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2020-11-25 科學網

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0:53:15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Thomas A. ClarkeDavid J. Richardson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解析了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相關論文於2020413日發表於《細胞》雜誌上。

他們報告了跨膜蛋白複合物MtrAB的原子結構,該結構是已知在系統發生和代謝多樣的微生物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之間傳遞電子的蛋白質家族的代表。該結構顯示為具有10個血紅素細胞色素MtrA的天然絕緣生物分子絲,其通過嵌入由MtrB形成的26β桶中與膜脂質環境絕緣。MtrAB與細胞外10-血紅素細胞色素MtrC形成緊密連接,後者在大面積表面上呈現血紅素,可與細胞外氧化還原伴侶(包括過渡金屬和電極)進行電子交流。

據悉,人們認識到越來越多的細菌可以通過其細胞膜傳導電子,但是支持該過程的機制的分子細節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 Insulated Transmembrane Molecular Wire

Author: Marcus J. Edwards, Gaye F. White, Julea N. Butt, David J. Richardson, Thomas A. Clarke

Issue&Volume: 2020-04-13

Abstract: A growing number of bacteria are recognized to conduct electrons across their cell envelope, and yet molecular details of the mechanisms supporting this process remain unknown. Here, we report the atomic structure of an outer membrane spanning protein complex, MtrAB,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a protein family known to transport electrons betwee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environments of phylogenetically and metabolically diverse microorganisms. The structure is revealed as a naturally insulated biomolecular wire possessing a 10-heme cytochrome, MtrA, insulated from the membrane lipidic environment by embedding within a 26 strand β-barrel formed by MtrB. MtrAB forms an intimate connection with an extracellular 10-heme cytochrome, MtrC, which presents its hemes across a large surface area for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extracellular redox partners, including transition metals and electrodes.

DOI: 10.1016/j.cell.2020.03.03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325-1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
  • The Scientist:膜蛋白晶體結構最新研究進展
    然而迄今為止,在已知的蛋白結構總量當中,膜蛋白只佔據一小部分。基於結構的設計是開發藥物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且藥物要能有效治療,作用位點就必須精準,且副作用最小化。X射線晶體學,仍然是解決不同大小的蛋白的原子結構的唯一通用方法。然而,由於非常難於製備高純度的膜蛋白和得到它們的晶體,該方法也無從施展。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這些功能中的一些可能需要蛋白的跨膜結構域不僅僅作為簡單的膜錨定區域發揮作用。比如說受體蛋白或者轉運蛋白需要跨膜結構域特定的親水表面來協助蛋白發揮生理功能【3】。因此,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具有多種不同的長度、序列特點以及生物物理性質。當跨膜蛋白被摺疊時,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通常會被包裹在內使其親水性區域彼此面對,而向周圍磷脂雙分子層呈現出一個幾乎不受幹擾的疏水性表面【4,5】。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YgaP,通過系統構建位點特異性電子自旋標記(簡稱SDSL),應用電子順磁共振(簡稱EPR),特別是脈衝雙電子偶極耦合(簡稱DEER)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YgaP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
  • Nature:維生素B2膜運輸因子的X-射線晶體結構確定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RibU一種核黃素(維生素 B2)膜運輸因子(重要能量耦合因子(ECF)家族的一個成員)的X-射線晶體結構已被確定。來自金黃葡萄球菌的運輸因子的「膜嵌入基質結合域」的結構顯示了一個以前沒有報導過的摺疊,其中核黃素分子結合在一個環及幾個跨膜片段的周質部分上。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晶準生物:專注多次跨膜藥靶納米抗體研發,做中國版Abylnx
    自2006年起,談靜泉博士就一直從事潛在藥物靶點膜蛋白,包括G蛋白偶聯受體等(即GPCR)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是國際上最早一批利用納米抗體進行結構解析工作的研究人員。2010年,當他還在愛爾蘭聖三一學院攻讀博士的時候,就接觸到GPCR的結構科研工作。為了更好地研究這類受體的結構,美國學者嘗試用納米抗體來穩定GPCR,從而獲取其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晶準生物探索多次跨膜藥物靶點的納米抗體研發
    南京晶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談靜泉在2020藥物開發者合作大會上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近年來,藥品「一致性評價」和「4+7」城市帶量採購等醫藥政策出臺的背後,正是國家通過倒逼機制加速創新藥物研發效率的戰略轉型。國家政策改革以及包括人才、投資及外包資源等外部環境的持續優化,使得當下原創藥物研發成為中國藥物研發行業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
  • Nature:解析出細胞色素氧化酶caa3晶體結構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研究人員確定了這種蛋白的晶體結構,就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釋一種特別複雜的蛋白機器(protein machine)在能量產生和儲存過程中如何工作。ATP是細胞的能量貨幣,能被用來維持細胞生存、生長和複製。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一、教學理念  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第4章第3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方式,是理解結構和功能相統一原理的很好內容。
  • 生物物理所解析出植物光保護蛋白PsbS的晶體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院士課題組於四年前開展了PsbS的晶體結構研究。結構顯示,PsbS由四段跨膜螺旋組成,其結構緊密,單體內部沒有色素結合位點,展現出與該課題組之前解析的同家族其它捕光複合物LHCII和CP29完全不同的結構特點。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還特別強調不屬於跨膜運輸。特別是2016年高考全國卷甲乙同時明確指出胞吞和胞吐屬於跨膜運輸,於是網絡上又一次掀起討論熱潮,還有讀者問到底屬不屬於?首先根據各個版本的教材的說法,從結構層次來討論這個問題。
  • 科普來了 | 科學家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通道蛋白,是膜蛋白的一種,相當於這間屋子其中一扇窗戶,作為物質跨膜轉運的通道,它在神經信號傳遞、細胞程序性死亡等複雜的生理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很多重大人類疾病的藥物作用靶點,也作為蛋白質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與研究。本次研究所設計的跨膜孔蛋白,就隸屬於通道蛋白。
  • Structure:二型分子伴侶晶體和電鏡結構
    10月13日,結構生物學著名期刊《結構》(Structure)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微生物研究所董志揚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關於二型分子伴侶開口狀態的晶體與電鏡結構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在本項研究中,盧培龍實驗室與合作團隊一起,成功設計了由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2種跨膜孔蛋白,分別可以選擇性通透不同分子尺寸以及帶電性質的溶質。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
  • 西湖大學: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在本項研究中,盧培龍實驗室與合作團隊一起,成功設計了由兩層ɑ螺旋同心環組成的2種跨膜孔蛋白,分別可以選擇性通透不同分子尺寸以及帶電性質的溶質。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ɑ螺旋結構進行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12個螺旋和16個螺旋組成的水溶性形式的孔蛋白。其中,12螺旋的孔蛋白(六聚體)孔徑約為3.3 ? ,16螺旋的孔蛋白(八聚體)孔徑約為10 ?。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光合作用與「人工葉片」》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有關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完成。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
    他們解析了一種P450酶CYP116B46的晶體結構,並闡明電子在分子內傳遞的方式。這對了解P450的結構及完整機理提供了重要指導,且對P450酶在醫藥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萬能生物催化劑細胞色素P450是一種酶蛋白,最早於1955年在老鼠的肝臟細胞中發現,因為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還原態吸收光譜波長約在450 nm而得名。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