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2020-12-06 觀察者網

9月8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與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燕蕾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關於光控微流體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人民網8日報導,俞燕蕾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在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通過光操控各種液體的複雜流動,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無需外接設備的驅動新機制。這樣的馭水之術,可以在生物醫藥設備、生化檢測分析、微流反應器、晶片實驗室等諸多領域「大施拳腳」。

運用仿生原理製成的「毛細血管」:管狀微型執行器

在小小晶片上集成生物和化學領域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單元,通過微流控技術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學反應過程,並對其產物進行分析,是近年來日趨熱門的晶片實驗室概述。理想中,晶片實驗室能夠實現包括醫療檢驗在內的多種用途,其發展或將帶來檢測等儀器的家庭化、普及化。要實現這一設想,微流控系統的簡化勢在必行。

俞燕蕾團隊突破了微流控系統簡化的難題,創造性地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可通過微管光致形變產生的毛細作用力,實現對包括生物醫藥領域常用液體在內的各種複雜流體的全光操控,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仿若具現了微尺度下的神奇馭「水」本領。《自然》雜誌的評審專家說,這種光控毛細管可以驅動各種類型的液體沿著曲徑運動,甚至可以驅動液體爬坡。這類細小的管子可以用於生物醫用設備、微泵等技術領域。

資料圖:俞燕蕾教授

該文章第一作者為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博士呂久安,通訊作者為俞燕蕾教授,復旦大學校友、北京大學教授陳爾強參與協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共同資助。研究成果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

驅動新機制:光致形變令毛細作用力顯「神通」

微量液體傳輸是涉及諸多領域的重要問題。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據呂久安介紹,可以精密聚焦,並能夠做到非接觸控制的光,恰以其如上特點成為了在微流體晶片上進行微小尺度的流體操控的上選。然而,已報導的光控液體運動或多或少存在限制。譬如,利用光誘導的馬蘭戈尼效應操控微量液體,需要向樣本添加光響應化合物,樣本汙染在所難免;利用雷射照射液體產生的熱能進行操控,可能因溫度變化而影響其在生化領域的應用;利用光誘導的表面潤溼性梯度操控微量液體,則只適用於少數特定液體,且僅可做短程直線運動,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驅動路徑單一、驅動距離短、可驅動液體種類有限是現有光控微流體技術的主要缺陷。可以說,適用性廣泛的光控微流控技術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亟待繼續研發。

資料圖:俞燕蕾教授團隊

俞燕蕾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液晶高分子材料及其光致形變性能的研究。立足於相關豐富經驗,利用微管光致形變產生毛細作用力成為了該團隊創新液體驅動機制、突破現有機制限制的基本方向。

潤溼的液體能夠在軸向不對稱毛細作用力驅動下,自發向錐形毛細管的細端移動。脫胎於該條原理,團隊別出心裁地設計構建出一種管徑可在常用LED可見光源刺激下發生不對稱變化的微米尺度液晶高分子微管執行器,兼具流體通道和驅動泵的雙重功能。通過由管徑變化所誘發的毛細作用力變化,利用光來操控微管中液滴運動的「神通」得以以一種與過往全然不同的方式實現。

仿生設計:從動脈血管到新一代液晶高分子材料

傳統的微流體器件通常採用矽材料、玻璃等非響應性材料構建。由這些材料構築的微流體器件需要連接許多外部驅動設備來完成微量液體的操控。而以往報導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多為交聯液晶高分子,化學交聯網絡的存在又使得這些材料不溶不熔,無法滿足三維立體形狀執行器的實際加工需要。如何設計一種加工性能優越、能夠製成微管執行器的新型液晶高分子材料?在明確液體驅動機制後,這一問題曾一度成為俞燕蕾教授團隊思考的重心。

