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2021-01-19 熱設計技術

 

      從本質上講,美國國防預研計劃局(DARPA)視熱控技術與其他晶片設計技術同等重要,使用嵌入式晶片級熱管理技術可以提高軍用電子設備的性能。DARPA表示,在晶片集成對流或微流體冷卻技術非常有潛力,可以加快先進晶片集成的技術革新。

 

 

DARPA最近發布了一份關於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的項目,旨在為軍用電子設備探索革命性熱管理技術,幫助設計師大幅削減電子產品的大小、重量和功耗,以便加強國防電子設備性能。

 

DARPA表示該項目使RF MMIC和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板的熱流密度達到1千瓦/平方釐米,熱能密度達到1千瓦/立方釐米。總體來說,該項目旨在將晶片內/晶片間微流體冷卻技術和晶片上熱傳導技術應用到RF MMIC和功能強大的嵌入式計算板。該項目研製出了微流體散熱片,尺寸僅為250微米厚、5毫米長和2.5毫米寬,所含冷卻水量不足一滴,但已足夠冷卻最熱的電路晶片,這將有望提高電子、雷達以及雷射器的功率和性能。

 

 

在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洛·馬公司驗證了嵌入式微流體冷卻方法的有效性。晶片平均散熱能力達到1KW/cm2,多個局部熱點的散熱能力達到30KW/cm2,大約是常規晶片所產生熱量密度的4~5倍。

   

    在該項目的第二階段,研究團隊已經將重點轉移到冷卻高功率的RF放大器,來驗證通過改善散熱控制能夠有效提升性能。利用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能夠使一個給定的RF在輸出功率增加6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比傳統冷卻的相同器件的溫度還要低。

在其不斷努力以從實驗室轉移該技術到應用領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開發一個功能齊全的、微流冷卻的、發射天線原型,以增加該技術的可讀指數(TRL)。這將為未來電子系統的可能性插件打下基礎。

當今最先進的各種系統由數以千計的電子元件構成,如果沒有創新的冷卻技術,這些系統就會由於散熱問題而無法正常工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與DARPA的微系統技術辦公室(MTO)就其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應用展開合作,這項研究可能最終實現一種更輕便、更快速並且更便宜的方式來冷卻高功率的微晶片,即利用通過利用細微的水滴來冷卻晶片。該技術已經應用於電子作戰、雷達、高性能計算機和數據伺服器。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工程師組成的核心團隊正在開發一種能夠滿足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項目目標的產品,能夠提升射頻(RF)MMIC功率放大器以及嵌入式高性能計算系統的性能,通過晶片級的散熱性能和高性能嵌入式計算系統技術。洛·馬公司實驗證明其微流體冷卻方法將可以減少四倍的熱阻和相比於常規冷卻技術六倍的冷卻效果,可提高RF輸出功率的有效性。

 

使用當前的技術,我們可以投入微晶片功率是有限的,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散熱問題。如果可以有效控制散熱,就可以使用較少的晶片實現相同的功能,這意味著採用更少的材料,即節省成本,並減少系統的尺寸和重量。或者使用相同的晶片數量,如果能夠有效控制散熱問題,就可以使得系統獲得更高的性能。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與Qorvo合作,嘗試將其技術與Qorvo的高性能氮化鎵處理器進行整合,通過消除熱屏障來控制GaN的全RF功率處理能力,這將有助於通過消除目前散熱對氮化鎵半導體性能的影響。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技術也適用於任何高熱流密度的集成電路,如現有砷化鎵(GaAs)和未來的金剛石基氮化鎵(GaN)器件應用。

 

有熱控需求,就是熱控網(www.re-kong.com)

產品、技術、培訓,熱控解決方案一站式服務!

