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2020-09-04 BioArt

撰文 | 十一月

責編 | 兮


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為了對該問題進行解析,2020年8月19日,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Hegde研究組發文題為An intramembrane chaperone complex facilitates membrane protein biogenesis發現了包含保守的內質網膜蛋白CCDC47以及Asterix在內的異源二聚體PAT複合物以及其在協助膜蛋白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多次跨膜蛋白具有很多功能比如跨膜運輸、細胞內相互作用以及細胞表面受體等等【3】。這些功能中的一些可能需要蛋白的跨膜結構域不僅僅作為簡單的膜錨定區域發揮作用。比如說受體蛋白或者轉運蛋白需要跨膜結構域特定的親水表面來協助蛋白發揮生理功能【3】。因此,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具有多種不同的長度、序列特點以及生物物理性質。當跨膜蛋白被摺疊時,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通常會被包裹在內使其親水性區域彼此面對,而向周圍磷脂雙分子層呈現出一個幾乎不受幹擾的疏水性表面【4,5】。但是半親水性的跨膜結構域是如何在膜內保持穩定直到末端跨膜結構域裝配完全的還不得而知【2】。


圖1 GPCRs七次跨膜結構域示意圖


為了找到協助跨膜蛋白生物合成的相互作用的分子伴侶,作者們對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生物合成過程中不同階段中間產物的相互作用伴侶進行鑑定。GPCRs是一大類跨膜蛋白,具有七次跨膜結構域(圖1)。作者們對牛視紫紅質GPCR蛋白的前兩個跨膜結構域(transmembrane domains,TMD)進行標記並以正確的朝向插入內質網來源的粗面微粒體(Microsomes)中(圖2)。翻譯停滯的複合物中包含不同長度的新生多肽,可以通過在跨膜結構域TMD1區域引入的半胱氨酸(圖2)與鄰近的蛋白發生相互作用,可以用該方法「釣到」協助跨膜蛋白生物合成的分子伴侶。在早期階段(TMD1產生和插入的階段),半胱氨酸交聯主要釣取到的是與核糖體相關蛋白。其中並未發現EMC(ER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複合物幫助TM1插入內質網,可能是由於該相互作用比較短暫,所以未被半胱氨酸交聯的方法捕獲。隨後TMD2從核糖體中逐漸出現,作者們發現出現了一個大約10kDa的蛋白質交聯信號,作者們認為這可能是先前研究【6】中提到的「與內質網易位子相關的10kDa的蛋白」(Protein associated with the ER translocon of 10 kDa),所以作者們將該蛋白命名為PAT10(圖3)。另外,作者通過對TMD1-PAT10複合物進行蔗糖梯度離心發現其總分子量大於100kDa,這給了作者一個提示PAT10是可能是一個較大的複合物的中的一部分,該複合物隨後被稱為PAT複合物。


圖2 牛視紫紅質前兩個跨膜結構域示意圖

圖3 哺乳動物視紫紅質跨膜結構域跨膜示意圖


為了鑑定出PAT複合物中的包含的組分,作者在非變性的條件下對交聯反應進行溶解將核糖體中新生的肽鏈釋放,通過對Flag標記進行蛋白親和純化對共同純化下來的蛋白進行質譜分析。其中有六個蛋白相對於對照組來說富集程度超過兩倍:Sec61α、Sec61β、Calnexin、Galectin7、SPP以及CCDC47。其中Sec61α、Sec61β以及SPP能與新生肽鏈發生直接相互作用。在剩下的候選蛋白中,CCDC47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因為通過CCDC47的抗體可以直接通過生化實驗證明CCDC47與PAT10的相互作用而其他的比如SPP蛋白並不能通過抗體檢測出相互作用。而且在微粒體中也發現新生的蛋白中富集CCDC47,在微粒體中敲除CCDC47後這種富集會消失。這些結果說明CCDC47與膜蛋白發生相互作用,該作用是特異性的並且是PAT複合物的一個非常穩定的組分。

另外,作者還發現兩種抗CCDC47抗體的生化實驗發現了CCDC47的相互作用蛋白Asterix。通過Asterix抗體可以特異性的檢測到與PAT10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CCDC47與Asterix不僅僅可以發生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兩者形成了一種專性複合體,敲低或者敲除兩者之一後另外一個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作者們最終確認PAT複合物的組分是CCDC47以及Asterix。


圖4 PAT複合物在膜上發揮分子伴侶功能的模式圖


那麼PAT複合物是如何影響膜蛋白的呢?使用siRNA對PAT複合物進行敲低後作者發現對尾錨定蛋白SQS幾乎沒有影響但是五種GPCRs的生物合成都出現了明顯地降低,說明PAT複合物對於多次跨膜蛋白的優化生物合成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跨膜結構域中的胺基酸進行置換,作者發現親水性的TMD會與PAT複合物相互結合協助其進入磷脂雙分子層。另外,通過對β1AR成熟摺疊的蛋白以及蛋白短截片段作為不完全摺疊蛋白進行檢測會後,作者發現PAT複合物會釋放摺疊完全的蛋白底物。


總的來說,Hegde研究組的工作發現PAT複合物作為在內質網存在的分子伴侶複合物直接與新生蛋白的跨膜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在底物蛋白正確摺疊後會被釋放,該過程對於膜蛋白的優化合成是非常關鍵的。因此,Hegde研究組的工作揭開了跨膜蛋白在最終形成穩定摺疊結構過程中促進跨膜結構域的正確裝配的分子伴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24-y


製版人:琪醬


參考文獻

1 UniProt: the universal protein knowledgebas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5, D158-d169, doi:10.1093/nar/gkw1099 (2017).