管狀微型執行器示意圖:a,動脈血管結構示意圖;b,新型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結構;c,在光刺激下,微管由圓柱形形變為圓錐形,產生毛細作用力,推動液體向窄端移動(示意圖);d,在梯度衰減的470nm可見光照射下,微管執行器驅動液體運動;e,直形、Y形、S形、螺旋形微管執行器照片,管徑~0.5mm。

通過向自然界「取經」,團隊留心到,生物動脈血管管壁因其層狀結構的存在,可承受高達2000毫米汞柱的壓強,可謂異常堅韌。受此啟發,仿生設計一種全新結構的線型液晶高分子材料最終成為問題的解決之道。通過開環易位聚合法,團隊成功製備出超高分子量的新型光致形變液晶高分子材料。這種線型液晶高分子沒有化學交聯結構,兼具優良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並可自組裝形成類同於生物動脈血管的納米層狀結構,擁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其斷裂伸長率可達傳統交聯液晶高分子的100倍,能夠以簡便的溶液加工法製成多種形狀,是新一代高性能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採用該材料,俞燕蕾教授團隊已成功構築直形、Y形、S形及螺旋形自支撐微管執行器,可用於在光照條件下操控不同類型的液體運動。

多領域應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系統簡化方案

基於在微流體器件構築材料及驅動機制兩方面的創新,俞燕蕾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有效克服了現有光控微流體技術的不足。水溶液、血清蛋白溶液、細胞培養液、乙醇、植物油、汽油……其設計構築的微管執行器可以實現對各種極性和非極性液體、複雜流體,甚至是生物樣品輸運的光控,可謂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微流控技術。

光控微量液體示意圖:a,在梯度470nm可見光照射下,微管執行器驅動液體克服重力爬坡;b,在梯度470nm可見光照射下,微管執行器驅動液體產生S形運動軌跡;c,在梯度470nm可見光照射下,微管執行器驅動二苯甲酮在乙醇中的溶解;d,在梯度470nm可見光照射下,微管執行器驅動微量液體捕獲、轉運微小物體;e,Y形微管執行器照片以及其驅動兩個液柱融合的過程。

利用該技術,通過改變光照條件就能夠精確控制液體運動的方向和速率(高達5.9 mm s-1),實現以往無法完成的長程運動(在直徑為0.5 mm的微管執行器中連續驅動微量液體運動超過50 mm),甚至可以使微量液體攪拌、融合、克服重力爬坡,及產生S形和螺旋形運動軌跡。國外同行專家對此給出了「超越現有的微流體操控技術,是具有真正開創意義的優秀成果(Superior to all existing technologies; very nice piece of work with real openings)」的評價,並對其未來應用前景予以了充分肯定,稱這項技術必將引起眾多領域科學家的廣泛興趣。

俞燕蕾教授表示,作為一項基礎性研究,該微管執行器有望在生物醫藥設備、生化檢測分析、微流反應器、晶片實驗室等諸多領域「大施拳腳」,應用價值相當可觀。以生化檢測分析為例,液體的反應、分離、純化或都可以通過該微管執行器完成。至為重要的是,在實現相應功能之餘,微管執行器還能為微流控系統「瘦身」。當光源成為操控手段,外接驅動設備不再必要,大幅度系統簡化成為可能。晶片實驗室的高度集成化追求有希望藉助其力量邁出嶄新的一步。

Raffaele解讀:
這個好,俺們生物需要微量加樣,現在都是靠買好的加樣槍和塑料耗材,有了這個只要一張薄膜兩道光就可以反應,不但可以高通量試驗,而且能精確控制加樣量,這技術前途不可限量!

