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2020-12-05 生物谷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B細胞表面有多種膜表面分子,籍以識別抗原、與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離和鑑別B細胞的重要依據。B細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細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種膜表面受體(圖7-2)。

  (一)CD抗原

  在B細胞表面重要的CD抗原參見第一章表1-1,與B細胞識別、粘附、活化有關的CD分子結構和功能參見第一章第二節。應用某些B細胞CD抗原相應的單克隆抗體可鑑定和檢測B細胞的數量、比例、不同的分化階段和功能狀態。

  (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抗原(MHC)

  B細胞不僅表達MHC I類抗原,而且表達較高比便和密度的MHCⅡ類抗原。除了漿細胞外,從前B細胞至活化B細胞均表達MHCⅡ類抗原。B細胞表面的MHCⅡ類抗原在B細胞與T細胞相互協作時起重要作用,此外,還參與B細胞作為輔佐細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有關內容參見第六章「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三)膜表面受體

  B細胞膜表面具有多種類型的受體。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這是B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也是B細胞重要的特徵性標誌。不成熟B細胞表達mIgM,成熟B細胞又表達了mIgD,即同時表達mIgM和mIgD,有的成熟B細胞表面還mIgG、mIgA或mIgE。在B細胞分化過程中,前B細胞的胞漿中可有IgM的重鏈μ鏈,但無mIgM;當發育為不成熟B細胞時,胞漿中μ鏈消失,胞膜上開始表達mIgM。在單個B細胞表面所有Ig的可變區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編碼,因此它們的獨特型和結合抗原的特異性是相同的。抗原刺激後的B細胞mIgD很快消失,記憶B細胞表面不存在mIgD。最近研究發現,作為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BCR)的mIgM外,還有Igα和Igβ兩種多肽鏈,分別命名為CD79a和CD79b,共同與mIg形成BCR複合物。

分化階段→定向幹細胞→前B細胞→不成熟B細胞→成熟B細胞→活化B細胞→漿細胞 抗原在增殖←-----------抗原非依賴----------→│←---------抗原誘導的-→   中的作用 存在部位←----------------------骨 髓--------------------→   ←---------------------外 周---------------→ 功能狀態 B細胞前體 抗原無反應性 抗原刺激引起免疫耐受 抗原刺激正應答 抗體應答早期 初次和再次抗體應答 IgRNA ? μ重鏈基因重排,μmRNA μ重鏈、κ、λ輕鏈基因重排,μmRNA、κmRNA、λmRNA 初級RNA轉錄本不同剪接,形成μmRNA和δmRNA RNA不同剪接,形成膜結合或分泌型mRNA,重鏈類別轉換γ、ε或α鏈 主要形成分泌型重鏈mRNA 表面標記   ~         胞漿Ig -  +   (μ) - - - - 膜結合Ig - - mIgM mIgM+mIgD mIgD↓或-重鏈類別轉換 ± 分泌Ig - - - -

+

+++ MHCⅡ類分子 + + + + + - CD10(CALLA) + + - - - - C19 + + ++ + + - C20 - + ++ + + - CD21(CD2) - - ± + - -  CD23 - - - - +(部分) -  CD80(B7/BB1)         +   PC - - - - - +++ TdT + + - - - -

  2.補體受體(complement receptor,CR) B細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CR1(CD35)可與補體C3b和C4b結合,從而促進B細胞的活化。CD2(CD21)的配體是C3d,C3d與B細胞表面CR2結合亦可調節B細胞的生長和分化。詳性請參見第五章第三節。

  3.EB病毒受體 CR2(CD21)也是EB病毒受體,這與EB病毒選擇性感染B細胞有關。在體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細胞,可使B細胞永生化(immortlaized)而建成B細胞母細胞樣細胞株,在人單克隆抗體技術和免疫學中有重要應用價值。在體內,EB病毒感染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發病有關。

  4.致有絲分裂原受體 美洲商陸絲分裂原(pokeweed mitogen ,PWM)對T細胞和B細胞均有致有絲分裂作用。在小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常用的致有絲分裂原。此外金黃色葡萄球菌Cowan I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Cowan I,SAC)因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可通過與mIg結合刺激人B細胞的增殖。此外,大豆凝集素(soybean a gglutinin,SBA)可凝集B細胞。

  5.細胞因子受體 多種細胞因子調節B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是通過與B細胞表面相應的細胞因子受體結合而發揮調節作用的。B細胞的細胞因子受體主要有IL-1R、IL-2R、IL-4R、IL-5R、IL-6R、IL-7R、IL-11R、IL-12R、IL-13R、IL-14R、IL-γR、IL-αR和TGF-βR等。有關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對B細胞的調節作用參見第四章「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相關焦點

