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12-06 澎湃新聞

『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09-25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腎臟科與波士頓兒童醫院腎臟科再度聯手發現先天性腎臟與尿路畸形的致病新基因-ZMYM2。近日(2020.09.04),Cell出版社旗下的遺傳學領域權威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Am J Hum Genet,影響因子10.502)在線刊登了我院腎臟科徐虹教授團隊與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腎臟科Friedhelm Hildebrandt教授團隊合作研究成果「Mutations of the Transcriptional Corepressor ZMYM2 Cause Syndromic Urinary Tract Malformations」。該研究首次發現了先天性腎臟與尿路畸形的致病新基因——ZMYM2。來自我院腎臟科徐虹教授團隊的戴如鳳博士與來自美國的研究者Dervla M Connaughton作為共同第一作者。我院腎臟科徐虹教授、饒佳研究員與陳徑副主任醫師為共同作者。

先天性腎臟與尿路畸形(CAKUT)佔新生兒期出生缺陷的20%-30%,是導致兒童終末期腎病的最主要原因。眾多CAKUT致病因素中,遺傳因素成為現在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雖然隨著全外顯子測序等技術在CAKUT的應用與完善, 越來越多的CAKUT患兒獲得了早期精準診斷。但目前僅約20%的CAKUT患兒找到明確的單基因致病因素,臨床尚存在著很多病例無法獲得分子遺傳學的科學診斷。

為了探尋CAKUT的致病新基因,並解析其發病的具體機制,研究對來自全球100多個醫學中心的551位CAKUT患者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在15個無血緣關係家系的19位患者中發現了14個ZMYM2基因雜合突變(大部分突變為新生突變)(圖1)。

圖1. ZMYM2基因突變CAKUT病人的典型臨床表型及突變位點信息

為了驗證這些ZMYM2基因突變的致病性,研究人員構建了非洲爪蟾ZMYM2基因敲低模型。發現ZMYM2表達的降低使得非洲爪蟾前腎區域明顯減小,人野生型ZMYM2轉入可以修復減少的前腎區域,而突變的ZMYM2不能達到此修復效果(圖2),證明ZMYM2在腎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2. 非洲爪蟾中改變ZMYM2基因表達影響腎臟發育

為了進一步驗證Zmym2基因的功能,同時驗證其在不同物種間功能的保守性,研究人員在小鼠Zmym2基因的3號外顯子中引入移碼突變。發現相對於正常小鼠,Zmym2基因突變小鼠表現出多種腎臟與尿路畸形(圖3)。

圖3. 小鼠Zmym2基因缺失導致腎臟和尿路發育異常

最後,研究者對ZMYM2基因突變導致CAKUT發生的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發現ZMYM2蛋白與FOXP1發生相互作用,而之前已有文獻報導FOXP1與CAKUT的發生相關。為了進一步研究可能與ZMYM2發生相互作用的蛋白,研究者運用鄰位依賴的生物素鑑定(Bio ID)技術,發現了123個ZMYM2的高信度作用因子,包括轉錄激活因子、轉錄抑制因子和組蛋白修飾調控因子等(圖4)。並在本研究納入的551位CAKUT患兒全外顯子組測序原始數據中去挖掘CAKUT患兒是否存在這123個高信度作用因子的基因突變,最後發現其中ZMYM3也可能系CAKUT的致病候選基因。此部分研究揭示影響ZMYM2及其共同作用因子的突變均可能導致CAKUT的發生,為CAKUT致病新基因的探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圖4. BioID技術識別的123個ZMYM2高信度的鄰近相互作用因子

綜上,該研究首次提示ZMYM2及其共同作用因子基因功能丟失突變(loss-of-function mutations)均可能導致CAKUT的發生。拓展了人們對於CAKUT疾病的認識,為了解並幹預該疾病提供了方向。

戴如鳳博士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博士就讀期間,在復旦兒科「海聚」項目(編號:EK1125180101;負責人:徐虹教授)資助下,於2017-2018年期間前往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在全美著名的腎臟病分子遺傳學專家Friedhelm Hildebrandt教授指導下,主要從事CAKUT致病新基因的發現和分子機制研究,先後在CAKUT遺傳分子診斷策略的優化、發現證實新的致病基因領域參與發表了多篇學術論著。

本研究是我院腎臟科與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腎臟科繼三年前破譯腎臟和腦神經發育早期的關鍵密碼—KEOPS複合體(Nat Genet. 2017)與發現激素耐藥腎病症候群致病新基因-AVIL(J Clin Invest. 2017)後的再一次合作創新成果。雙方團隊將再繼續攜手、共建合作,力爭取得兒童腎臟疾病基因和分子機制研究領域研究更大的成績,讓全球腎病患兒看到希望的曙光!

原標題:《『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於《細胞》(Cell)子刊、國際著名的遺傳學雜誌《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IF: 10.603)上。
  • 陸道培分子醫學團隊在2019年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展示研究成果
    ASHG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類遺傳學方面的專業會議,今年有超過8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參與,大會展示了人類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分子醫學室基因組學分析團隊主要成員之一。分析和總結超過近萬份血液腫瘤基因突變篩查結果,其中部分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Cancer。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多次在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ASHG)、日本血液學年會 (JSH)、韓國腫瘤學年會(KCA)等國際國內會議進行學術報告。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這項研究描述在3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黃三文領導的國際番茄變異組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分析,構建了完整的番茄遺傳變異組圖譜,為揭示番茄的進化歷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
  • 安寧小夥張凌波博士帶領團隊研發乾細胞創新療法 成果引全世界關注
    (張凌波)近日,在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與分子生物學搖籃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工作的安寧小夥張凌波博士,帶領其博士團隊在《科學》雜誌影響因子最高的子刊,同時也是最權威的轉化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發表論文闡述幹細胞創新療法,研發成果引全世界關注。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2019年11月25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單獨的人類Cav3.1的冷凍電鏡結構以及與高度Cav3選擇性阻滯劑Z944結合的冷凍EM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3.3Å和3.1Å。
  • 這一疾病研究取得新進展,中國科研人員成果登上美國官方雜誌!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徐湘民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Blood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natural DNMT1 mutation elevates the fetal hemoglobin via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邁向高水平】暨南大學李曉江團隊在《Cell》發表重要學術成果...
    中國教育在線訊 3月30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李曉江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教授團隊和美國Emory大學李世華教授團隊合作研究成果「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
  • 鍾雲波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在Materials Today發表
    近期,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鍾雲波教授領導的「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超常冶金與製備」研究團隊,關於提升高強超細晶共晶高熵合金應變硬化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以「Multistage work hardening assisted by multi-type twin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 趙佔正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柳葉刀》系列雜誌發表
    日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趙佔正教授團隊在著名醫學期刊《Lancet Global Health》(柳葉刀-全球健康 IF=21.597)雜誌發表題為:「Ethnic differences in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 rates between Maori,Pacific,and European New Zealanders with type 2
  • 《Nature(自然)》雜誌發表北京大學湯富酬、喬傑團隊研究成果 闡述...
    今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消息,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白石崖溶洞內景 蘭州大學供圖【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
  • 蘭州大學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雜誌Science News評選的2019...
    繼近日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學術帶頭人陳發虎院士領銜、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