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揭開新型DNA修復解鏈酶的結構及其相關功能

2020-11-27 生物谷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者利用兩種創新性的實驗技術首次觀察到了DNA修復特殊關鍵蛋白的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相關研究或可為解析生物學機制提供新的思路和見解。

兩種新型技術的結合,即將同步螢光顯微鏡同光學捕獲技術結合就可以幫助解釋對DNA修復關鍵的蛋白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諸多問題;研究者Chemla表示,文章中我們觀察了解鏈酶UvrD的功能-結構的關係,其是在大腸桿菌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可以通過將DNA雙鏈進行解開及拉伸來進行DNA鏈的修復,在人類機體中也存在一種等價蛋白扮演著相同重要的角色,研究者就想去調查到底需要多少UvrD才能夠行使好自身的功能,當前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就是到底需要一個UvrD還是兩個UvrD的問題。

於是研究者利用染料分子對每一個蛋白進行了螢光標記,這樣便於計數,隨後在光學捕獲技術的幫助下研究者就可以清楚地觀察DNA的解鏈過程,結果發現,單一的UvrD解鏈酶可以解開DNA但並不會延伸的太遠,其會返回到解鏈起點來回往返,因此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之為「受挫狀態」,而當利用兩個UvrD分子後,其就延伸到很遠而且並不會返回起點進行往返過程。

研究者表示,有兩個特殊的結構同UvrD蛋白直接相關,這兩種結構可使得UvrD處於「開」的位置或「關」的狀態,而和每一種狀態相關的功能已經在科學界爭論了很多年了;本文中研究者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的技術,基於UvrD的兩種特殊結構進行了兩種染色,即可以看到一種顏色或另外一種,這就可以幫助指示該分子處於開啟或者關閉狀態,隨後研究者利用光學捕獲觀察到了是否UvrD可以對DNA進行解鏈。

研究者指出,實際上UvrD分子可以從開啟位置向關閉的位置進行旋轉,然後再返回,當其翻轉時處於關閉狀態的結構就會解開DNA雙鏈;而開啟狀態下該分子就可以使得DNA鏈進行壓縮。文章中研究者設計了一種在結構上與UvrD同源的名為Rep的解鏈酶,當其鎖定為關閉狀態下其就會變成一種超級解鏈酶對較遠距離的DNA雙鏈進行解鏈操作,而當鎖定為開啟狀態時該解鏈酶就不會履行任務。

這種生物工程化分子所行使特殊任務的能力或具有特殊的應用價值,即利用納米孔技術來進行快速的DNA測序等;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還利用PcrA同源性揭鏈酶對實驗進行了重複,同時也到了和上述類似的結果,未來我們將揭示另外一種蛋白如何同PcrA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擴大PcrA的應用。蛋白質是複雜多變的,每一種蛋白都會履行一種功能,而其它蛋白的存在則可以通過改變結構來決定哪種功能被激活。(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irect observation of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a nucleic acid–processing enzyme

Matthew J. Comstock1,*, Kevin D. Whitley1, Haifeng Jia2, Joshua Sokoloski2, Timothy M. Lohman2, Taekjip Ha1,3,4, Yann R. Chemla1,†

Understanding how protein domains and subunits operate is critical for engineering novel functions into proteins. Arslan et al. introduced intramolecular crosslinks between two domains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helicase Rep, which unwinds DNA. By inserting linkers of different lengths, the domains can be held either 「open」 or 「closed.」 The closed conformation activates the helicase, but it can also generate super-helicases capable of unzipping long stretches of DNA at high speed and with considerable force. Comstock et al. used optical tweezers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 simultaneously measur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bacterial helicase UvrD. They monitored its DNA winding and unwinding activity and its shape during these activities. The motor domain also has a 「closed」 conformation during DNA unwinding and switches to a reversed 「open」 conformation during the zipping-up interaction.

