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傑課題組揭示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發揮作用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真核細胞的內質網是一個由管狀和片狀兩種主要形態結構拼接而成的連續的膜系統。片狀內質網呈扁平囊狀,大多出現在細胞核周圍,且表面通常承載了核糖體,也因此被稱為粗面內質網。構成片狀內質網的兩層平行膜之間會保持50納米左右的距離,且沒有膜的彎曲,而其邊緣則等同於半個管狀結構,有很高的膜曲度。

片狀內質網的塑形機制研究較少,一般認為通過三種模式,1)成管膜蛋白穩定片狀邊緣的膜曲度;2)內質網蛋白Climp63在內質網腔內形成橋連結構;3)P180和Kinectin穩定胞漿側的膜平坦程度。其中,Climp63僅定位於片狀內質網,也不在核膜出現,因此被廣泛用於片狀內質網的標記,但Climp63具體如何發揮作用其實不清楚,爭議頗多。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傑課題組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發表了題為Self-Association of Purified Reconstituted ER Luminal Spacer Climp63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純化的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來發揮橋連作用,發現Climp63的腔內結構域表面較易與其他蛋白發生相互作用,但其橋連的能力卻比預期的低很多。

Climp63腔內結構域被預測為富含捲曲螺旋。研究發現,該結構能自發形成多聚體,但攜帶不同標籤的純化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顯得比預期弱很多。同樣,全長的Climp63 在方向性重組後,其腔內結構域能暴露在脂質體的表面,但重組的脂質體之間相互作用也很弱,沒有出現預期的脂質體拴連現象。

這些結果表明,Climp63的腔內螺旋可能形成較強的同側(cis)組裝,以及較弱的對側(trans)組裝。Climp63的粘性表明可能會作為內質網腔內蛋白,如分子伴侶等的附著位點。Climp63通過橋連維持片狀厚度的機制,可能需要兩側較多的Climp63同時發生較弱相互作用的累積,也可能增加內質網片狀腔內環境的可塑性和動態性。這些結果對理解膜與膜之間的拴連特性,如細胞器互作,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胡俊傑課題組專注於研究內質網的形態與功能。胡俊傑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生趙京華為本文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0.00500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其中,Climp63僅定位於片狀內質網,也不在核膜出現,因此被廣泛用於片狀內質網的標記,但Climp63具體如何發揮作用其實不清楚,爭議頗多。2020年6月1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傑課題組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發表了題為 Self-Association of Purified Reconstituted ER Luminal Spacer Climp63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純化的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來發揮橋連作用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文章來源:大屯路15號作者:胡俊傑研究組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and pathogenic mutation of OPA1」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一)SH-2結構域的結構特點   前已所述,PTKs src家族包括p59lck和p59fyn,這兩個分子的氨基端有三個同源的區域。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研究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蛋白質在細胞內如何相互作用?
    GAL4 操縱子有兩個結構域,BD(binding domain)結構域和 AD(activation domain),其中 BD 結構域可以結合在 UAS(upstreamactivating sequence)DNA 區域,在 AD 結構域可以激活 UAS 下遊的基因表達。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本工作首次揭示出組蛋白H3致癌點突變(oncogenic mutation)通過抑制甲基轉移酶SETD2的甲基轉移活性導致癌症發生的結構基礎,為SETD2或致癌組蛋白靶向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表觀遺傳在從基因表達調控到細胞命運決定的眾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被認為構成一類廣義的「組蛋白密碼」,調控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組蛋白修飾調控因子(如乙醯化和去乙醯化酶,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酶等)異常通常會導致人類的各種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發生。近五年來的研究表明,組蛋白自身突變也會導致癌症。
  • 研究揭示S-OPA1介導線粒體內膜融合的關鍵分子機制
    線粒體作為高度動態的細胞器,在細胞內呈現複雜動態的網絡形式。這種複雜網絡結構由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行為進行動態調節,但是線粒體的雙層膜結構給研究其融合和分裂行為的分子機制帶來了挑戰。視神經萎縮蛋白OPA1是介導線粒體內膜融合的關鍵蛋白。在生理狀態下,OPA1通過蛋白酶水解形成錨定在線粒體內膜上的長型L-OPA1和可溶的短型S-OPA1兩種活性形式。
  • 我國科學家揭示MLL1融合蛋白引發白血病的新機制
    揭示了MLL1-AF10融合蛋白通過AF10的OM-LZ結構域與DOT1L非催化區的Coiled-Coil結構域形成寡聚體,引發急性白血病發生的分子機制。作者首先通過體外共純化實驗確定了人源DOT1L C端4個串聯的Coiled Coil結構域(CC0-CC3)是與AF10的OM-LZ結構域相互作用的部位。
  • 交大團隊揭示核PTEN發揮腫瘤抑制作用新機制:調控RNA剪接影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細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報告存在於細胞核內的PTEN蛋白通過與mRNA剪接體相互作用,調控前體mRNA(pre-mRNA)的可變剪接,進而幹預高爾基體的伸展和分泌,發揮其腫瘤抑制作用。PTEN是最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之一。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高嵩和胡俊傑總結線粒體融合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
    這一同源性相互作用被看作線粒體外膜融合前的拴連機制,並風靡線粒體領域多年。近年來,多項關於MFN和OPA1結構研究的突破為線粒體融合機制解析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思路,極大拓展了人們對這一基本細胞生命活動的認識。2.
  •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eEF1Bδ上的一個新的CAR結構域是負責參與TCTP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該區域通過疏水和靜電相互作用與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團隊研究員馮銀剛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在翻譯控制腫瘤蛋白(TCTP)參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TCTP與翻譯延伸因子的相互作用可能代表了TCTP的一個基本生物學功能
  • 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Science:揭示SPX結構域調節真核細胞內磷酸鹽平衡機制
    結合一個InsP分子的SPX結構域三維結構模型,圖片辣子Rebekka Wild/UNIGE。 2016年4月19日/生物谷BIOON/--無機磷酸鹽是細胞膜、DNA和蛋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也是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組分,其中ATP是細胞的能源貨幣。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識別效應蛋白對TIR的NAD+水解活性是否有調節作用?之前的研究發現,擬南芥的RPP1是TNL類抗病蛋白的典型代表,主要由N端TIR結構域、中間NOD (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結構域以及C端亮氨酸重複 (Leucine rich repeat, LRR) 結構域組成。
  • 韓家淮院士/莫瑋課題組揭示壞死樣凋亡誘發的保障機制
    這些現象表明,在體內必然存在一種可以主動解除caspase-8對壞死樣凋亡抑制作用的內源性機制。這是細胞死亡研究領域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北京時間2020年9月25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家淮院士課題組和莫瑋教授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發表題為「A Non-canonical PDK1-RSK Signal Diminishes Pro-caspase-8-mediated Necroptosis-Blockade」的論文,揭示了這個重要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