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20-11-27 生物谷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

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據估計,每個細胞每天發生的DNA氧化損傷超過1萬次。

為了讓生命在這個分子戰場中存活下來,分子對策已進化出,在它們當中,一系列複合物分子檢測DNA分子中遭受到氧化損傷的區域,隨後多種修復分子靶向這些區域,並且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分子工程操作以便修復這些區域。然而,負責識別和修復DNA損傷的複雜分子組裝體的詳細工作機制尚未完全查明。

一種特異性的被稱作Zf-GRF結構域的蛋白結構是APE2(一種DNA修復與DNA損傷反應酶)的一種神秘的組分,並且也經常存在於許多其他的DNA維護分子中。這種新的研究發現表明Zf-GRF發揮著一種至關重要的DNA結合功能,協助酶與單鏈DNA正確地對齊。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2月27日在線發表在

PNA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PE2 Zf-GRF facilitates 3′-5′ resection of DNA damage following oxidative stress」。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生物科學系Shan Yan說,「我們研究了APE2:它在修復遭受氧化應激後的DNA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酶並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它在針對DNA氧化損傷作出的細胞反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一直試圖理解這種酶的結構和功能。」

他說,「APE2具有不同的結構域,其中人們了解最少的一種結構域是Zf-GRF。如今,我們成功地描述了這種結構域。我們發現它的功能是特異性地與單鏈DNA相互作用。如果這種結構域沒有結合到單鏈DNA上,那麼APE2不會提高它的催化活性,而且它就不能夠沿著這條DNA單鏈以正確的3'→5'方向向前移動。」

Yan注意到,Zf-GRF結構域也在幾種其他的蛋白中發現到。在所有情形下,它具有一種「爪狀」結構,以及圍繞著一個鋅離子的其他蛋白組分。這些蛋白組分在所有情形下幾乎是一樣的,或者說「高度保守的」。

「儘管它是一種非常小的結構域(大約50個胺基酸),但是它在進化上是高度保守的。這種酶結構域在很多物種中是相同的,這提示著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在APE2中發現,而且也在很多其他的酶---包括拓撲異構酶3α和NEIL3等DNA代謝酶---中發現。我們的發現能夠用於未來針對這些蛋白的研究中。」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基因組完整性與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科學家R. Scott Williams注意到,Zf-GRF結構的普遍性和統一性是可以解釋的,這是因為這種分子組分在控制酶活性中發揮著一種非常有用的和關鍵性的作用。APE2的DNA加工活性是激活「細胞檢查點」所必需的:當檢測到DNA損傷時,細胞檢查點就會發出警報,有助阻止進一步的損傷發生,從而使得細胞有機會修復這些有害的損傷。如果保持在一種不加修復和不發出警報的狀態,那麼這種DNA氧化損傷是癌症發展和其他疾病的一種重要的推手。(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APE2 Zf-GRF facilitates 3′-5′ resection of DNA damage following oxidative stress

Bret D. Wallace, Zachary Bermanb,1, Geoffrey A. Muellera, Yunfeng Linb, Timothy Changa, Sara N. Andresa, Jessica L. Wojtaszeka, Eugene F. DeRosea, C. Denise Appela, Robert E. Londona, Shan Yanb,2, and R. Scott Williams

doi:

