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2021-01-16 X-MOL資訊

‍‍‍‍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 科研思路分析


近年來,單分子螢光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然而傳統的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單分子螢光技術只能在溶液中濃度不超過50 nM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該濃度限制遠低於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濃度和許多生化過程的結合常數,制約了單分子螢光技術的應用。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春研究組利用光激活的螢光團代替傳統螢光團,發展了突破全內反射螢光顯微技術中螢光濃度屏障的通用方法,將標記物種的最高濃度限值提高了2-3個數量級,從而可以在接近生理條件的μM濃度下進行單分子FRET測量。


單分子螢光技術可以在複雜體系內實時觀測生物分子的動態過程,並揭示隱藏在傳統系綜平均測量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生物分子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反應過程中的瞬時中間態等。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FRET)已廣泛應用於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身構型變化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動態過程。然而,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FRET技術仍然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中最高可使用的螢光標記樣品濃度,即螢光濃度屏障在50 nM左右,遠低於許多生化反應的結合常數,也遠低於許多生物分子在生理條件下的濃度(μM量級)。


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基於光激活染料開發了光激活單分子FRET(sm-PAFRET)的新方法,有效突破了單分子FRET技術中的螢光濃度屏障(圖1)。他們利用激活光源(紫色)將玻片表面附近的光激活螢光團(黑色)都轉變為可發射螢光的激活態(綠色)。待激活光源關閉後,在溶液中自由擴散的激活態螢光團會快速擴散離開玻片表面,而只有固定或與表面生物大分子反應的激活態螢光團標記分子才會被隨後照明的激發光源(綠色)激發產生螢光。通過激活和激發光源的交替照明,他們可以不斷地激活實驗觀測過程中結合到表面的螢光團,並測量其單分子FRET,實現在高濃度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FRET實驗。該方法簡單易行,商業化可光激活的螢光團可通過購買獲得,而顯微鏡的硬體和控制方面也只需在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上裝配激活光源和激發光源,並可對其進行控制和快速切換。

圖1. 光激活單分子FRET(sm-PAFRET)的原理示意圖


這一新方法可廣泛應用於生物大分子的動態研究,例如原核核糖體的翻譯延伸過程中,延伸因子G (EF-G)可以催化轉運RNA (tRNA)和信使RNA (mRNA)在核糖體上移動。利用sm-PAFRET,他們首次發現當延伸因子G (EF-G)的濃度從14 nM增加至接近生理濃度1.4 μM時,核糖體會採取不同的翻譯延伸途徑。因此,在低濃度下捕捉到生物大分子的動態變化有可能無法代表生理條件下生物大分子實際的狀態。因此,在接近生理濃度的條件下的單分子實驗有望揭示更多未知的分子機制。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彭思佳


該論文作者為:Sijia Peng, Ruirui Sun, Wenjuan Wang, Chunlai Chen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Single-Molecule Photoactivation FRET: A General and Easy-To-Implement Approach To Break the Concentration Barrier

Angew. Chem. Int. Ed., 2017, DOI: 10.1002/anie.201702731


研究團隊簡介


陳春來,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8年獲得北京大學化學生物學博士學位;2008年7月至2015年2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3月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教育和工作經歷

1999-2003,學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2003-2008,博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2008-2015,博士後/研究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5至今,研究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


主要研究方向

1)發展單分子螢光方法和技術;

2)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翻譯和調控機制的研究;

3)CRISPR系列蛋白靶向和剪切機制的研究。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877


科研思路分析


Q:該研究的想法是怎麼產生的?

A:我們一直致力於發展單分子螢光的新方法和技術,並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和揭示生物大分子的動態過程和分子機制。如上所述,目前單分子FRET技術的濃度屏障是50 nM,遠低於許多生化反應的結合常數,也遠低於許多生物分子在生理條件下的濃度(μM量級)。而現有的突破單分子成像濃度屏障的方法操作複雜、難度大,系統難以建立、使用和維護,因此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基於光激活的螢光染料,激活和激發光源交替照明可以不斷地激活實驗觀測過程中結合到表面的螢光團,進而發展出這一較為簡便的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Q:研究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點?

A:該研究中的難點是光激活螢光染料對生物大分子的標記。商業化的光激活螢光染料可選種類較少,染料的發光性能不如傳統的螢光染料,水溶性差。因而不同樣品需要尋找合適的標記條件以及標記後樣品的純化條件,以最大的可能性提高標記效率和產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團隊在螢光染料標記方面的經驗積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Q:突破單分子螢光成像濃度屏障有哪些未來發展方向?

A:1)現有技術的優化使這些技術更加簡便易行,可廣泛被許多實驗室使用。2)新技術的開發:針對研究對象開發特定的技術,如利用線性的零模波導技術對分子馬達蛋白的遷移進行觀測等。3)樣品製備:包括設計和製備具有獨特性質的螢光團進行高濃度下的單分子螢光成像以及發展更加簡單有效的方法來大規模製備標記的生物樣品。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科學:用於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單分子獨特視圖的成像技術!
    科學:用於傳統方法無法比擬的單分子獨特視圖的成像技術!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方法可以產生一種生成單個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圖像而不需要結晶的方法,甚至可以允許放大分子內特定位點的成像。該技術還可以應用於成像其他種類的材料,包括二維材料和納米顆粒。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化學所在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方面...
    單分子技術是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納米科學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活細胞體系單分子原位、實時成像和表徵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信號通路相關膜蛋白受體激活、內吞和配受體結合等研究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譜法(J. Phys. Chem.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該方法可應用於二聚體蛋白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單分子FRET研究。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可克隆電鏡標記技術實現細胞單分子精準定位
    這道光就是,他帶領團隊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新型克隆電鏡標記技術,該技術可直接在細胞中遺傳編碼表達的標記蛋白上原位合成納米金顆粒,從而實現細胞超微結構上單分子水平的精確識別與定位,為細胞的電鏡超微結構單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 Cell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近年來,在活細胞中使用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研究已逐步揭示SGs的mRNA募集動力學,但是仍不清楚將mRNA隔離到SGs是否對基因表達有任何影響【2,3】。由於SGs的形成往往與翻譯沉默相吻合,人們推測SGs直接導致應激下的翻譯抑制,且普遍認為SGs中只包含非翻譯mRNA。然而,卻很少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猜想。
  • 化學所發展基於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單分子分析新方法
    化學所發展基於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單分子分析新方法 2019-05-24 化學研究所 【字體: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方曉紅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發展分析活細胞體系蛋白質動態變化的單分子顯微成像新方法,所建立的利用光漂白計數定量表徵膜蛋白化學計量比等單分子研究方法,為化學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先進的技術(
  •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38:20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Ulrich Steid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單分子成像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我國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自然》三位審稿人盛讚這項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紀錄,是該領域創建以來的最大進展」,「是該領域迄今質量最高的頂級工作,開闢了該領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項設計精妙的實驗觀測與理論模擬相結合的意義重大的工作」。 來源:中國科學報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