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義大利-美國聯合團隊虛擬篩選發現全新廣譜抗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2021-01-21 中大唯信

先睹為快

靶點

DNA解旋酶(DNAgyrase),拓撲異構酶IV(topoisomerase IV)

篩選化合物庫

商業資料庫,公司內部資料庫共30000化合物

計算方法

分子對接,藥效團篩選,三維形狀相似度,分子動力學模擬

計算軟體

Glide,Phase,Desmond

單位

義大利Angelini公司研發中心,美國薛丁格(Schrdinger)公司

發表雜誌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背景

耐藥細菌,甚至是「超級細菌」的泛濫,給全球健康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與其鬥爭的過程中,科研人員不僅需要發現新型有效的抗生素,還需要從耐藥機制入手研發新的抗菌化合物,以減少出現耐藥性的可能性,提高抵抗持續感染的活性,並提高安全性。在所有經過臨床驗證的靶標中,細菌IIA型拓撲異構酶家族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引起了科研界極大的關注。氟喹諾酮類藥物經充分驗證且作為治療細菌感染的一線藥物已有50多年歷史,但最近累積的突變使細菌對這類療法產生了耐藥性。於是一些製藥公司轉而開發非氟喹諾酮的新型細菌IIA型拓撲異構酶抑制劑(NBTI)且於2010年公布了NBTI與金黃色葡萄球菌DNA促旋酶的作用機制,但NBTI與其他細菌的DNA促旋酶及拓撲異構酶的結合方式尚不清楚。考慮到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IIA型拓撲異構酶有較高的序列同一性,且多靶點配體在抗菌研究中有延遲耐藥性發生時間及獲得比單靶標劑更長壽命的優點,開發同時結合來自不同微生物種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的小分子具有重要的廣譜抗菌治療前景。

虛擬篩選

義大利羅馬Angelini實驗室聯合Schrdinger公司的科學家收集了現有NBTI的資料庫,商業庫和企業庫中的3萬種化合物,首先用44個NBTI及Schrdinger的decoy數據集與唯一可用的NBTI和金黃色葡萄球菌DNA促旋酶的3D共晶結構(PDB code: 2XCS)對接以測試該晶體結構富集NBTI的能力,保證了結合模式上的整體相似性。然後通過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基於已知NBTI構建藥效團模型進行的虛擬篩選以及基於NBTI形狀的虛擬篩選共得到900個hits。NBTI由三個結構基序組成:(i)左側的不飽和雜環(LHS),(ii)右側的單環或雙環(RHS),(iii)主要是脂肪族的連接基團。成功的藥效團模型應該具有5個特徵:兩個氫鍵受體(A),一個環(R)模擬與DNA的相互作用,一個描述與Asp83相互作用的氫鍵供體(D)或者極性基團(P),一個芳香或者疏水環(R)代表位於蛋白質內部的疏水基團。

圖1. 化合物篩選優化流程(A)及NBTI結構組成(B)

圖片來源JMC

結構優化

從虛擬篩選得到的900個hits中選擇162個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進行酶活性實驗篩選。發現12種化合物在超螺旋和脫機測定中能抑制一種或兩種酶,化合物ID-130和ID-4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結構酶IV的IC50在分別在30和500μM級別,產生了雙重抑制作用,且ID-130對兩種大腸桿菌均具有抗菌活性。通過將ID-130與金黃色葡萄球菌DNA促旋酶共結晶,通過X射線晶體學分析確認了化合物與公開發表的NBTI有類似的與靶標結合的構象,晶體結構甚至保留了藥效團建模時的相互作用。

圖2. 化合物1的設計思路(A)及ID-130-金黃色葡萄球菌拓撲異構酶IV複合物晶體結構(B)

圖片來源JMC

基於ID-130和ID-46,設計出了化合物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拓撲異構酶IV的IC50達到了90μM,對其他三種酶的抑制活性在0.5-14μM。顯示出良好的多靶點特徵且證實了應用合併策略的價值。對1的LHS,RHS和連接基團的構效關係研究(SAR)發現化合物(±)-33,(±)-35,和(±)-36可以有效靶向待測細菌菌株中的DNA促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而氟喹諾酮類藥物優先靶向革蘭氏陰性菌中的DNA促旋酶和革蘭氏陽性菌中的拓撲異構酶IV。上述三個化合物比氟喹諾酮類化合物具有獨特的作用機理和更平衡的活性。