2 Shao, S. & Hegde, R. S. Membrane protein insertion at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7, 25-56, doi:10.1146/annurev-cellbio-092910-154125 (2011).

3 von Heijne, G. The membrane protein universe: what's out there and why bother?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61, 543-557, doi:10.1111/j.1365-2796.2007.01792.x (2007).

4 Lu, P. et al. Accurate computational design of multipass transmembrane proteins. Science (New York, N.Y.) 359, 1042-1046, doi:10.1126/science.aaq1739 (2018).

5 Venkatakrishnan, A. J. et al.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Nature 494, 185-194, doi:10.1038/nature11896 (2013).

6 Meacock, S. L., Lecomte, F. J., Crawshaw, S. G. & High, S. Different transmembrane domains associate with distinct endoplasmic reticulum components during membrane integration of a polytopic protei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13, 4114-4129, doi:10.1091/mbc.e02-04-0198 (2002).

相關焦點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該研究揭示了一個纖毛特異性的小GTP酶Rabl2對膜蛋白運出纖毛的重要調控作用。纖毛(cilium)是一種在人體內廣泛分布、突出於細胞表面的富含微管的毛髮狀細胞器,能通過擺動產生力,並能作為細胞的「天線」感知胞外的生物信號(如Hedgehog信號分子)、化學信號(如氣味分子)和物理信號(如光和機械力)。
  • 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生物絕緣跨膜分子線的晶體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0:53:15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Thomas A.
  • Cell:分子伴侶Hsp70讓細胞的蛋白合成速度最大化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382017年9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科隆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在蛋白合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分子伴侶(molecular chaperone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光合作用與「人工葉片」》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有關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完成。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a 為平行於膜的視角,b為垂直於膜的視角。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濤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小組在肉鹼膜轉運蛋白CaiT三維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刊登在3月28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
  • JACS:膜蛋白化學全合成及單分子通道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鄭基深在清華大學教授劉磊和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長麟共同指導下發展了膜蛋白化學全合成新方法,合成了全長流感病毒通道蛋白M2及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蛋白Kir5.1膜嵌入結構域,並和強磁場中心的博士生餘木合作,應用單分子通道檢測方法實現了化學全合成的跨膜通道蛋白的功能檢測。
  • Nature:改寫教科書!揭示SNARE蛋白協助細胞間和細胞內溝通新機制
    2018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通過谷歌搜索「SNARE蛋白」,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Edward Chapman獲得滿屏的螺旋形分子的結構圖。當這些蛋白抓住兩個細胞的外膜時,它們纏繞在一起。他說,「如今,我們證實這種結構模型是錯誤的。需要對教科書進行調整。」
  • ...朱學良/鄢秀敏揭示小GTP酶Rabl2作為分子開關調控膜蛋白轉運出...
    「天線」感知胞外的生物信號(如Hedgehog信號分子)、化學信號(如氣味分子)和物理信號(如光和機械力)。G蛋白偶聯受體等信號分子在纖毛中的定位和向外運輸與其信號通路的激活程度密切相關,而這些過程的異常會導致發育缺陷和多囊腎、多指/趾、智力低下、肥胖、心血管病和骨骼發育異常等遺傳疾病,統稱纖毛病。BBSome是由8個在巴德-畢氏症候群(Bardet-Biedl syndrome, BBS)中突變的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十億年前藍藻被真核生物吞噬後經內共生演化而來,共有3000個左右的蛋白,其中95%以上由核基因編碼。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在細胞質中合成後,通過葉綠體內、外被膜和類囊體膜轉運通道運輸到葉綠體內的不同區域使葉綠體行使光合作用功能。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葡萄糖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最主要的能源物質,為生長代謝提供能量,並且作為前體參與合成其他生命組成大分子。葡萄糖分子高度親水,無法自由通過疏水的生物膜,其進出細胞需要依靠膜上的轉運蛋白完成。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在此過程中至關重要。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多肽鏈合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多肽鏈合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一級結構加工修飾   ⑴N端甲醯蛋氨酸或蛋氨酸的切除:N端甲醯蛋氨酸是多肽鏈合成的起始胺基酸,必須在多肽鏈折迭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之前被切除。其過程是:①去甲醯化;②去蛋氨醯基。
  • 脂膜中DRD2-G蛋白複合物的結構
    脂膜中DRD2-G蛋白複合物的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22:10:33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Daniel M. Rosenbaum研究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研究人員確定了兩個擬南芥錨定蛋白重複蛋白STT1和STT2,它們專門介導葉綠體雙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徑的蛋白到類囊體膜的分選。   STT1和STT2通過其C末端錨定蛋白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異二聚體。cpTat底物與STT複合物N端固有無序區的結合引起液-液相分離。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徐華強研究員團隊在GPCR與Gi蛋白複合物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獲得了視紫紅質和Gi蛋白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