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of B cell receptor microclusters is regulated by PIP2 and PIP3 equilibrium and Dock2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介導B細胞受體微簇體成熟的精細分子機制,揭示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為相關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B淋巴細胞作為抗體免疫應答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維繫著人類的健康。B細胞的免疫活化是啟動體液免疫的關鍵步驟。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進程在其質膜表面的B細胞受體(BCR)識別外來病原體抗原後快速啟動,具有瞬時性和高度動態性特點,一直是免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碼頭蛋白2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的過程示意圖。

B細胞受體識別抗原後寡聚化形成信號轉導微簇體,聚集在抗原刺激極性界面,形成免疫突觸,構成免疫活化連續性觸發平臺,負責跨膜信號轉導以及抗原攝取。基於抗原刺激引起的B細胞受體微簇體的生長是B細胞活化的核心分子事件,但是這一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目前研究尚未完善。本研究利用基因修飾細胞系、小鼠原代B細胞、人外周血B細胞和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細胞等實驗材料結合分子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高精度活細胞成像等實驗方法,揭示了抗原刺激後B細胞內部信號分子同源性磷酸酶張力蛋白(PTEN),鳥苷酸交換因子碼頭蛋白22(Dock2),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以及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PIP3)調控B細胞受體微簇體成熟的精細分子機制。

該論文發現磷脂醯肌醇-3-羥基酶(PI3K)調控的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PIP3)的產生調控B細胞受體微簇體的生長,同時同源性磷酸酶張力蛋白(PTEN)的精準膜定位及其脂質磷酸酶活性介導其對這一過程進行負向調節。更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依賴於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的招募作用而聚集並且活化的鳥苷酸交換因子碼頭蛋白2能夠通過調控纖維肌動蛋白(F-actin)細胞骨架的排布影響B細胞受體微簇體的生長,進而影響B細胞活化。缺失碼頭蛋白2的B細胞免疫突觸形成嚴重受損,進一步揭示了碼頭蛋白2通過調控B細胞骨架來調控B細胞免疫突觸形成。同時該研究發現B細胞特異性缺失同源性磷酸酶張力蛋白(PTEN)的小鼠接受抗原免疫後抗體應答水平顯著增強。

最後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相比,在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樣品研究中,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會形成更大的B細胞受體微簇體。研究發現這一表型受到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B細胞中下調表達的同源性磷酸酶張力蛋白(PTEN)以及過度磷酸化的磷脂醯肌醇-3-羥基酶(PI3K)的調控。這些研究成果為B淋巴細胞的免疫識別、免疫活化和免疫調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自身免疫疾病,認識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和研發藥物疫苗等重要工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劉萬裡研究員課題組一直致力於使用新型的高速高解析度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技結合傳統的分子免疫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手段,對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及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進行研究。繼該課題組於2015年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生命》(eLife),2016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實驗醫學學報》(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7年在《e生命》(eLife)和《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 以及在《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2013, 2014和2017年)發表一系列論文報導淋巴細胞免疫活化的細胞生物學研究後,這一新成果是他們對該領域的新貢獻。

劉萬裡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靜為本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在涉及基因修飾小鼠脾臟B細胞和自身免疫疾病病人外周血B細胞等實驗材料的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慄佔國教授和孫曉麟副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鄭文杰教授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提供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7)31597-8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華山

