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在細胞內如何相互作用?

2020-12-05 每日生物評論

為什麼要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蛋白質是細胞的功能分子,控制了細胞中所有生物系統。但是,通常它們不是「孤軍奮戰」,絕大多數蛋白質會與其他的蛋白質相互作用,一起參與生命的過程。因此了解未知或已知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和從細胞水平上確定細胞機制,已成為蛋白質組學研究的主要目標。

而當前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免疫共沉澱,螢光共定位,螢光雙分子互補,螢光雙分子互補,螢光能量共振轉移等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各種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特點,在實驗中可根據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選擇合適的方法。

免疫共沉澱(co-IP)原理是以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以及來自細菌的兩種蛋白—Protein A/G—特異性結合抗體分子的現象為基礎的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是確定兩種蛋白質在細胞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人們將抗體和大質量的瓊脂糖顆粒或者磁珠進行進行交聯或者親和,然後用這個帶有抗體的大顆粒物去識別溶液中的目標蛋白,此時如果目標蛋白已經與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形成複合體,那麼含有目標蛋白的蛋白複合體就會被這些大質量的顆粒物所親和,由於抗體錨定在了這些大質量的顆粒物上。

人們通過各種緩衝液的清洗除去非特異性的結合後的顆粒物可以通過離心或者磁力架吸引進行收集,此時結合在這些顆粒物上的蛋白質理論上就是可以和目標蛋白直接或者間接相互作用的蛋白了。

通常情況下,做實驗前你對於這些可能的互作蛋白已經有了猜測,那麼可以將大顆粒物拖拽下來的蛋白複合體跑 SDS-PAGE。

然後用 western-blot 的方法,可以用這些可能的互作蛋白的抗體去進行檢測,就能驗證這種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了。根據實驗目的的不同,免疫共沉澱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修改的地方。

比如,如果你希望驗證蛋白之間直接的相互作用,那麼你可以選擇體外翻譯系統,在試管中合成需要驗證互作的一對蛋白,然後混合孵育,並進行檢測,也可以通過原核表達系統純化這對蛋白,然後進行混合孵育並檢測等等。免疫沉澱的方法運用合理,可以玩出很多有意思的實驗,回答很多問題。

螢光共定位,Fluorescenceco-localization,在過去,這個技術一般用於細胞內輔助證明蛋白相互作用,前些年,如果是其他物種的蛋白質,你應用酵母雙雜交系統驗證了它們的相互作用,reviewer 可能會說你這個並不能反映原物種中的真實情況,可能是假陽性。

這個時候,一些研究者就將這兩個蛋白分別與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融合表達於原物種細胞當中,在高分辨顯微鏡下,如果兩種螢光出現在同一位置,那麼就證明它們空間上較為接近,很有可能產生了相互作用。然而,就如上一句話裡所說的,只是很有可能,並不能作為直接證據證明它們真的相互作用了。這個技術一般都是沒辦法時候的辦法,就不舉例子啦。

螢光雙分子互補,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 人們把綠色螢光蛋白 GFP 分子分割成兩段,分別與接受測試的兩個蛋白融合表達。如果兩個蛋白相互作用,那麼在細胞中 GFP 的兩個片段就可以在空間上相互接近,並最終能夠在雷射的激發下發出綠色的螢光。

這裡的 GFP 也可以換成螢火蟲螢光素酶 Luciferase,原理相同,不同的是螢光素酶需要有底物的存在,發出的是自發螢光而非激發光 。這類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再活細胞裡進行觀測,可以進行實時監控,定量等實驗。

但是該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大概是 250nm,可以說對於蛋白質相互作用來說,依然是相當遠的一個距離,因此也有很大可能是假陽性,同時融合蛋白也可能對受試蛋白的空間構象造成影響造成假陽性假陰性的結果。總的來說,這類技術還是要優於前兩個的。

螢光能量共振轉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這個技術與第三條又有所不同。

人們將目標蛋白 A 與青色螢光蛋白 CFP 融合表達,將 A 的可能的互作蛋白 B 與黃色螢光蛋白 YFP 融合表達,CFP 的激發光是波長是 414nm 紫外光區域,而螢光波長是 475nm 藍光區域,恰好 YFP 的激發光是 475nm 附近藍光區域,而螢光則是 525nm 附近黃色光區域。如果 AB 兩蛋白相互作用,空間上相互接近,導致 CFP 和 YFP 分子也在空間上相互接近,那麼當僅用紫外光激發 CFP 時,CFP 接收能量放出的藍光將直接被 YFP 吸收,從而發出黃色的光,如果能夠定量 CFP 的藍光被轉化成為 YFP 的黃光效率的變化,那麼就可以檢測出兩個蛋白間的距離的變化 。