10.1073/pnas.1610011114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擬南芥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13的結構功能
    研究揭示擬南芥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13的結構功能 2019-03-25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Science:科學家揭開新型DNA修復解鏈酶的結構及其相關功能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者利用兩種創新性的實驗技術首次觀察到了DNA修復特殊關鍵蛋白的結構及其相關功能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當人類基因組受到持續性損傷時,細胞中就會產生檢測並且修復損傷的蛋白質,其中一種蛋白質名為53BP1,當DNA鏈破碎時其主要參與修復DNA的功能,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闡明了蛋白質53BP1如何重新定位到染色體上來發揮其作用。
  •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6:24:2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ornelia M.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PCO的結構及影響其活性的關鍵胺基酸位點。AtPCOs1-5),其中AtPCO4和AtPCO5兩個組成性表達的酶在體外具有最大的催化效率【3】。儘管PCOs的DSBH摺疊與其他小分子巰基雙加氧酶的Ser-X-His-X-Tyr基序相似,但是活性位點比對結果表明AtPCO的活性位點中Arg殘基丟失,因此導致其結合底物為多肽而非小分子底物。此外,該研究還發現PCOs與小分子巰基雙加氧酶之間圍繞活性位點的胺基酸的差異。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為了探索NRP1移除核小體的分子機制,本研究解析了NRP1與組蛋白H2A-H2B的複合物晶體結構(3.0 Å),發現NRP1的N端結構域可以直接結合H2A-H2B,這是NAP1家族蛋白沒有被發現過的一種新的組蛋白結合方式。
  • PNAS解讀!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Nat Micro+PNAS ǀ 王連榮團隊連續發掘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最後,該研究解析了兩個新蛋白SspB與SspE的生化活性:(1)修飾蛋白SspB的結構與核酸酶FokI類似,具有DNA核酸酶活性,可以在DNA上引入單鏈缺刻;(2)限制蛋白SspE同時具有核酸酶與NTP水解酶活性。有趣的是,SspE的NTP水解酶結構域可以感知攜帶磷硫醯化修飾的DNA,顯示了磷硫醯化限制系統和修飾系統之間的功能耦合。
  • PNAS:起始性DNA甲基化發生的分子機制
    本項工作中,研究人員用釀酒酵母作為研究系統,在本身不存在甲基化的酵母基因組上建立DNA甲基化譜式,揭示了組蛋白H3 N端尾部對於DNA甲基化不可或缺的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輔助因子Dnmt3L能通過其PHD結構域與第四位賴氨酸未甲基化的組蛋白H3發生相互作用,進而招募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到靶位點發生起始性DNA甲基化。
  • 科學家解析DNA修復機制
    近期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韓國成均館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了題為「RAD18-BRCTx interac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UV-induced DNA damag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目前,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以及其與游離DNA的晶體結構已經解析,但由於其局限性,DNMT與其天然底物核小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未得到闡述。 該合作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DNA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影響及其對人類癌症發生發展的廣泛參與。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目前,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以及其與游離DNA的晶體結構已經解析,但由於其局限性,DNMT與其天然底物核小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未得到闡述。該合作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DNA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影響及其對人類癌症發生發展的廣泛參與。
  • NMN中國:NAD+通過這些手段修復DNA
    在這些修復所需要的工具中,DNA聚合酶、DNA連接酶顯得十分重要。DNA連接的第一步是用腺苷-磷酸(AMP)部分對連接酶進行腺苷醯化。隨後,AMP部分從連接酶轉移到DNA的5'端的磷酸基團。然後,3'端的羥基攻擊腺苷5磷酸,在兩端之間建立磷酸二酯鍵,完成連接。 03、NAD+如何參與DNA修復?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作為具有通用功能的輔酶,幾乎參與了所有能量代謝。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
  • PNAS-葉克窮王金風-MitoNEET蛋白結構功能
    MitoNEET的結晶結構,認為MitoNEET等具有CCCH結構域的蛋白具有電子傳遞功能。 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空間結構,蛋白質結構構象多樣性導致了不同的生物學功能。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研究是進行蛋白質功能預測及蛋白質設計的基礎。蛋白質分子只有處於它自己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情況下,才能獲得它特定的生物活性;三維空間結構稍有破壞,就很可能會導致蛋白質生物活性的降低甚至喪失。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novo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novo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HBO1 MYST結構域與BRPF2 N端片段的晶體結構。圖B. BRPF2促進HBO1酶活的工作模型。不同的乙醯化程度決定了染色質特定位點基因的表達強弱,並進一步影響到DNA複製與修復、細胞分化及發育等多種生理過程。在體內,由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負責對組蛋白上特定位點的賴氨酸殘基進行乙醯化。HBO1屬於MYST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家族,其對於H3、H4及其它非組蛋白底物都具有廣譜的酶活性。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而補充維生素K挽救了無數止血功能不足的新生兒的生命。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