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2020-11-27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and pathogenic mutation of OPA1」。該研究解析了線粒體內膜融和蛋白OPA1的最小GTP酶結構域(MGD)在結合GDP和氟化鈹狀態下的晶體結構,闡明了OPA1的GTP酶結構域二聚化的分子基礎,以及突變誘發疾病的原因。

線粒體是由雙層膜包被的細胞器,在細胞內持續發生融合和分裂以維持其正常功能。線粒體內膜融合與外膜一樣,其缺陷導致線粒體DNA的丟失,小鼠胚胎致死,而人的OPA1突變還導致視神經萎縮症等遺傳疾病。饒子和與胡俊傑團隊前期合作闡明了線粒體外膜融合蛋白Mitofusin (MFN)介導膜拴連和融合的機制,今年年初又報導了酵母的線粒體內膜融合蛋白Mgm1的結構,提出了內膜融合的初步模型。近日,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孫飛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OPA1在膜上裝配的結構(https://doi.org/10.7554/eLife.50294),並提出了OPA1誘導膜形變的分子機理。不過,OPA1仍是發動蛋白(Dynamin)超家族中僅存的一個沒有高解析度結構的成員。

饒子和院士和閆利明博士的團隊解析了人源OPA1-MGD的結構,發現其單體構象與膜裂解蛋白Dynamin-1的GG(GTPase-GED)片段很相似,並形成了依賴核苷酸的二聚體。胡俊傑課題組通過酶活測定、體外多聚體分析和膜結合等生化實驗,以及細胞內的線粒體形態回補實驗驗證了結構的發現。此外,OPA1-MGD的N端存在一個類似捲曲螺旋的二聚化區段,能介導不依賴核苷酸的二聚化。OPA1的這兩種二聚化在維持線粒體形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胡俊傑研究員是本文的通訊作者。胡俊傑課題組的趙京華、饒子和課題組的餘彩婷和閆利明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的支持。

OPA1-MGD的二聚體結構及疾病突變位點圖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83/jcb.201907098

相關焦點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文章來源:大屯路15號作者:胡俊傑研究組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and pathogenic mutation of OPA1」
  • 高嵩和胡俊傑總結線粒體融合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總結了線粒體融合相關蛋白質機器的最新前沿研究進展及其所揭示的可能的融合機制,討論了線粒體融合研究對其他發動蛋白(dynamin)認知的啟示,並分析了線粒體內外融合蛋白突變分別導致遺傳性神經疾病的分子機理。
  • 研究揭示S-OPA1介導線粒體內膜融合的關鍵分子機制
    4月1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孫飛課題組在eLife上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S-OPA1 reveal its interactions with membrane and changes upon nucleotide binding 的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4月9日,《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 Cell Dev Bio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OPA1-Exon4b binds to mtDNA D-loop for transcriptional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dependent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近代物理所在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
    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麼線粒體至今是否仍然保持與細胞融合、跨細胞轉移的能力。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   近日,近代物理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德清課題組、活體分析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睿課題組合作,近年來開展了以四苯乙烯為關鍵骨架的腫瘤靶向螢光分子設計,取得系列進展:設計合成具有腫瘤細胞特異性的探針分子,建立成像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方法,發現陰離子的改變可調控分子聚集體的尺寸、螢光發射和表面性質,進而可實現腫瘤細胞選擇性、穿透能力和亞細胞定位的調節,實現了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融合與分裂的失衡通常與人類各種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係。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 胡俊傑課題組揭示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發揮作用
    片狀內質網的塑形機制研究較少,一般認為通過三種模式,1)成管膜蛋白穩定片狀邊緣的膜曲度;2)內質網蛋白Climp63在內質網腔內形成橋連結構;3)P180和Kinectin穩定胞漿側的膜平坦程度。其中,Climp63僅定位於片狀內質網,也不在核膜出現,因此被廣泛用於片狀內質網的標記,但Climp63具體如何發揮作用其實不清楚,爭議頗多。
  • 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麼線粒體至今是否仍然保持與細胞融合、跨細胞轉移的能力?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Protein &Cell|完整的人源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結構
    責編 | 兮線粒體Ca2+在調節ATP的產生、細胞分裂以及細胞死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線粒體的Ca2+攝取由位於線粒體內膜上的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mitochondrial Ca2+uniporter, MCU)完成。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我禽流感病毒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禽流感病毒的複製和感染機理,為相關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原子水平的精細結構平臺。《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該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所領導的課題組和饒子和院士領導的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聯合實驗室合作展開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扶持和資助。
  • 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運動是受限的,其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然而,細胞內是否存在擬核的主動運輸過程,以及這種主動運輸過程是如何幫助線粒體擬核實現均勻分布目前尚無定論。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研究獲進展
    Spindlin1蛋白識別組蛋白H3K4me3的結構示意圖10月1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線發表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許瑞明
  • 大氣碳同位素雷射在線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劉玉柱教授領導的雷射光譜/雷射質譜課題組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合作,在大氣碳同位素的雷射在線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鋅碘液流電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打開APP 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鋅碘液流電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24 11:48:00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張華民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鋅碘液流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