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tist:2015四大技術突破(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12月24日,The Scientist評選出了「Top Technical Advances 2015」,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以及基因編輯技術CRISIPR入選。那麼,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四大技術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取得了哪些進展吧。

  成像

  今年,生命科學的成像領域打破了過去的壁壘,科學家們通過顯微鏡學方法越來越深入的觀察到了生命組織。

  Spectrometer-free vibrational imaging by retrieving stimulated Raman signal from highly scattered photons. Science Advances.

 

  在過去的十年裡,一種稱作為體內振動光譜成像(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imaging)的技術一直被用來捕捉一些活體組織中蛋白質、脂類、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活動。儘管這一技術可在無需螢光標記的條件下顯影組織,但它仍然太慢而無法適用於大多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

  10月30日,Purdue大學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他們利用體內振動光譜成像技術大大提高了收集圖片的速度(從分到秒)。新技術最關鍵的改進是不再需要收集分子振動信號的光譜儀。取而代之的是,這一改進的技術在光子進入組織前會對其進行顏色編碼。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Ji-Xin Cheng 說:「我們的想法是在將光子發送到組織前,用不同的兆赫頻率進行顏色編碼。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在幾十微妙內收集漫射光子,並通過編碼頻率和光顏色之間的一一對應檢索光譜。」

  Whole-animal func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imaging with isotropic spatial resolution. Nature Methods.

  同一個月,發表在《Nature Methods》上的一項研究中,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Philipp Keller領導的研究小組發明的一款新型顯微鏡讓科學家們能夠更加清晰、全面的觀察活體動物的生物過程。

  這款顯微鏡能夠產生完整的、不透明生物體的圖像,包括斑馬魚或果蠅的胚胎,在三個維度都有足夠的解析度,每個細胞都能展現出明顯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觀察到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的移動,還能夠監測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用它記錄了果蠅神經系統發育的過程,最終共有10,000個細胞。

  光遺傳學

  All-Optical Interrogation of Neural Circuit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今年11月,MIT的Edward Boyden和史丹福大學的Karl Deisseroth因他們在光遺傳學領域的工作獲得了表彰。光遺傳學技術是指通過光線來操控神經元,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的改進這一技術。

  本月前,在芝加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Deisseroth等人提出了全光電生理學(all-optical electrophysiology)的升級版。哈佛大學Adam Cohen和他的團隊開發出了一種reporter,當引入到細胞中去時,在電壓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會發出紅外線。Cohen與Boyden一起,將電壓指示器與一種響應藍光的膜通道一起導入到了細胞中,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用藍光開啟細胞,用紅外線記錄它們的活動。

  Natural light-gated anion channels: A family of microbial rhodopsins for advanced optogenetics. Science.

  今年6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海藻中發現了一種紫紅質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與先前開發的工程通道相比,它能夠更快地抑制神經元活動。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了一種對在光遺傳學控制下神經元作出即時反饋的方法,維持它們的活性在一個理想的狀態。這一「神經恆溫器」(neuro thermostat)可在24小時內控制細胞的firing rate常數。

  單細胞分析

  Droplet Barcoding for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Applied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Highly Parallel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Individual Cells Using Nanoliter Droplets. Cell

  近年來,單細胞分析蓬勃發展,研究成果不斷湧出,技術也越來越精準。今年,通過單細胞分析,科學家們鑑定出了一個新的細菌們,檢測了小鼠腸道內最珍貴的細胞類型。5月,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兩項研究使單細胞轉錄組學有了一個相當大的飛躍,並行檢測的細胞數量從約100增加到了幾千。

  哈佛大學的Marc Kirschner和Steve McCarrol實驗室開發出了一些高通量技術,能夠在樣本進入到攪拌器中去之前,快速、輕鬆、廉價地賦予每個細胞獨特的遺傳條形碼。研究小組希望他們的技術將能夠幫助生物學家們更深入地發現和分類機體中的細胞類型,繪製出大腦一類複雜組織中的細胞多樣性圖譜,更好地了解幹細胞分化,以及獲得更多有關疾病遺傳學的認識。

