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鼠特定大腦區域發現了一小群神經細胞,它們的信號活動可以解釋動物間冒險偏好的極大差異。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預測,並有效地決定了動物是決定冒險還是堅持安全的選擇。這項研究描述在3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

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自那以後,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們用這一技術對多種受電信號調節的細胞進行了研究,例如神經細胞、心臟細胞、幹細胞等等。多年來Deisseroth一直在致力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及利用它來探索重要的神經學問題。

在2013年1月的Nature雜誌上Deisseroth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證實利用光遺傳學技術激活或沉默某些腦細胞的行為就可以導致動物改變它們的抑鬱症狀。兩項研究一致表明多巴胺與抑鬱症有關,並強調需要在這方面開展更一步的研究。針對這些細胞和相關信號通路開展更詳細的研究,科學家們有可能最終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大腦產生和減輕抑鬱的機制(兩篇Nature文章發布光遺傳學重大成果 )。

2014年,Deisseroth表示儘管光遺傳學技術是在動物模型中深入理解生物系統的有力工具。但第一代光遺傳學技術並不完美:興奮性的光敏蛋白很有效,但抑制性視蛋白的效率很低。他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重新設計了一種抑制性的光敏蛋白,大大提高了抑制性開關的工作效率。這一成果於4月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將幫助研究者們更好的理解與行為、思維、情緒有關的大腦迴路(光遺傳學之父Science再發突破性成果 )。

即便是處在稱作為神經科學全盛期的時代,追蹤大腦深部數以億計神經元之間的生物化學信號,仍然是個巨大的挑戰。2014年6月史丹福大學Deisseroth小組通過操控活體、移動動物的行為,設法繪製出了埋藏在動物大腦內這樣的一張連接圖。這一研究前所未有地從細胞水平上細緻觀察了社會行為的起源,並提供了關於自閉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病學難題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發表在Cell雜誌上(光遺傳學之父Cell發表新研究成果 )。

風險偏好差異

Deisseroth說,個體間的冒險偏好有差異。大多數成年人相對不願承擔風險。在穩定工資或波動的自由職業收入之間,個體通常會選擇拿薪水。

這具有進化意義,Deisseroth說:「個體並不總是從長遠考慮。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充滿了從飢餓到捕食者各種各樣的危險,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風險的選項有著更高的預期回報,人們並不總是長壽到足以從中得到好處。」

然而,在每個物種中有少數會傾向於喜歡冒險。甚至很大程度上不願承擔風險的個體有時也會選擇更冒險的選項。

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了從果蠅到人類所有生物共享的複雜大腦迴路——獎勵系統上。這一系統的核心特徵是從中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投射到前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的一個神經束。在這一神經束中的神經細胞可以分泌多巴胺化學物質,結合伏隔核一些細胞的表面受體。這轉而會引發包含多巴胺受體的細胞內的活動。這些受體主要分為兩類:DR1和DR2,多存在於不同的細胞上。

在大鼠實驗中,他們證實規避風險而非尋求風險的小鼠其伏隔核 DR-2神經細胞活動顯著增高。通過採用光遺傳學方法刺激DR-2細胞模擬這種信號模式,研究人員可以將尋求冒險的大鼠轉變為規避風險。然而一停止雷射脈衝,大鼠的投機傾向又會回復。在規避風險的大鼠中刺激相同的細胞,它們的行為基本上沒有改變。

與之相反,將普拉克索(pramipexole,一種促進人類冒險行為的DR2刺激藥物)直接傳送到大鼠伏隔核,會短暫地將規避風險的大鼠轉變為尋求風險者,也降低了它們伏隔核中這一信號的大小。DR1刺激化合物則無此效應。