相關焦點

  • Science:一種新的與DNA複製相關的酶
    生物谷:美國和瑞典的科學家近日從酵母菌體內確定出一種新的酶,它有望在人類等高等生物的DNA複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6日的《科學》雜誌上。       進行該項研究的是美國NIH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的Zachary  Pursell、Thomas  A.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者Tamas Fischer教授指出,當DNA被損傷後,由DNA和RNA組成的混合結構在修復遺傳信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RNAs是一種儲存在DNA中短暫的遺傳信息副本;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靶向作用混合結構的酶類RNase H對於有效且精確地修復損傷DNA非常關鍵,研究者表示,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藥物來靶向作用這些酶類提供思路,同時新型藥物也能夠調節酶類的活性並且阻斷或者增強DNA修復途徑的效率
  • 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DNA解鏈機制
    為了讓DNA進行轉錄,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RNAP)必須撬開DNA的兩條鏈,這一過程稱為「解鏈」或「解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RNAP的關鍵特徵,揭示了DNA這本填充基因的分子手冊是如何被讀取的。
  • Science:重大進展!開發出單鏈DNA/RNA摺紙術
    他們開發出的一種被稱作單鏈摺紙術(single-stranded origami, ssOrigami)的新策略使用長而細的麵條狀的單鏈DNA或RNA,它們能夠自我摺疊成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而且沒有拓撲結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2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stranded DNA and RNA origami」。
  • ...和Science同日打擂臺發表新型DNA/RNA鹼基編輯器,可校正點突變
    常規的CRISPR利用與一種核酸酶(最常見的是Cas9)結合在一起的嚮導RNA(gRNA),結合到特定的一段DNA鹼基上;這種核酸酶隨後切割DNA雙螺旋。一種細胞修復機制試圖重新連接這些被切斷的DNA末端,但是有時也會插入或剔除鹼基,這就使得DNA代碼出現亂碼,並且能夠敲除一個靶基因。
  • Nature和Science同日打擂臺發表新型DNA/RNA鹼基編輯器,可...
    常規的CRISPR利用與一種核酸酶(最常見的是Cas9)結合在一起的嚮導RNA(gRNA),結合到特定的一段DNA鹼基上;這種核酸酶隨後切割DNA雙螺旋。一種細胞修復機制試圖重新連接這些被切斷的DNA末端,但是有時也會插入或剔除鹼基,這就使得DNA代碼出現亂碼,並且能夠敲除一個靶基因。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然而,要組裝更大(微米到毫米)大小的DNA結構一直具有挑戰性,直到最近,DNA摺紙技術的使用還受到限制。」新的微米大小的結構是人類頭髮寬度的數量級,比原來的DNA納米結構大1000倍。
  • 《細胞》:揭開35年未知真相,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反轉錄子的自然功能
    然而我們依舊不知道,反轉錄最原本的功能。對此,科學家們有諸多猜測,但始終沒拿到最直接的證據。近期,《細胞》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終於為我們揭開了真相,原來,反轉錄其實是細菌的一種免疫防禦系統!敲除或使反轉錄子突變,細菌抵抗噬菌體的能力大大下降了研究者們在38167種細菌和古細菌種尋找了反轉錄防禦系統的存在,發現14566個物種中都存在,涵蓋20多個門,包括1928種反轉錄酶基因同源物,藍藻和變形菌中更加常見。最常見的效應基因是核糖轉移酶,其他還包括跨膜結構域(2TM)、ATP酶+HNH核酸酶、冷休克蛋白等等。
  • 2019年2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
    Benner及其團隊之前已將兩個合成核苷酸---Z和P,它們之間形成一個鹼基對---整合到DNA中,並證它們可在體外複製和轉錄。如今,他的團隊增加了另外兩個合成核苷酸---S和B,它們之間也形成一個鹼基對。Benner團隊將這兩個化學合成的新型核苷酸整合到雙鏈寡核苷酸(也含有G、A、T、C、Z和P)中,然後測試這些分子的解鏈溫度,即讓氫鍵受到破壞形成單鏈分子的溫度。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Science:泛素化過程參與DNA損傷與修復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治療性放射線學系,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內醫系的研究人員發現受體相關蛋白80(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80,RAP80)參與了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DNA損傷應答中的作用,而RAP80具有一泛素作用結構域,從而研究人員認為
  • Science:癌症重要酶複合體結構
    2015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一種在多種癌症特別是血液癌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複合體的原子結構。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DNA修復蛋白如何到達DNA的損傷位點,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卵巢癌的新型療法。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而補充維生素K挽救了無數止血功能不足的新生兒的生命。這些治療過程的核心是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這是一種內質膜酶,它能產生維生素K的活性形式以支持血液凝固。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
  • Science:重磅!首次構建出由8種核苷酸組成的DNA,從而讓DNA編碼能力...
    但是,還存在其他的嘌呤鹼基/嘧啶鹼基類型的結構,它們也可能連接在一起產生與標準DNA相同的螺旋結構。Benner已計算出由8種新的嘌呤鹼基/嘧啶鹼基類型結構形成的總共4個額外的通過氫鍵連接在一起的鹼基對是可能的[2]。他說,基本上,DNA並沒有完全利用它的結構限制。「基於此,DNA分子是可擴展的. . . .你實際上可能添加更多的鹼基。」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十月二十八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