  兩個研究小組各自開發了一些方法利用微珠將大量不同的DNA條形碼同時傳送到幾十萬納米大小的液滴中。兩種方法都利用了微流體裝置來將細胞和微珠一起裝入這些液滴中。這些液滴是在一個小型裝配線上生成,沿著一根頭髮寬的槽道流動。微珠條形碼附著到每個細胞的一些基因上,因此科學家們可以一批次測序所有的基因,追蹤每個基因的來源細胞。

  CRISPR

  我們熟知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不斷帶來新的研究成果,在許多研究人員利用CRISPR的同時,其他一些人則專注於改進這一技術。

  Photoactivatable CRISPR-Cas9 for optogenetic genome editing. Nature Biotechnology.

  6月15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結合CRISPR與光遺傳學構建出了一種系統:一種光激活的新型Cas9核酸酶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在空間和時間上更好地控制RNA引導的核酸酶的活性。

  研究人員通過首先將Cas9蛋白分成兩個失活的片段構建出了paCas9。隨後他們讓每個片段連接一個光控開關蛋白Magnet。當受到藍光照射時,兩個Magnet蛋白結合到一起,分開的Cas9片段隨之結合重建出了RNA引導的Cas9核酸酶活性。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是可逆的:當切斷光線時,paCas9核酸酶會再度分裂,核酸酶活性終止。

  Rationally engineered Cas9 nucleases with improved specificity. Science.

  Cas9酶是基因編輯系統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而脫靶效應一直是CRISPR技術需要克服的重大技術問題。11月30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Broad研究所CRISPR大神張鋒的研究小組又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的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創建了3個新版本的Cas9酶大大降低了CRISPR/Cas9系統的脫靶效應;有效改善了這一技術的最大局限性之一。

  In vivo genome editing us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s9.Nature.

  4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張鋒研究小組還鑑別出了一種更小的Cas9核酸酶版本。最常使用的Cas9酶源自化膿性鏈球菌(SpCas9),因太大而無法裝入到腺病毒載體中。這項研究中介紹了一種來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Cas9核酸酶(saCas9),它比SpCas9小25%,從而為腺病毒的包裝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杜克大學的 Charles Gersbach 說:「真正讓人興奮的是saCas9在體內真的能發揮作用。」

  Epigenome editing by a CRISPR-Cas9-based acetyltransferase activates genes from promoters and enhancers. Nature Biotechnology.

  同月6日,Gersbach和同事們也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結合一種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與Cas9構建出了一種表觀遺傳編輯器。他們破壞了Cas9切割DNA的能力,轉而利用它作為一種自動引導裝置到達基因組中的正確位點,並通過組蛋白乙醯化來啟動基因。