因此,這項技術不僅能驗證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還能夠表徵這種相互作用距離的動態變化,比如蛋白質分子直接相對運動的方向速度等。比如在這篇文章裡 ,作者們就用 FRET 測定了細胞運動時的受力情況。

親和純化 - 質譜,affinity purification-mass spectrometry(AP-MS),剛才說了,如果你在實驗之前已經對目標蛋白有推測的互作蛋白,那麼你可以做 western-blot 對它進行檢測。

可是,如果你想找一些以前未被報導,你自己也無法猜測的新互作蛋白呢?這個時候,你可以把免疫共沉澱後得到的樣品,送去做蛋白組學質譜的實驗室,通過質譜對這個複合體中的所有成員進行鑑定,理論上你就獲得了整個目標蛋白複合體的成員信息。

如果說,之前的實驗都是用一把槍,瞄準對面山頭的敵人然後各個擊破,那麼質譜的方法就是拿了一門炮,將對面山頭的敵人一網打盡。AP-MS 的方法還有很多變種。

比如利用一些可以對周圍蛋白進行生物素標記的酶,我們可以將目標蛋白與這些酶融合表達,那麼,在細胞內,這些融合蛋白就可以對目標蛋白附近的所有蛋白打上親和素的標記,然後通過生物素與親和素超強的親和性,我們可以大幅提高 AP-MS 鑑定的靈敏度,在衝洗非特異性結合的時候,我們就不用擔心弱相互作用被我們丟失,這類方法叫做鄰近標記(proximity labeling)- 質譜法。

酵母雙雜交,Yeasttwo hybrid(Y2H), 這是一個古老的技術,Stanley Fields 和 Ok-KyuSong 在 1989 年的時候利用大腸桿菌中 GAL4 乳糖操縱子的原理,開發出這個方法用於檢測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GAL4 操縱子有兩個結構域,BD(binding domain)結構域和 AD(activation domain),其中 BD 結構域可以結合在 UAS(upstreamactivating sequence)DNA 區域,在 AD 結構域可以激活 UAS 下遊的基因表達。

因此,他們把 GAL4 的兩個結構域切分開,這樣,BD 可以與目標蛋白結合,並且先行結合在報告基因 lacZ 上遊的 UAS 區域,接著,把需要檢驗是否與目標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與 AD 結構域融合表達,如果目標蛋白和被檢測蛋白可以相互作用,它們必定會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彼此,這種相互作用可以使得 AD 和 BD 結構域也在空間上相互接近,這樣就可以激活報告基因 lacZ 的表達,使得人們可以檢測到 。

這個方法的優勢在於廉價且易操作,這個方法一度非常流行,既可以用於篩選目標基因的相互作用蛋白,也可以用於驗證相互作用,以及定量檢測相互作用的強度。

但是缺點在於受試蛋白都需要和 AD/BD 結構域形成融合蛋白,空間構象可能改變,其次,許多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可能同時需要其他蛋白的協助,而這個系統並無法把這些輔助蛋白也拉進來檢測,因此經常漏掉很多的蛋白相互作用,第三,由於反應發生在真菌細胞內,如果你的目標蛋白來自其他物種,這個實驗可能並不能反應蛋白在原物種細胞裡的真實狀態,最後,有的蛋白質可能自身就能夠激活報告基因表達,比如轉錄因子,這樣,這類蛋白就沒辦法通過酵母雙雜交進行篩選和驗證相互作用了(當然也可以將該蛋白換至 AD 載體上,但是依然有其局限性)。

文章來源:每日生物評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或Bio-review

用最專業的精神,開放性的思維,與你一起探索行業走向,快速了解這個領域!