相關焦點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自然》雜誌的評審專家說,這種光控毛細管可以驅動各種類型的液體沿著曲徑運動,甚至可以驅動液體爬坡。這類細小的管子可以用於生物醫用設備、微泵等技術領域。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出全新概念光控微流體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 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微流體技術開始成形,到今天在生物學、化學和生物醫學領域裡無所不在的應用,這種將液體通過刻在矽片上的微小迷宮通道,然後在微觀尺度上混合、反應和分離它們的技術,讓世界產生了很多變革,以前需要整個實驗臺的技術,現在可以用微流體晶片在微觀尺度上完成。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說起
    微流控晶片:TOC的關鍵武器有心的小夥伴會發現,TOC裝置能發揮如此驚喜的效果,核心就在於一個微流控晶片(micro-chip)上。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晶片,除了能夠控制和優化蛋白質的生物表現之外,還將是基因工程、生物遺傳等領域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礎。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的新突破說起
    在CFPS反應器準備開始生產治療蛋白的前期設計階段,科研人員製作了一個蛇形通道微流控晶片。這個微流體被連接到注射泵上,細胞裂解物、反應緩衝劑和DNA模板分別通過130cm的蛇形通道,以0.15μL/ min的流速在其中停留1.5個小時。
  • 有趣的微流體
    那麼,如何讓微流體產生各種運動?首先,我們需要給微流體跑道(微通道網絡),需要給它們競技場(微腔室),然後需要給它們足夠的energy(驅動力),最後我們需要對它們的運動表現進行「評審」,所以還需要裁判(監測子系統與檢測分析子系統)。所以,微流控的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盛大的運動會,需要各個子系統協同完成。
  • 一個魔方的微流體立方體
    微流體系統由於其反應速度和高通量的功能,在科學研究中非常有用,包括化學分析。然而,該技術仍在發展中,其潛力仍有待充分探索,因為微流控制造過程仍是昂貴和費時的。為了快速部署定製的微流控系統,生物工程師提出了模塊化微流控系統的概念。在模塊化設計中,單個微流控塊可以被設計並組裝成一個系統。在本研究中,Lai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魔方結構的可重構微流體系統。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微流體控制裝置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診斷用的晶片上的實驗室(微流控晶片),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裝置。而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曲面基板材料直接集成,並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來提升生產率,將可以進一步開發微流控技術的應用。微流控設裝置製造中可應用的3D列印技術例如立體光固化(SLA)、多材料噴射(MJM)在列印過程中存在未固化樹脂或支撐材料。
  • 已首次採用微流體技術製造宏觀石墨烯纖維!
    博科園-科學科普:科學技術類倫斯勒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微流體輔助技術,用於開發高性能的宏觀石墨烯纖維。石墨烯纖維是新近發現的碳纖維家族成員,在儲能、電子與光學、電磁、導熱與熱管理、結構應用等多個技術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從歷史上看,同時優化石墨烯纖維的熱/電性能和力學性能是非常困難的。然而Rensselaer團隊已經展示了他們同時做到這兩點的能力。宏觀石墨烯纖維可由分散在水溶液中的二維石墨烯氧化物片經流體力學組裝而成,形成溶解性液晶。
  • 微流體操控之循環進樣
    此外,在做一些微流體的過濾實驗時,也需要進行流體循環,如使用全血過濾膜濾除全血中的紅細胞時,通過流體循環使全血多次穿過全血過濾膜,可提高紅細胞濾除率。微流體循環中,需保證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的流向一直保持不變,一般來講,實現微流體循環的常見方案有以下3種:1.利用循環模組實現微流體循環。2.利用兩向六位閥(L-Switch)實現微流體循環。
  • 「前沿技術」柔性雙向微流體泵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與日本東京芝浦工業大學合作研製了一種柔性雙向微流體泵,並用這種泵製成了具有主動熱管理能力的手套。目前的流體驅動器多為機械泵、壓縮機、壓電致動器、電泳小型泵等剛性系統,缺少柔性、可拉伸的非剛性泵,限制了在微流體設備、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人員用嵌入柔性電極的彈性管組成微型可伸縮泵,通電後驅動微流體流動。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微流控技術的主要形式為微流控晶片或者稱晶片實驗室,主要是指以生物化學和分析化學為基礎,以微管道網絡為結構特徵,將整個分析實驗室的功能,包括採樣、樣品前處理、反應、分離、檢測等集合在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進行分析的技術。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諸如立體光刻(SLA)和數字光處理(DLP)之類的還原聚合印刷(VPP)由於具有高解析度,因此是創建3D列印微流體的流行技術。3D列印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體中一步創建高通量的流體設備,並直接進行設備參數調整。只需共享設計文件,就可以在不同的設施中分發和複製設計和設備。
  • 微流體微流體概述、優勢、應用、下一步發展
    儘管目前處於發展初期,微流體作為一個突破性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期,能夠用於從生物和化學到信息技術和光學的多個領域。圖為微流體晶片示例隨著越來越的研究人員認識到微流體的厲害,該技術已被應用到更多新領域來節約研究費用和時間成本。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由於微流體可以精確控制多個隔室的流動和連接,區域化的微流體系統可以作為PBPK模型的體外平臺。ahhednc經過對多器官微流控晶片系統的研究,開發了一種模擬人類對藥物反應的高通量體外系統,將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微細胞培養物類似物(Microscale Cell Culture Analog, μCCA)與PBPK模型結合使用,建立對應PBPK數學模型的物理裝置(μCCA裝置)。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然而,對微加工設備,印模變形以及費時的人工步驟(例如PDMS成型,層對齊和鍵合)的要求,限制了使用軟光刻技術來生產可以無處不在且能夠廣泛部署的微流控設備。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近來作為有希望的補充或替代手段出現,以增強微流控設備的可製造性。增材製造技術的比較優勢包括自主製造和可攜式製造的潛力,快速原型製作以及結合自由形式3D結構的能力。
  • 高速攝像機在微流控技術中的應用
    多相微流控系統是包含兩種及兩種以上流體或相態的微流控系統,其流道的典型尺度在納米到亞毫米量級。因其所需流體量少,熱質傳輸響應速率快,產生汙染物少等優點,被應用於航天熱控、生物晶片、醫療、化工、能源等各個領域。
  • 「控」是微流控技術的精髓,「SODA」系統大有可為——訪浙江大學...
    微流控晶片(亦稱晶片實驗室)技術是指在方寸大小的微晶片上加工微通道網絡,通過對通道內微流體的操縱和控制,實現化學和生物實驗室的功能。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微流控晶片技術研究取得了快速發展,被列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前沿技術之一,被認為有可能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顛覆性改變。
  • 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微流控晶片開發:用於環境分析的微流控技術
    隨後,出現了各種檢測,監視和清除技術,從簡單的分離技術到高級修復技術。在宏觀或工業規模上開展既定工作後,雖然可以輕鬆捕獲和保留某些汙染物,但檢測極限和當前可用技術的成本仍然是主要障礙,而關於使用微流控技術收集和檢測汙染物例如重金屬離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有機和無機離子,細顆粒物,甚至微生物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了。因此導致微流控技術在環境分析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