來金剛石作為GaN熱沉或者襯底技術方面和熱管理技術領域均取得較大進展。
  • 華人學者莊曉瑩博士獲德國萊布尼茨青年科學家獎
    據德國研究聯合會消息,由德國研究聯合會和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共同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從140位申請者中遴選出10位優秀青年科學家,授予2018年度海因茨·邁耶-萊布尼茨獎(Heinz Maier-Leibnitz-Preise),來自中國上海同濟大學的莊曉瑩教授榜上有名,她是自2014年、2015年華人學者
  • 國星光電Micro LED最新進展
    在顯示技術領域,Micro LED和Mini LED是近年十分火熱的兩個概念,它們賦予了LED更多應用的可能性,可往如電視、顯示器、車載顯示等需要更高解析度的應用場景延伸,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強勁。
  •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2014-07-28 10:11:382014年「亞洲傑出成就獎」,成為服務於亞洲的50歲以下華人科學家的佼佼者。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與傳統的半導體相比,氮化鎵(GaN)之類的寬帶隙半導體可實現更小的壓鑄模,以及功率器件的單片集成,從而可以支持將完整的功率轉換器小型化為單個晶片,因此被研究人員當作解決這一問題的候選者。先前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聚焦在如何改善散熱區和冷卻劑之間的熱路徑上,但排熱能力從根本上受限於半導體的模具和封裝之間存在的熱阻。
  • 世界因你而美麗 丘成桐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就像飢餓,或者折磨,你能夠站得住,始終對你是個經驗和很重要的磨鍊。」在父親去世的巨大哀傷中,丘成桐曾一度躲入古典文學的世界尋求安慰。他開始大量閱讀和背誦秦漢、六朝的古文,讀司馬遷的《史記》等。大量閱讀古籍的結果是,丘成桐對做學問的興趣忽然變得極為濃厚,義無反顧。丘成桐後來回憶說:「立志要做大學問,只不過是一剎那的事,往往感情澎湃,不能自已。」
  • 數學家丘成桐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丘成桐教授獲阿爾伯塔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中國僑網3月28日電 3月28日,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院士因在世界數學、物理學等諸多科學研究中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對中國數學研究發展的推動與付出,由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8-2019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 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
    據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報導,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他在1995年克隆缺氧誘導因子(HIF)的工作,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獎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其現於美國大冢製藥公司(Otsuka American Pharmaceutical)任職,從事新藥的研發工作。王廣良回憶,當時Semenza教授在霍普金斯大學剛做完博士後。他是位醫生,也是理學博士,非常聰明。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冷卻性能增加 50 倍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與傳統的半導體相比,氮化鎵(GaN)之類的寬帶隙半導體可實現更小的壓鑄模,以及功率器件的單片集成,從而可以支持將完整的功率轉換器小型化為單個晶片,因此被研究人員當作解決這一問題的候選者。先前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聚焦在如何改善散熱區和冷卻劑之間的熱路徑上,但排熱能力從根本上受限於半導體的模具和封裝之間存在的熱阻。
  •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洞分解圖中顯示在最亮的星系團之一裡,超大黑洞周圍被無數星體包圍,吸力範圍則達到冥王星繞太陽軌道的七倍。
  • 誰會代替矽,成為未來晶片材料的選擇?
    矽光晶片的產業化難題晶片發展的趨勢,可以簡單總結為:體積更小、性能更強。要朝這個方向發展,就要讓晶片單位面積上集成的元器件數量更多。元器件尺寸越小,晶片上能集成的元器件就自然越多,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製造難度。這就好比房間越來越小,但裡面要裝的東西卻越來越多,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收納」方式,總有一天,這個房間會「過載」。
  • 繼科學探索獎後,北京大學黃芊芊再獲2020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作為一項有1.88萬名院士、專家、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評選的活動,今年的這些問題和難題具有哪些特點,連續三年的發布產生了哪些科研和社會影響,未來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興平就此進行了解讀。與國家乃至人類發展密切相關記者: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難題已經連續發布了三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有哪些特點?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2020年中國基因晶片發展前景研究 起步階段未來潛力可期
    中國市場處於起步階段 基因晶片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基因晶片的上遊為基因基片、試劑耗材、探針製品等;中遊為體外診斷晶片製造、晶片數據分析、晶片檢測儀器製造等;下遊為需求終端,主要分為醫療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家庭三個領域。在整個產業鏈中,我國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遊,主要生產基因晶片診斷試劑盒和基因晶片相關儀器,目前基因晶片診斷試劑盒市場佔比較高,達到85%,而基因晶片相關儀器市場佔比為15%。
  • 中國學者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量子晶片
    中國學者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近日,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這一進展今天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智能體系架構與晶片的未來在哪?對話陳雲霽,解讀四大研究方向
    通過將晶片設計方法、多種智能晶片、編程編譯、智能終端雲端系統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連接在一起,智源研究院想以先形成內部生態的方式,之後逐步拓展,為之一研究方向創造更多的機遇與價值。三、面向未來的四類AI晶片布局據陳雲霽介紹,在晶片方面,「智能體系架構與晶片」方向目前主要有四類布局。這四個領域都具備學術前瞻性,或屬於國際學術的前沿領域,或是未來很有潛力的學科增長點,或有非常實際的應用需求。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中國能源報」微信公眾號消息: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憑藉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