相關焦點

  • 細胞與細胞之間通過細胞表面的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細胞反應
    一、幾個易混概念⑴細胞信號發放:細胞釋放信號分子,將信息傳 遞給其它細胞。 ⑵細胞通訊:指一個細胞發出的信息通過介質傳 遞到另一個細胞產生相應反應的現象。⑶細胞識別:細胞與細胞之間通過細胞表面的信 息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引起細胞反應的現象。
  •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2-0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TCTP是一個在真核生物中保守和富含的蛋白質,該蛋白和細胞的生長、分化、凋亡相關,可能參與癌症發生、炎症反應等過程。
  • 圖譜研究揭示蛋白質間交互作用鏈
    一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大規模蛋白圖譜研究發現,有機生物細胞內的不同蛋白質間具有較深聯繫,正是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細胞和生物體的構建。藉助先進手段,研究員從細胞中捕獲了數千個「分子機」,並離析出組成它們的單個蛋白質,繪製成詳細的蛋白質圖譜,通過該圖譜,可以由已知功能的蛋白質推出未知蛋白質的作用。  根據這些數據繪製的蛋白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上萬條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經統計,細胞內大約四分之一的蛋白質都彼此聯繫,哪怕只有一個蛋白質在相互作用鏈中失去,都會導致疾病。
  • 科學家們揭開了細胞如何展開蛋白質的過程
    一個快樂的細胞是一個平衡的細胞,但對於它產生的每一個巨大扭曲的蛋白質,它必須撕裂舊的細胞。這意味著解開一個複雜的椒鹽卷餅狀物質進行回收利用。Cdc48在解開用過的蛋白質中起著關鍵作用。Cdc48就像細胞的瑞士軍刀,可以與許多不同的底物相互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
  • 納米銀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儘管目前對於納米銀的毒性是來自其釋放的銀離子還是納米顆粒本身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是一旦被生物體吸收和內化,納米銀就會立即與生物體內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生物體大多數蛋白質都至少含有一個巰基,巰基在這些蛋白質中可能起反應活性中心或穩定蛋白質結構的功能。
  • 聚焦:如何測出細胞內的黏度
    細胞圖。一對(紅色的)核仁在(綠色的)細胞核中相互靠近,在一系列的時間順序的圖像中相互融合。通過跟蹤兩個核仁的融合隨時間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測量細胞核內的黏度。細胞核是蛋白質、RNA等許多攜帶細胞信息的分子的總部。想要理解這些分子是如何運作的就需要對他們移動的媒介有了解。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首個測量細胞核內的粘度的非侵入式技術。研究團隊使用微米大小的蜂巢結構,也被稱為核仁,作為對細胞核環境的粘性的自然探針,並且發現細胞核內粘度是蜂蜜的大約300倍,與其他的侵入性的探測結果相一致。
  • 你知道身體的細胞是如何相互交流的嗎?
    好吧,生命在6億年前開始了自己的小組項目,當時人們認為第一種多細胞生命形式已經進化了。隨著這一過渡,出現了許多挑戰。該小組項目的成員,即細胞,必須相互溝通和協調。現在,如果它們需要某些東西,例如多餘的糖或感染時對免疫系統的關注,它們就需要提醒身體的其餘部分。多細胞生物還必須建立有效的運輸途徑(例如血管),以快速分配所需的資源。
  • 細胞內蛋白質摺疊研究取得進展
    蛋白質發揮功能的「原位」環境是細胞,因此在細胞內開展蛋白質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對蛋白質功能的解析至關重要。細胞內大分子的濃度可以達到300-450g/L,擁擠的細胞環境可能會影響蛋白質的摺疊,進而影響其功能。但是細胞環境如何影響蛋白質摺疊過程目前並不很清晰。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姚禮山帶領的蛋白質設計研究組在細胞內蛋白質摺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張萌 昌增益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節選)北京大學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萌與教授昌增益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 細胞處理如何聚集和傾倒受損的蛋白質
    在一篇新的論文中,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大學的資深作者Eric Strieter等發現了一種叫做UCH 37的酶是如何調控細胞的廢物管理系統的,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被其稱為「令人難以置信的驚喜」。我們必須開發許多新的方法和工具來了解這種酶的作用。」正如他解釋的那樣,一種稱為蛋白酶體的大型蛋白酶負責降解細胞中絕大多數的蛋白質;它可能由多達40種蛋白質組成。20多年來,人們都知道UCH 37是與蛋白酶體相關的調節酶之一,他補充道,「但沒人知道它在具體做什麼。」事實證明,整個過程的關鍵,是在一個小而複雜的蛋白的修改。這種蛋白被稱為泛素。
