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Gyrase B』三維結構(左)及結構域運動(右)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課題組與畢利軍課題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的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DNA gyrase B』domain sheds lights on the mechanism for T-segment navigation的研究論文獲得Faculty of 1000 Biology的推薦和點評。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與有機體中多肽鏈摺疊成蛋白質時常會出錯相類似,DNA在細胞中重組、轉錄、複製、修復過程中也會發生錯誤,形成具有反常拓撲結構的「毒性」分子。如果不能糾正,細胞的正常功能會受到嚴重幹擾,並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對其功能機制的研究是一個關係著原核生物正常生存的一個重要科學課題。

由於DNA的雙鏈結構,其結構的錯誤類型和校正方式要比多肽鏈複雜許多。在包括各種病原菌在內的原核生物中,負責對DNA錯位雙鏈結構校正的是一類稱為拓撲異構酶(Gyrase)的蛋白質分子,它是由三個基本部分構成的複雜分子機器,其核心是包含酶分子活性中心的部分,稱為Gyrase B』。顯然,這是保證細胞生存的基本蛋白質分子。Gyrase B』接受由酶分子N端通過ATP酶傳遞來的校正DNA鏈(T-segment),並需保證以正確的方位和取向輸運到位於分子C端需要校正的拓撲錯位DNA鏈(G-segment),最後完成DNA 的拓撲結構校正。DNA Gyrase B』發現已有30年歷史,但此前對它的三維結構及如何完成功能作用的機制始終處於未知狀態。

生物物理所王大成課題組與畢利軍課題組合作,在2.8埃解析度解析了結核桿菌DNA Gyrase B』的三維結構並揭示其作用機制,這是原核生物的第一個Gyrase B』結構。研究發現,Gyrase B』分子一個螃蟹狀的新型二聚結構,深度的綜合性結構分析結合一系列分子生物學突變實驗揭示,該蟹狀結構的「鉗子」和「殼體」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開合」運動(如圖)。

在這一過程中,Gyrase B』分子調控、限定DNA鏈的正確方位和取向,以正常輸運穿鏈DNA(T-segment)。同時發現,在DNA鏈與閉合的通道(「殼體」)間存在集中的負電荷,它們相互作用產生高能位,推動「通道」打開,如水閘導航船隻過閘門一樣。由此顯示,在DNA拓撲異構酶分子機器中裝載和輸運DNA穿鏈採取一種特殊的「水閘模式」。由於Gyrase B』結構及其與功能關係的解析,使其有可能構建DNA拓撲異構酶Gyrase完整的分子機制,同時「水閘」模式的提出首次揭示DNA穿鏈可以通過Gyrase B』「導航」傳遞實現DNA拓撲結構校正的可能結構機理。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創辦於2002年1月,是一種在線科研評價系統,其推薦原則立足於論文本身的科學意義而非發表在什麼雜誌上。該系統根據全球2300多名資深科學家的意見,提供對近期發表的生物科學論文的快速評論,目的是幫助廣大科研人員遴選和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合作者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利增研究員,天津醫科大學劉陽平教授、宋玉光副教授和談小莉博士。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的資助支持。圖1. 研究示意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2019年10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生命分子存在纏繞的現象。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
  • 破解DNA複製之謎!鑑定出蛋白GapR識別過度扭曲的DNA結構
    這時被稱為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的酶進來了,當兩條DNA鏈被分離開時,這些拓撲異構酶在這兩條DNA鏈的前面移動,切斷它們,解開它們,隨後重新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從而緩解由DNA超螺旋引起的張力。人們通常認為這些拓撲異構酶足以允許DNA複製進行。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一個DNA鏈運動的酶(如DNA和RNA聚合酶)在它們運動之前往往會引起超螺旋的積累。如果不加阻止,這種積累會使DNA發生過度纏繞,就像擰在一起的一個橡皮筋一樣。拓撲異構酶通過首先解理、然後降解DNA來緩解這種壓力。
  • PNAS:揭示DNA修復酶APE2結構域Zf-GRF的功能
    2017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出一種保守性的酶組分Zf-GRF結構域的功能。它是DNA修復過程期間操縱DNA所必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分子組分。活的有機體的DNA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每個細胞處於一種受到激烈圍攻的狀態,這是因為大量的活性氧化合物和離子經常攻擊和破壞這個細胞的有機分子,特別是它的DNA。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中國...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DNA病毒,能夠引發家豬、野豬患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對生豬養殖產業鏈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尚未有可用的疫苗。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2017-08-28 武漢病毒研究所 進一步通過在全長病毒水平的測試發現對上述三個相互作用簇的擾動均可不同程度地影響病毒滴度和病毒噬斑形成及尺寸,驗證了晶體結構所揭示的關閉式構象對病毒複製的重要性。  黃病毒科NS3不僅自身具有功能多樣性,還直接參與調控病毒聚合酶的功能,研究成果不僅為全面闡釋NS3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進一步研究NS3與NS5B聚合酶的分子間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 DNA的超螺旋與染色體結構
    無論是真核生物的雙鏈線形DNA,還是原核生物的雙鏈環形DNA,在體內都以負超螺旋的形式存在,密度一般為100-200 bp一圈。DNA形成負超螺旋是結構與功能的需要。在細胞內DNA的高級結構是動態變化的。通過多種蛋白因子和酶的作用,改變DNA的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是生物功能的需要。DNA的複製、轉錄、重組、修復,都伴隨著其高級結構的變化。
  • 武漢植物園從藥用植物中篩選發現天然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NA複製的關鍵酶,在細胞轉錄、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些抗癌藥物的靶酶,目前已有針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成功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用植物是發現和開發抗癌藥物的重要資源之一。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在兇殺案中,血液、精液、頭髮和其他人體生物樣本可以使案件一目了然。雖然確實存在一些例外和局限性,但人們普遍認為dna證據在當下具有最高的可靠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曝露,生物材料成分惡化的風險會劇增,譬如犯罪現場的證據腐化、甚至完全被汙染。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本站訊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並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郭小翠博士和李鳳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支持。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實驗首先研究超聲時間對大腸桿菌dna提取效果的影響,其次在傳統法、水煮法、es法(傳統法+溶菌酶)、esu法(傳統法+超聲+溶菌酶)之間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兩種菌株dna的濃度及純度,找出了一種準確、高效的dna提取方法,為今後生物檢測鑑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 JMC|義大利-美國聯合團隊虛擬篩選發現全新廣譜抗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在所有經過臨床驗證的靶標中,細菌IIA型拓撲異構酶家族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引起了科研界極大的關注。氟喹諾酮類藥物經充分驗證且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一線藥物已有50多年歷史,但最近累積的突變使細菌對這類療法產生了耐藥性。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我國科學家從藥用植物中篩選發現天然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NA複製的關鍵酶,在細胞轉錄、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些抗癌藥物的靶酶,目前已有針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成功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用植物是發現和開發抗癌藥物的重要資源之一。
  • bioRxiv速覽 | 拓撲異構酶專題
    TOP2A編碼拓撲異構酶2A,作者證明它在膠質瘤中的突變E948Q增強了拓撲異構酶2A的功能(是TOP2A的Gain of function突變),這一突變能夠影響拓撲異構酶2A與DNA的結合和它的酶活性。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2018-08-10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該工作通過解析真菌特有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Rtt109與活性調節因子Asf1以及底物H3-H4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和遺傳學實驗,首次揭示組蛋白伴侶調節組蛋白修飾酶活性的分子機理。這是染色質領域第一個組蛋白修飾酶與完整底物複合體的結構。  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約146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八聚體而形成的。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