相關焦點

  • 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劉萬裡研究組在eLife發表論文報導機械力調控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閾值效應的新進展  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 9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名為《IgM型、亞型轉換的IgG及IgE型B細胞受體對不同機械力的活化敏感性及閾值的研究》(The activation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科學家發現酸性磷脂調控記憶性B淋巴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這種增強性的免疫應答依賴於記憶性B細胞的IgG型抗原受體在識別抗原後啟動的更快速、更高效的跨膜信號轉導。  這項新的工作延續和拓展了許琛琦研究組在細胞跨膜信號轉導領域的研究。這種增強性的免疫應答依賴於記憶性B細胞的IgG型抗原受體在識別抗原後啟動的更快速、更高效的跨膜信號轉導。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   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免疫活性細胞,其活化過程的信號轉導(signal transduction)及其分子基礎極為複雜,是目前分子免疫學及免疫生物學中研究的熱點。
  • B細胞活化和T細胞活化
    B細胞了,但只能引起B細胞分泌IgM,而且不能形成記憶B細胞;但如果是TD抗原的話,需要T細胞參與才能夠活化B細胞,B細胞吞噬能力較弱,但其表面Ig是高親和力的抗原受體,因此可通過受體介導的細胞內攝作用捕獲與處理抗原。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  除了BCR外,許琛琦研究組還系統性地研究了T細胞抗原受體TCR的活化機制,也發現酸性磷脂和鈣離子可以動態調控其胞內區的結構動態性(Cell 2008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既往認為Btk在漿細胞中不表達,但最近通過基因表達譜分析研究表明,在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惡性漿細胞和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漿細胞樣淋巴細胞中可檢測出Btk表達水平增高叭Btk在B淋巴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和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功能缺失將阻斷祖B淋巴細胞(Pro-Bcell)向前B淋巴細胞及前B淋巴細胞向成熟B淋巴細胞轉化,抑制成熟B淋巴細胞的產生
  • WNT信號在癌症免疫監測中的應用
    在各種臨床前和臨床環境中,解除對WNT信號的控制已被證明有利於惡性轉化、腫瘤進展和對傳統癌症治療的抵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異常的WNT信號也可能破壞癌症免疫監測,從而促進免疫逃避和對多種免疫療法的抵抗,包括免疫檢查點阻滯劑。
  • B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記憶
    在這些器官內,循環淋巴細胞偵測到可獲取的抗原。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初級和次級淋巴器官以有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這種免疫結構的劃分對於有效和可控的免疫反應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免疫區的建立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如TNF-α、淋巴細胞毒素α(LTα)、LTβ及其受體TNFR1和LTβR起著重要的作用。
  • 第七章 淋巴細胞群及其亞群--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圖7-1 骨髓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分化 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與其他造血細胞相似,B淋巴細胞的祖細胞存在於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順兒8-9周)的造血細胞島(islanks of haemopoietic cells)中,此後B淋巴細胞的產生和分化場所逐漸被骨髓所代替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domain of B cell receptor in B cell activation upon antigen binding)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B淋巴細胞活化的起始階段,抗原結合驅動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內發生的構象變化。
  • 【CSCO】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進展
    對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BCR)信號通路、微環境等在CLL發病疾病、疾病進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並不斷轉化成高效、低毒、方便使用等靶向藥物的問世,CLL的治療模式不斷變化,並可能脫離化療(chemotherapy-free)或少用化療,生存不斷延長,成為真正的慢性病。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幹細胞(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然而,Wnt/β-連環蛋白的表型效應是較為複雜的,這是因為過量或不足的β-連環蛋白活性具有有害後果。
  •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B細胞表面有多種膜表面分子,籍以識別抗原、與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離和鑑別B細胞的重要依據。B細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細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種膜表面受體(圖7-2)。
  • 難點+重點 生理 細胞信號轉導
    ACh激動N2型受體,導致通道開放,主要介導Na+內流,產生終板電位,此類通道也被稱為化學門控通道。細胞信號轉導在生理和生物化學均會考察,而且每年必考,天天師兄已在十年真題的各年份中串講完了生理+生化的細胞信號轉導所有核心考點,建議同學們不留死角的整體複習。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通過基因表達譜檢測,DLBCL可以分GCB、ABC和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三種亞型,其細胞信號活化傳導通路不同,對標準治療的療效也不盡相同。近年的研究提示,上述作用主要歸因於淋巴瘤細胞中CBM信號複合體(由CARD11、BCL10和MALT1組成)的持續激活。在正常淋巴細胞,這一通路僅在抗原刺激後才出現短暫的激活。約10%的病例存在CARD11突變,引起CBM複合體激活。而其他病例則由於B細胞受體通路的慢性激活增強了CBM通路活性。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DLBCL的治療靶點主要包括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B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微環境。現結合第55屆ASH年會上的最新報告,從這三個方面對DLBCL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及重要進展進行闡述。fatumumab是全人源化抗CD20單抗,對於利妥昔單抗敏感和耐藥的淋巴瘤細胞,其毒副作用均強於利妥昔單抗。已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氟達拉濱和阿侖珠單抗治療無效的頑固性4曼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 免疫輔佐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
    還有一類細胞可將表面抗原與MIHCI類分子結合,遞呈給Tc細胞,結果是使Tc細胞活化,將遞呈細胞自身殺滅,這類細胞通常稱為靶細胞(targtcell).能夠表達MHC I類分子的細胞都可成為靶細胞,但一般不算作抗原遞呈細胞。2.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在外界刺激因素的作用下,HSC由靜止狀態轉變為活化狀態,細胞質中脂滴逐漸消失,大量形成膠原和其他細胞外基質(ECM),這一轉變對肝纖維化形成至關重要。HSC是肝肌成纖維細胞的主要細胞來源。阻斷HSC活化或使活化HSC失活,促進纖溶物質的活性增強,是潛在的抗肝纖維化靶點。目前,相關研究仍不斷開展,關於HSC活化的調節因子、代謝調節通路、信息傳遞新介質、表觀遺傳學等的研究報導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