  備註: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生物通網站。

相關焦點

  • 【分析】基於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單細胞多色成像技術
    等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無水幹擾、高靈敏且具備分子指紋識別能力等優勢,在活細胞生理過程研究中將SERS無標記與標記檢測有機結合(對於拉曼信號區分度差,偏重定量和定位研究的生物大分子,標記檢測作為首選;而對於拉曼指紋特徵顯著,偏重定性和結構研究的生物分子和化學小分子,優先考慮無標記檢測),實現了單細胞中多個亞細胞結構和分子的同時成像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問:環形光是暗場成像麼?利用了散射光進一步強化了細節,但是沒突破衍射極限。答:環形光主要依賴於渦旋半波片,它的中心可以很小,和STED光的光強有關。答:主要有STED,SIM,PALM這三個,前兩個是廣場調製,後一個是單分子定位。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冷泉港實驗室著名遺傳學專家Michael Wigler教授,他曾揭示過自閉症的遺傳機理,人類基因組的大範圍變異,以及乳腺癌分子機理等重要的疾病機理。這種由冷泉港實驗室開發的分析方法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 cell sequencing,SNS),這種方法能準確定量一個單細胞核中基因拷貝數目。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春來研究組利用光激活的螢光團代替傳統螢光團,發展了突破全內反射螢光顯微技術中螢光濃度屏障的通用方法,將標記物種的最高濃度限值提高了2-3個數量級,從而可以在接近生理條件的μM濃度下進行單分子FRET測量
  • 「乾貨」超高功率LED光源+光遺傳學等技術,會產生什麼火花?
    電壓敏感染料成像2. 高光譜成像3. 光遺傳學和斑馬魚4. 培養箱內的光刺激5.這構成了該技術的基礎及其主要優勢:能夠同時對不同的、異質的樣品進行成像,並識別存在的材料。HSI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農業和食品安全領域,臨床和科研檢測,化學成像,礦物質檢測,環境檢測,天文學等多個領域。
  • 「乾貨」超高功率LED光源+光遺傳學等技術,會產生什麼火花?
    Prizmatix主要使用高NA值的POF光纖或者液態光波導,實現很高的轉換效率。3,LED光源在新興技術上的應用我們一起分享幾個利用超高功率LED光源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案例。應用1. 電壓敏感染料成像2. 高光譜成像3. 光遺傳學和斑馬魚4. 培養箱內的光刺激5.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關於二代基因測序已經詳細在我們的前期兩篇深度報告中進行了介紹,在本篇報告中,我們將詳細解讀單細胞基因測序,以及該技術對癌症,輔助生殖以及免疫學等領域帶來的新的突破。  一、單細胞基因測序行業:剛啟程,面臨引爆點  BCC Research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單細胞分析(Single-cell Analysis)的市場達5.4億美金,預測將從2015年的6.3億美金增長到2020年的16億美金,複合增長率達21%。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7:22:40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5年以來隨著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相應成果也備受CNS青睞,文章如雨後春筍般頻頻出現在高分雜誌。
  • 多組分時空分析:走進單細胞的「社會」—新聞—科學網
    自2014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支持下,中國科學家在有關單細胞生物學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沒有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把細胞環境比作一個社會,每個細胞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 單細胞黏附強度成像分析揭秘生物膜形成過程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賢偉課題組近期在生物膜形成機制解析方面取得進展,實現了單個微生物細胞界面黏附強度的成像分析。該技術不僅可用於解析生物膜的形成過程,也可以快速篩選生物填料和抗生物汙染膜材料,對於研發新型水汙染控制技術以及生物汙染防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生物膜是微生物聚集生長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水汙染控制、汙染物遷移與轉化、膜汙染和疾病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微生物在界面的初始黏附,是形成生物膜最關鍵的步驟。
  • Nat Methods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2012年,美國單細胞高通量測序公司10x Genomics、Mission Bio相繼成立。國內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從2014年起步,但大都集中在低通量領域,應用局限於應用為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D),外周循環腫瘤細胞(CTC)等。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單細胞分析納米技術研究所誠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單細胞分析納米技術研究所簡介 單細胞精度的操作、轉染、基因編輯和胞內分析技術,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教授做客第155期大師講壇展示「單細胞分析...
    他對單細胞分析化學進行了詳細的釋義,認為單細胞研究將更準確、更全面地反映細胞生理狀態和過程,對於生命科學研究、重大疾病診斷和個性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單細胞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著重於精細結構的分辨、暫態信息的捕捉和複雜信號的獲取。李景虹院士介紹利用鏈置換和酶連接識別的核酸探針,實現細胞內miRNA/mRNA的單鹼基、單分子分辨的成像的工作。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與此同時,作者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技術來重建分化軌跡,追蹤細胞譜系,以及耦合空間轉錄組學來解析各細胞譜系的空間位置。最後,作者通過長時4D(四維)光片顯微技術從時間維度追蹤發育中的大腦類器官裡的細胞核,並將大腦區域的克隆富集與神經外胚層的位置聯繫起來。
  • 長春光機所突破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突破了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關鍵技術。該技術利用離軸三反非球面光學系統、複合稜鏡分光、推掃成像和指向鏡運動補償技術,有效解決了航天高光譜遙感中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與圖像高信噪比之間的矛盾,突破了視場分離、光譜分光、在軌光譜輻射定標等關鍵技術瓶頸,為我國航天高解析度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工程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 大事件、新技術引領單細胞進入新時代
    2009年第1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文章橫空出世,2015年10x Genomics第1個實現商業化高通量單細胞解決方案,到今天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單細胞技術全面應用的元年,年度發文數量達到683篇,每個月都有不少重量級文章發表。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