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Tim23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 mitochondrial presequence peptide」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線粒體擁有複雜而又精細的蛋白質轉運系統來介導不同的細胞質前體蛋白轉運至線粒體各區域。Tim23通道蛋白自身或在其他相關亞基的幫助下,可以特異性識別細胞質前體蛋白並轉運至線粒體基質內或者插入到線粒體內膜中。近年來,圍繞該通道蛋白的功能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Tim23 通道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依然未知。

該項研究工作中解析的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是目前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所解析的分子量最大的膜蛋白複合物之一,並且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結構特點。首先是Tim23蛋白N端膜外區域包含了一個特異性識別、結合前體蛋白的結構域。其次是Tim23通道蛋白的控制開關採用了雙開關的控制機制:第一重開關是由六個帶電荷胺基酸殘基構成的三對離子鍵,存在於內膜的表面之上,起到電壓感受器的作用;第二重開關是存在於通道頂端開口內的芳香族胺基酸側鏈,起到空間位阻的作用。最後是通道的結合界面是依靠弱的氫鍵維繫,在前體蛋白進入通道以後,同時能夠打破氫鍵,從而使通道解離為單體。基於體外電生理實驗結果以及以上蛋白結構特點,研究人員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人才項目基金和歐盟Horizon 2020項目基金的支持。核磁共振實驗受到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和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核磁中心的支持。

Fig. Tim23-pCoxIV複合物的溶液狀態三維空間結構。

a.Tim23-pCoxIV複合物三級結構;b. Tim23蛋白N端識別底物的結合方式;c.通道分子開關1-電壓感受器;d.通道分子開關2-多對芳香族胺基酸簇;e.Tim23蛋白二聚體結合界面;f.蛋白質轉運通道縱向切面視圖;g.蛋白通道內側胺基酸分布; h,i,j,k.Tim23野生型及功能區域突變體的電生理分析; I,m,n.Tim23通道蛋白轉運分子機制模型.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0452-y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a 為平行於膜的視角,b為垂直於膜的視角。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濤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小組在肉鹼膜轉運蛋白CaiT三維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刊登在3月28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文章來源:大屯路15號作者:胡俊傑研究組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and pathogenic mutation of OPA1」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管狀囊泡膜結構的形成及維持過程中磷脂膜和細胞骨架的協同機制真核細胞內吞轉運對大分子、胞外液體、脂膜和跨膜蛋白的胞內分布及功能極為重要,而內吞轉運過程中最欠缺了解的步驟是循環運輸。
  • 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完整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線粒體鈣攝取在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刺激ATP的產生、抑制自噬、對胞質內鈣信號進行整流以及調節細胞死亡。雖然線粒體鈣攝取現象在1961年就已經被發現,但直到50年後人們才逐步從分子層面上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神秘的介導者——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1]。
  • 科普來了 | 科學家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前段時間,Nature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 北大生科院王憶平課題組在生物固氮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前期研究中,王憶平課題組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理念應用到生物固氮研究中,並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本研究中,王憶平課題組首先通過引入了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模塊化(Modularity)理念,將以上重構的鉬鐵及鐵鐵兩個固氮酶系統分別劃分為三個功能性模塊:電子傳遞鏈模塊(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Module)、金屬原子簇模塊(Metal Cluster Biosynthesis Module)及固氮酶核心模塊(「Core」 Enzyme Module)。
  • 西湖大學再獲重要突破,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北京時間8月26日23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 David Baker 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 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燃料電池和氫技術...
    近日,我校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的吳恆安教授和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員,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及荷蘭內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石墨烯以及氮化硼等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納米材料可作為良好的質子傳導膜。
  • 首次世界上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通道蛋白,是膜蛋白的一種,相當於這間屋子其中一扇窗戶,作為物質跨膜轉運的通道,它在神經信號傳遞、細胞程序性死亡等複雜的生理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很多重大人類疾病的藥物作用靶點,也作為蛋白質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與研究。本次研究所設計的跨膜孔蛋白,就隸屬於通道蛋白。
  • 世界上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
    北京時間8月26日23時,Nature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ransmembrane Pores)。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PCR,即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其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科學家們圍繞GPCR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期GPCR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科學家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8月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華盛頓大學博士徐純福和盧培龍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盧培龍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A.
  • 「中國科學報」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沈兵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並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細胞研究》。
  • 西湖大學: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華盛頓大學博士徐純福和盧培龍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盧培龍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A. Catterall和David Baker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外,大阪大學、劍橋大學的多位研究人員也在該項研究中作出重要貢獻。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關於細胞膜上的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還存在大量的空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王朝教授課題組和熊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ABARAP-mediated GABAAreceptor trafficking and functions on GABAer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