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方面...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單分子技術是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納米科學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活細胞體系單分子原位、實時成像和表徵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信號通路相關膜蛋白受體激活、內吞和配受體結合等研究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譜法(J. Phys. Chem. B 2008, 112: 4140-4145;2006,110, 19647-19651. Exp. Cell. Res. 2009,315,2847-55; 2007, 331, 3497-3504)。 近期,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5679-15683, 2009)。

轉化生長因子TGF-β信號通路在細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並與癌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緊密相關。信號轉導發生的第一步是配體TGF-β與細胞膜上特異受體結合以激活受體。TGF-β受體屬於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受體。生物學已建立信號轉導通路模型認為這類受體在靜息狀態下以同源二聚體或寡聚體形式存在,在配體TGF-β刺激下與I型受體發生異聚而激活。這與另一類典型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所普遍具有的配體誘導單體發生二聚的激活模型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受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往關於TGF-β受體激活前後聚集狀態的研究結果都是在過量表達受體和離體(細胞破碎)的條件下得到的,是否能反映生理狀態下受體的聚集狀態一直存有疑問。

研究人員運用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控制受體在細胞膜上的表達量,實現了細胞膜上單個TGF-β受體的實時成像。通過對TGF-βII型受體單分子螢光強度和單分子螢光漂白步數的統計,發現該受體靜息狀態下主要以單體形式存在,配體刺激後二聚體的比例顯著增加。同時還發現這種二聚體的形成並不受細胞是否表達TGF-βI型受體的影響。表明TGF-βII型受體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酪氨酸激酶一樣,具有配體誘導單體二聚的激活方式。對於處於靜息狀態的細胞,當受體表達量增加時,能形成二聚體等寡聚體。這解釋了為何以往基於過量表達受體的生化研究結果沒有發現II型受體的單體形式,而認為II型受體等例外地在激活前就以二聚體形式存在。綜合這些結果,研究人員提出配體誘導單體發生二聚的受體激活模型對於TGF-βII型受體這種絲氨酸/蘇氨酸激酶類受體仍然適用的新觀點。

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和示蹤為研究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途徑。

 

圖1  細胞膜上綠色螢光蛋白標記TGF-βII型受體的單分子圖像

圖2  受體螢光漂白步數的變化提示刺激後二聚體比例增加 

相關焦點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前沿 | 小分子探針與信號轉導
    細胞中的各種信號轉導過程決定了細胞的命運,也直接關係到正常的生理過程和疾病的病理過程,針對「細胞是如何進行信號轉導的」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化學生物學研究有著巨大的空間,並由此確定了以化學小分子探針為工具,通過對信號轉導通路的探測、監控,以達到解析這一複雜生命網絡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目的。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但是由於它不能排除來自焦平面上下的雜散信號,信噪比較差(圖1),對於本身信號已經很弱的單分子螢光來說,寬場成像不是一種好的成像方法。 TIRF 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是單分子螢光成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被用於研究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轉運動力學(Zimmerman et al.)以及分子擴散(Fujiwara et al.,2016)等。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報導了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M2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結構動態性工作,並結合功能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GPCR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值得收藏——10個蛋白結構分析預測和相關信號轉導網站
    上期小編給大家介紹了疾病與基因突變相關的資料庫,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幾個與基因產物——蛋白質相關的幾個網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收藏起來,也歡迎點讚和關注哦!http://www.kinase.com/ kinase.com專注於對人類、酵母、蠕蟲和蠅類的蛋白激酶的分析。包括蛋白激酶的功能,進化和多樣性。蛋白激酶是細胞行為的關鍵控制因子,也是細胞信號通路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細胞信號轉導方面的小夥伴可以收藏這個網站哦。
  • 夏總平: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的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生物學基礎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夏總平教授參加了此次大會,並作了題為"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的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生物學基礎"的精彩報告。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在集體抗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中很重要。NF-kB信號轉導通路在介導這個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 難點+重點 生理 細胞信號轉導
    細胞信號轉導在生理和生物化學均會考察,而且每年必考,天天師兄已在十年真題的各年份中串講完了生理+生化的細胞信號轉導所有核心考點,建議同學們不留死角的整體複習。cAMP、IP3/Ca2+、DG(DAG)參與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通路;Ca2+本身可參與鈣調蛋白(CaM)信號轉導通路;cGMP參與鳥苷酸環化酶型受體信號轉導通路;PIP3參與酪氨酸激酶型受體信號轉導通路。所以BD對。
  • 再回首2006年細胞信號轉導研究
    再回首2006年細胞信號轉導研究 來源:生物通 2006-12-11 10:00         細胞表面所接收的信號怎樣傳遞到胞內,介導複合物的產生和發育過程的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
    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華裔女科學家,哈佛大學莊小威(Xiaowei Zhuang)教授,莊教授早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34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正教授,併入選了去年公布的84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她的當選刷新了最年輕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的紀錄,可謂是傳奇式人物。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重大科學難題
    )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6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單細胞信號通路蛋白分析為抗癌藥物的促凋亡特性提供新見解
    背景介紹:能夠方便地測定信號通路蛋白質和蛋白質複合物的分析工具對於理解細胞生理和病理過程(如信號轉導和凋亡
  • Cell:纖毛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外囊泡之間的信號轉導調控
    信號依賴性纖毛出口可以延伸到一些光轉導分子和GPCR生長抑素受體3(SSTR3)和神經肽Y受體2(NPY2R)。然而,這種纖毛出口對信號轉導的功能重要性仍然比較有爭議。雖然EV最初被認為細胞清理的方式,但EV攜帶信息進行細胞間傳遞的設想已經取代了先前的假設,比如本研究中纖毛ectosome和纖毛相關EV的功能。信號傳導受體在激活Hedgehog等信號通路後會從纖毛吐出。
  • 新型成像技術或可對大腦化學信號實現實時監測
    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2日在費城舉辦的美國化學協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新技術就可以幫助闡明神經遞質的複雜語言,最終或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的迴路。大腦的電湧現象很容易去追蹤,但檢測驅動這一活性產生的化學信號卻非常困難,即在大腦細胞和促使大腦細胞激活之間循環的神經遞質,來自MIT的研究者Michael Strano指出,這是大腦中所隱藏的信號網絡,我們需要利用工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38:20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Ulrich Steid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單分子成像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