Deisseroth說:「偏愛高風險行為也可以造成危害。我看到一些異常尋求高風險的患者導致了安全事故、成癮、社會、經濟或職業失敗,讓他們遭受很多的傷害和指責。」

闡明個體做出決定的機制及他們的整體冒險譜產生差異的原因,這些研究可以幫助更好地了解一些精神疾病並促使研發出一些更好的藥物來治療它們。就此而言,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緩解一些藥物自身影響風險傾向的效應。例如,普拉克索是一種治療帕金森病和其他腦疾病的處方藥,它可以導致賭博問題。

相關焦點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1125』人才計劃結碩果系列報導——成果1:徐虹團隊戴如鳳博士成果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2020-09-25 13: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 被遺忘的創始人—新聞—科學網
    光遺傳學是一項註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註: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癒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
  • 可操控植物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問世
    Zurbriggen研究組開發了可用於植物基因表達操控的光遺傳學工具。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據研究人員介紹,光遺傳學是用光控制細胞過程的遺傳方法。但是,光遺傳學在植物研究方面滯後,因為生長所需的環境光會導致系統激活。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植物可用的光開關元件(PULSE)解決了這個問題,PULSE是一種在環境光下可逆地控制植物中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Genetics》發表了題為「Stepwise selection on homeologous PRR 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and maturity during soybean domesti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 「現代遺傳學之父」一個為科學孑然一身的孤獨天才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誕生於奧地利的西裡西亞(今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遺傳學的開創者、世界公認的「現代遺傳學之父」。縱觀「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的一生,浮浮沉沉,從沒有一個科學家像他一樣,擁有著如此平凡的人生,而做的卻是最不平凡的事,他埋頭於科學的研究儘管他是一個神父但這兩者似乎並不矛盾,他熱愛自熱科學並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科學,他一生致力於遺傳學的開拓並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儘管他在有生之年沒能得到世人認可,沒能看到這一輝煌的成就,然而「遺傳學之父」是我們對這位孤獨的天才表達的最崇高的尊敬
  • 光遺傳學之父Karl/鮑哲南聯手《Science》
    導電高分子材料傳統上是在體外合成後應用於培養細胞或體內植入,通過體外注射或者植入的方法將導電聚合物整合到體內組織中,但是缺乏對細胞和組織器官的靶向性的體外植入,美國工程院院士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和鮑哲南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紐約客》萬字長文,講述光遺傳學之父探秘大腦的傳奇故事
    他在科學界名聲鵲起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發展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該技術可以向單個特定的腦細胞賦予光敏感性,然後通過光纖施加閃光來激活這些細胞。光遺傳學向科學家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洞悉大腦的運轉——它不僅能夠觀察實驗動物腦中精細的神經迴路,還可以直接操縱特定細胞來控制行為。作為神經科學家中少有的實踐精神病學家,Deisseroth把精神疾病作為他光遺傳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13日以「Chromatin loops associated with active genes and heterochromatin shape rice genome architecture fo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
  • Nature: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
    12月23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雜誌推出2010年年度回顧專刊,其中以特別專題的形式報導了由其子刊《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評選出的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 The Scientist:2015四大技術突破(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觀察到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的移動,還能夠監測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用它記錄了果蠅神經系統發育的過程,最終共有10,000個細胞。  光遺傳學  All-Optical Interrogation of Neural Circui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李景均,他出生於1912年。由於李景均的家庭條件較好,因此,他自幼就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教育。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在1948年的時候,李景均在發表了《群體遺傳學導論》後,其中國遺傳學之父的地位也隨即奠定。新中國成立後,由北大、清華、華北大學三家學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的北京農業大學也隨即成立,而李景均也來到了這裡繼續任教。
  • 葉海峰團隊再給光遺傳學添上一大利器,這次劍指基因重組技術
    recombinase system for controllable genome engineering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 Cre-loxP),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盛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面向無線光遺傳神經調控與多巴胺檢測的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多功能探針」(A wireless, implantable optoelectrochemical probe for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and dopamine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該研究是繼2012年《Nature》發表番茄全基因組序列圖後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來自中、美、法、意、以和瑞士的多個研究團隊聯合對番茄展開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