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報導!這一疾病研究取得新進展,中國科研人員成果登上美國官方雜誌!

2020-12-04 南方醫科大學招辦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徐湘民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Blood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natural DNMT1 mutation elevates the fetal hemoglobin via epigenetic de-repression of γ-globin gene in β-thalassemia"的研究論文。2020屆臨床遺傳學專業畢業博士生龔藝為第一作者,徐湘民為獨立通訊作者。

美國血液學會ASH全稱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是全球最大的關於血液疾病病因及治療的專業協會,《Blood》是美國血液學會的官方雜誌,於1946年創立,是該領域被引用最多的同行評議雜誌,2019年影響因子為17.543。

該研究首次發現並報導了發生在DNMT1基因中的單鹼基突變(c.2633G>A, p.Ser878Phe)可通過影響DNMT1蛋白的磷酸化修飾、酶活性、穩定性等,引起由HBG基因啟動子去甲基化介導的γ-珠蛋白基因重新開放表達,最終升高胎兒血紅蛋白(HbF)水平,減輕β-地貧患者臨床表型。β地中海貧血是一種由於β-珠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溶血性疾病。然而,攜帶相同β珠蛋白基因突變基因型的患者也存在臨床表型輕重不一的現象,這也提示了其他影響β地貧表型的修飾因子的存在。近二十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編碼紅系相關轉錄因子的基因(如KLF1和BCL11A)中存在多種遺傳多態性,可通過不同機制使γ-珠蛋白基因重新開放表達,減輕β地貧患者表型。因受到樣本數量、測序技術及範圍的限制,β地貧表型的遺傳修飾因子並未完全闡明。徐湘民教授的團隊採用目標區域捕獲結合二代測序技術對1142例中國南方大樣本β地貧人群中參與珠蛋白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相關的基因進行測序分析,通過基因型-表型相關性研究和分析,首次發現並報導了新的β地貧表型的遺傳修飾因子,並揭示了新突變修飾β地貧表型的相關分子機制(見附圖)。


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次在大樣本人群中系統分析了參與珠蛋白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的基因型與β地貧表型的關係;首次將表觀遺傳調控相關基因的突變與珠蛋白基因轉換調控異常事件聯繫起來;系統闡明了DNMT1突變 (c.2633G>A, p.Ser878Phe) 通過升高HbF水平減輕β地貧患者表型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讓我們對於表觀遺傳改變在β地中海貧血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認知,為β地貧的臨床精準診斷,高風險家庭的風險評估及其遺傳諮詢提供了新的遺傳學知識,並為β地貧的基因治療提供了可利用的新靶點。

拓展閱讀:

徐湘民教授是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的研究方向為人類遺傳病的分子基礎及基因診斷。由他所帶領的南方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團隊,其前身為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血液科血紅蛋白病研究組,由張基增教授於1985年創建,是國內最早應用PCR技術開展地中海貧血病突變分析和產前診斷的實驗室,擁有約1000平米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分子診斷實驗室,以及近2000萬元的實驗設備,與國內外10多家研究單位和醫院保持長期的研究合作。

教研室現為碩士、博士授權學科,"廣西衛生廳地中海貧血實驗室技術骨幹培訓基地";廣東省出生缺陷監測與預防重點實驗室;為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遺傳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教育廳-廣東高校人類遺傳分子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醫學遺傳學教研室長期致力於我國南方常見的地中海貧血病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目前已成為國內該領域的領軍團隊。2011年隨著從香港科技大學引進人才,以及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研究對象拓展到了藥物遺傳學分析和多基因遺傳病的分子致病機制研究,如口腔遺傳病、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等精神疾病。


關注"南方醫科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南方醫科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相對來說,線粒體基因得到的關注較少,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現常見缺失,之後在線粒體DNA上發現了200多個與疾病有關的缺失。該研究的另外一項關鍵發現解決了關於線粒體DNA如何複製的基本生物學問題。此研究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雜誌負責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在腦科學領域,一個四川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開創性成果——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究竟研究了什麼?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中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新華社武漢9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質一直神秘莫測,學界通常認為,真空能和標量場是暗能量的兩個可能的候選對象。我國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有效排除了真空能作為暗能量的可能性,並對標量場作為暗能量候選給出了理論限制。據介紹,在宇宙尺度上,星系受到引力相互作用,按理應該相互靠攏,但實際上宇宙卻在加速膨脹,星系間彼此遠離,這暗示了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尚未被認知的能量,即所謂的暗能量。量子力學不確定關係預言,即使在真空中,也會存在虛粒子漲落現象,導致真空能量不為零。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並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廣州大學陳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上海天馬65米射電望遠鏡,首次在一顆正處於6.7GHz甲醇脈澤閃耀階段的大質量年輕恆星天體(G358.93-0.03)中發現了3種新分子脈澤(HDO、HNCO和13CH3OH)。隨後的甚大陣(VLA)高解析度觀測證實了它們的脈澤輻射屬性,同時VLA觀測獲得的這三種新脈澤的高精度(約10 天文單位)空間分布,清晰地描繪了由盤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積流結構。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3.量子信息和通信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創新成果  多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研究方面,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並利用五光子糾纏源在實驗上演示了「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被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同時評選為2004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 科研進展
    該成果在APL上發表後,被Nature Photonics,在Research Highlights中以All-optical switching single-photon power為題做了報導,稱中國科研人員實現了單光子弱光束控制強光束的全光開關。 鐵基超導體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高溫超導電性是一個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巨大應用前景的研究課題。
  • 中科院在腦神經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謝衛群報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兩項新進展,從而加深了對大腦的認識。12月5日出版的國際神經科學頂級雜誌《神經元》以及最近一期出版的《美國科學院報》,分別發表了有關成果。    大腦是由兩類細胞組成的,即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2019年度十大進展的發布,有助於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於進一步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因此,亟需開發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抗體,為抗擊新冠病毒提供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形式,在線發表於《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一附院腫瘤科李兆明博士、張旭東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結果完善了NKTCL的遺傳機制,對其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科學前沿的系統科學,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過去10餘年,大批科學家投身於全球變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達成了有關全球變化研究共識,充分認識到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球系統可預測的能力。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據了解,研究人員利用馬達加斯加以東約1600公裡的羅德裡格斯島La Vierge 洞穴的石筍,重建了過去8000年以來高解析度、精確定年的古氣候記錄。該島嶼遠離東非大陸,深入海洋內部,人類發現它的時間要遠遠晚於馬達加斯加島大型動物滅絕的時段。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