  • 細胞與細胞之間通過細胞表面的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細胞反應
    一、幾個易混概念⑴細胞信號發放:細胞釋放信號分子,將信息傳 遞給其它細胞。 ⑵細胞通訊:指一個細胞發出的信息通過介質傳 遞到另一個細胞產生相應反應的現象。⑶細胞識別:細胞與細胞之間通過細胞表面的信 息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引起細胞反應的現象。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11月26日,EMBO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abl2 GTP hydrolysis licenses BBSome-mediated export to fine-tune ciliary
  • :單模微波輻射在溫和條件下有效促進b-軸取向MFI沸石分子篩膜面內生長與欒晶抑制
    MFI沸石分子篩膜,使得在敞口環境中簡便、高效製備高質量b-軸取向MFI分子篩膜成為現實。MFI沸石分子篩膜因其在分離、催化、傳感和防腐等研究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引起了廣泛關注,而b-軸取向MFI沸石分子篩膜由於能夠同時降低客體分子擴散傳質阻力與晶間界處缺陷數目,一直以來都是分子篩膜研究的熱點。為滿足實際工業生產需求,我們期望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在敞口環境中簡便、高效製備連生性好、無孿晶且高度b-軸取向的MFI分子篩膜。
  • 免疫輔佐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
    還有一類細胞可將表面抗原與MIHCI類分子結合,遞呈給Tc細胞,結果是使Tc細胞活化,將遞呈細胞自身殺滅,這類細胞通常稱為靶細胞(targtcell).能夠表達MHC I類分子的細胞都可成為靶細胞,但一般不算作抗原遞呈細胞。2.
  • 二、NK細胞的表型
    二、NK細胞的表型   與T細胞、B細胞相比,NK細胞表面標誌的特異性是相對的。人NK細胞mIg-,部分NK細胞CD2、CD3和CD8陽性,表達IL-2受體β鏈(P75,CD122),CD11b/CD18陽性。目前常用檢測NK細胞的標記有CD16、CD56、CD57、CD59、CD11b、CD94和LAK-1(見表7-10)。
  •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第3章 細胞膜與細胞表面 細胞膜(cell membrane),又稱細胞質膜;細胞內膜; 生物膜。●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基本組成成分 ●細胞膜結構特徵與功能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總體特點 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結構 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賦予生物膜 功能的主要決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雙分子層嵌有蛋白質的流 體。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動物細胞表面糖類蛋白有識別作用(這點兒非常重要喲),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還有保護和潤滑的作用。除糖蛋白外,細胞膜表面還有糖類和脂質分子結合成的糖脂。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 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0:53:15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Thomas A.
  • 細胞生物學專業測試題及參考答案(五)
    a.所有生物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構成 b.細胞是生命的最簡單形式 c.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單元 d.細胞從初始細胞分化而來 2.在動物細胞培養過程中要用( )來進行觀察。 a.相差顯微鏡; b.螢光顯微鏡; c.倒置顯微鏡; d.普通光學顯微鏡。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2017-08-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靜息態的記憶性B細胞存在基底信號轉導,其中關鍵抗原受體IgG-BCR有低水平的酪氨酸磷酸化,可能介導了細胞的存活。目前IgG-BCR本底磷酸化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第七章 淋巴細胞群及其亞群--第一節 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表面標誌
    本章主要討論T淋巴細胞及其按功能和表面標誌不同所區分的T細胞亞群,B細胞發育和分化,NK細胞的表面標誌和功能特點,以T細胞或NK細胞在高劑量IL-2刺激下所誘導的LAK細胞的功能。B淋巴細胞(b lymphocytes)簡稱B細胞,是淋巴幹細胞在鳥類法氏囊和哺乳類動物的骨髓中分化成熟而來,成熟的B細胞主要定居於淋巴結皮質淺層的淋巴小結和脾臟的紅髓和白髓的淋巴小結內。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為漿細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主要執行機體的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 記憶B細胞能否分泌抗體
    細胞免疫由T淋巴細胞介導,發揮效應、消滅抗原的是效應T細胞;體液免疫則由B淋巴細胞介導,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其中抗體是消滅抗原的最終物質。B細胞是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在基因重排的影響下依次形成前B細胞、幼稚B細胞和成熟B細胞。幼稚B細胞表面出現膜免疫球蛋白(mIg),mIg實際上就是B細胞的抗原受體(BCR),能識別抗原。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這些結構域通過識別並結合多種信號分子,為Btk參與多種信號通路奠定基礎。BCR由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與CD79a及CD79b組成。在穩定狀態,Btk主要存在於細胞質。細胞受外原激,BCR的SmIg原後,通過抗原的多價性誘導BCR聚集,激活PI3K,活化的PI3K催化PIP2轉化成PIP3,Btk則可通過其N端的PH結構域識別膜上的PIP3並與之相互作用,從而介導Btk向膜上募集,為下遊分子提供結合位點。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通常將去除LHCⅡ的剩餘PSⅡ稱為PSⅡ核心複合物,而分離、純化的PSⅡ-RC僅由D1蛋白,D2蛋白,細胞色素b559(Cyt b559)的α亞基和β亞基以及PsbⅠ基因產物五種蛋白質及其結合的葉綠素a(Chl-a)、脫鎂葉綠素(Pheo)和β-類胡蘿蔔素(Car)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