  • Cell:Wnt信號參與調控細胞內蛋白質穩定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強生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Wnt細胞信號可以引起細胞內膜隔絕一種在蛋白質降解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酶GSK3,通過抑制GSK3的功能從而影響細胞內大量蛋白質的穩定性。研究論文發表在12月23日的Cell 雜誌上。
  • 蛋白質有這四大作用,那麼我們該如何合理膳食,保證蛋白質供應?
    那麼作為受害方,我們人類又該如何強化自身、預防病毒呢?其實,除了大家都清楚的要每天通風半小時、飯前飯後勤洗手、日常注重保持社交距離外,還有一點也特別重要。那就是合理膳食、加強飲食營養,增強咱們自身抵抗力。可也是這是治本的方法,那麼該如何強化飲食增強自我抵抗力呢?食物中的蛋白質對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Development Cell(IF=10.092)上發表題為「Metabolites Regulate Cell Signaling and Growth via 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的前瞻性文章(perspective)[1],討論了代謝物如何通過
  • 細胞內的物流是如何進行的
    細胞內生產和加工物質後配送到機體所需要的地方的過程也大致能滿足現代物流的這些條件,因此可以稱為細胞內的物流。  而且,細胞內的物流甚至比現實生活中的物流更為複雜、精準並且具有自我調控的能力,因為細胞產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經遞質、細胞因子和酶等物質有的要被運輸到細胞內的其他地方,有的則要被轉運出細胞。
  • Cell:熱休克誘發細胞內蛋白質聚集的分子機理
    2015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細胞暴露於較高非致死性的溫度下時,細胞內的蛋白質聚集體就會形成,為了深入研究熱休克對天然蛋白群體的影響,研究者Drummond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型技術設備同時追蹤了計劃1000種不同的酵母細胞成熟蛋白質,研究小組將細胞暴露於30度(正常)至46度(嚴重熱休克狀態)之間,暴露時間2-8分鐘,隨後利用質譜法等工具測定了細胞內蛋白質的聚集情況。
  • 宋旭:長非編碼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2015年11月1日訊/生物谷BIOON/----2015年10月30日2015(第三屆)非編碼RNA學術研討會氣氛熱烈,來自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宋旭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長非編碼RNA-蛋白質相互作用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 順磁標記蛋白質在溶液與細胞內研究中的應用
    在介紹該領域最新重要進展的基礎上, 該文主要討論了該課題組通過利用順磁效應在結構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中的工作: 多結構域蛋白質中的結構域動態取向分析; 非平衡態下低含量、不穩定蛋白質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測定; 贗接觸位移測定活細胞內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順磁核磁和電子自旋共振在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互補性以及應用雙電子自旋共振在細胞內高分辨距離測定方法.
  • 蛋白質是增肌成功的基石,身體是如何利用蛋白質修復肌肉的?
    蛋白質增肌,並非傳說,而是基於事實當談論到如何增肌的時,很多人都聽到這樣的理論:通過力量訓練破壞肌肉,然後經過身體修復過程,讓肌肉變得更大更強。這種說法是基於事實,有針對性的阻力訓練會對肌肉造成損傷,然後自我修復。更具體地說,這種損傷發生在肌肉纖維的蛋白質上,肌肉是包裹在筋膜和結締組織中的單個纖維束。
  • 蛋白質從哪裡來,有什麼作用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所有細胞和組織的重要成分;在我們體內,幾乎所有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蛋白質的影子。此外,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它還是構成細胞的最基本的有機物,擔當著生命活動承擔者的角色。在蛋白質中,胺基酸為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它是是將生命和其他各種樣式的生命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基本物質。
  • 輔助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有什麼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活化的輔助性T細胞?
    解析:神經衝動在機體內通過反射弧完成,有突觸結構,所以在神經上是單方向傳導的,A錯誤;血漿蛋白可以參與非特異性免疫第二道防線,抗體也是血漿蛋白,參與特異性免疫,B錯誤;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分裂必須要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協助(分泌多種蛋白質),但致敏B淋巴細胞的分裂需要活化的輔助性T淋巴細胞協助(分泌白細胞介素-2),C錯誤;按照教材知識,D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