(觀察者網綜合人民網、中國聚合物網等消息)

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裡觀看

相關焦點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出全新概念光控微流體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俞燕蕾教授團隊   科學網9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陳文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與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燕蕾教授團隊突破了微流控系統簡化的難題,創造性地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
  • 復旦大學研發出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nbsp&nbsp&nbsp&nbsp本報上海9月11日電 (記者姜泓冰)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在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通過光操控各種液體的複雜流動,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無需外接設備的驅動新機制,可以在生物醫藥設備、生化檢測分析、微流反應器
  • 集百家眾長——第五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暨產業峰會(大會報告篇)
    微流控晶片技術也在該過程中「吃百家飯」逐漸成長壯大,並作為快速發展的顛覆性技術之一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會議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微流控晶片技術發展獻計獻策。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再發《自然》主刊,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5月13日,國際著名頂級刊物《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文章,本次一共發布了16篇研究文章,從第一通訊單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有3篇,普林斯頓大學有2篇。16篇中有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為復旦大學,這也是復旦大學2020年的第3篇Nature.
  • ...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09-25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DARPA表示,在晶片集成對流或微流體冷卻技術非常有潛力,可以加快先進晶片集成的技術革新。  DARPA最近發布了一份關於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的項目,旨在為軍用電子設備探索革命性熱管理技術,幫助設計師大幅削減電子產品的大小、重量和功耗,以便加強國防電子設備性能。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5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用預測和回溯測量實現千億個原子的自旋壓縮》為題在《自然》(Nature)主刊發表。  「我們所採用的預測和回溯的量子測量技術,今後的應用體系將不局限於原子,還可以是光機械體系、離子體系、固態量子體系等,在量子態參數估計、量子傳感中都有用武之地。」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科研新動態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 第七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圓滿落幕 來年杭州再約
    俞燕蕾 復旦大學報告主題:《光致形變液晶高分子及其光流控晶片構築》光致形變液晶高分子通過結合分子的光異構化和液晶的協同作用近年來,俞教授開發了出一種光響應線型液晶高分子(Linear liquid crystal polymer, LLCP),可以通過熔融、溶液等通用聚合物加工方法製備薄膜、纖維、微管等執行器,並且具有優良的光致形變性能。團隊利用LLCP 開創性地構築了自驅動的光控微管執行器,利用微管的不對稱光致形變實現了對於微量液體的高效傳輸。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唐幸福教授團隊在控制PM2.5前體物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證明了雙金屬原子結構即雙核位是高效脫硝催化劑活性位的共同特徵,有望為研發高效脫硝催化劑提供重要的設計策略和技術支撐。3月24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復旦科研團隊研發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吞噬」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膠水」,有望為亨廷頓舞蹈症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南科大李貴新團隊在《自然-光子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Cascade in 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s」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
  • 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微流體技術開始成形,到今天在生物學、化學和生物醫學領域裡無所不在的應用,這種將液體通過刻在矽片上的微小迷宮通道,然後在微觀尺度上混合、反應和分離它們的技術,讓世界產生了很多變革,以前需要整個實驗臺的技術,現在可以用微流體晶片在微觀尺度上完成。
  • 本月上新!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金鐘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藍鵲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藍鵲生物)以及廈門大學等團隊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一種編碼SARS-CoV-2病毒樣顆粒的COVID-19 mRNA疫苗在小鼠中誘導強烈的抗病毒樣免疫反應》的研究成果。
  •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一項最新成果: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 【第三輪通知】第八屆中國微流控高端學術論壇暨首屆國際微流控...
    第八屆中國微流控高端學術論壇暨首屆國際微流控產業論壇第三輪會議通知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在臨床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研究與應用的發展,由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和中國生物檢測監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
  • 多學科交叉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復旦大學多學科團隊合作為亨廷頓病...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的新突破說起
    就在本月,著名學術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就發表了一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和生物系統工程系的研究成果——一個集成的微流體治療晶片Therapeutics-on-a-Chip(簡稱TOC)。
  • 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迎來新曙光,復旦團隊研發潛在新藥
    本文圖均為 復旦大學 供圖丁澦(右一)和學生費義豔(右一)和學生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HTT-LC3連接化合物對變異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選擇性降低》(「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於《自然》(Nature)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