圖3.MD模擬化合物35與金黃色葡萄球菌DNA促旋酶的蛋白-配體相互作用

圖片來源JMC

計算流程

第一輪對篩選庫中3萬化合物用Glide進行虛擬篩選,晶體結構選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DNA促旋酶結構與GSK299423的複合物(PDB code:2XCS)。通過目測檢查與結合位點的關鍵相互作用以及對接分數,選擇與中間的氨基有相互作用且docking score≤-7.00 kcal/mol的500個化合物。為了避免只用一個晶體結構帶來的計算偏差,從文獻中選擇了8個NBTI,用Schrodinger的Phase程序對其進行仔細評估,生成了兩個基於已知NBTI結構的藥效團模型,用這兩個模型對3萬化合物庫進行第二輪篩選,得到了約200個全部符合藥效團特徵的化合物。第三輪篩選採用Phase程序的phase_shape組件對化合物庫進行基於形狀的篩選,考慮了兩種基於形狀的篩選方法:基於藥效團的和基於原子類型的形狀篩選,觀察到重疊程度最高的數據集的前2%中存在大量的活性化合物,此輪篩選出大約200個化合物。將三輪篩選得到的900種化合物進行聚類分析以獲得化合物的高多樣性,去掉冗餘,最終選擇了162種化合物。為了評估溶劑對化合物1及經SAR優化後的化合物與靶點結合親和力的貢獻,使用了Schrodinger的WaterMap程序研究溶劑化效應和去溶劑化對結合能的影響,查明複合物中水分子的熱力學性質。對於Linker處結構修飾的研究,將準備好的複合物轉化為完全溶劑化的系統,使用Desmond系統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以捕獲離散水對化合物與關鍵殘基Asp83相互作用的貢獻。

總結

本文利用基於結構和基於藥效團和形狀虛擬篩選手段,篩選了30000種化合物的庫,鑑定了適合優化的不同於氟喹諾酮類化合物作用機理的兩個化合物系列。通過解析與金黃色葡萄球菌DNA促旋酶結合的晶體結構驗證了模型有效性。運用構效關係研究進行結構優化,得到了3個具有多靶點活性的NBTI,對代表性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病原體及抗性菌株表現出優異的功效,可為將來開發抗感染藥物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Magaro G, Prati F, Garofalo B, et al. Virtual Screening Approach and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To Discover Novel Bacterial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Targeting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Pathogens. J Med Chem 2019;62:7445-7472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從藥用植物中篩選發現天然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NA複製的關鍵酶,在細胞轉錄、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些抗癌藥物的靶酶,目前已有針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成功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用植物是發現和開發抗癌藥物的重要資源之一。
  • JCIM|基於雲平臺探索虛擬篩選化合物庫的極限
    虛擬篩選虛擬篩選是利用計算機模擬藥物篩選過程,對化合物的活性做出預測,可從大型化合物庫中迅速篩選出有潛在活性的候選藥物。在本文,作者是在OpenEye雲平臺Orion中的FastROCS,實現了10^5-10^10數量級虛擬分子庫的生成和搜索,並討論了五個數量級的分子庫虛擬篩選的時間、費用、命中率和相似性得分的差異。虛擬分子是基於4100多個已建立的合成路線生成的,如圖2所示,通過三個分子片段組成一個全新的虛擬分子,根據給定的化學路線大部分都能被合成出來。圖2.
  • 我國科學家從藥用植物中篩選發現天然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NA複製的關鍵酶,在細胞轉錄、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些抗癌藥物的靶酶,目前已有針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成功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用植物是發現和開發抗癌藥物的重要資源之一。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進一步研究發現,DDO-5936具有較高的靶標特異性,顯著抑制細胞周期,並在體內藥效學研究中表現出了初步的有效性。相關文章Nature | 大牛是怎樣從上億化合物庫中篩選到nM級化合物JMC | 義大利-美國聯合團隊虛擬篩選發現全新廣譜抗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Nature Biotechnology | 46天
  • JMC|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為了提高活性和類藥性,接下來對LFS-06的骨架進行優化,基於LFS-06的苯環生成了一個虛擬組合庫。該庫由2025個在苯環上具有雙取代基的分子組成。此外,使用Discovery Studio中的類藥性以及ADME/ T計算模塊,從組合庫中篩選出了具有良好ADME/T和類藥性的前100個分子。隨後採用共價對接來預測分子與CRM1的共價結合。
  • 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廣譜抗病毒抑制劑
    作為絕對寄生體,所有病毒有共同的細胞途徑,這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提供了靶向宿主因子的可能性。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DDX3X是病毒複製必需但同時對於細胞發育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腫瘤的潛在靶點。因此,開發具有抗病毒但同時不影響宿主細胞發育的高選擇性DDX3X抑制劑具有重意義。傳統DDX3X抑制劑是針對ATP和RNA結合位點,但是該結合位點抑制劑選擇性差。
  • 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抑制劑
    傳統DDX3X抑制劑是針對ATP和RNA結合位點,但是該結合位點抑制劑選擇性差。義大利遺傳研究所Giovanni Maga團隊通過結構和序列比對,發現一個獨特的結構域(UM),該結構域與人體其他蛋白序列同源性低,因此靶向該結構域,有望發現靶向DDX3X高選擇型抑制劑。
  • 新型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獲得FDA孤兒藥認定
    作者:Mailman動脈網獲悉,近日,由兩家生物製藥公司 Mundipharma EDO和Imbrium Therapeutics合作開發的新型孤兒藥依託泊苷Toniribate獲得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孤兒藥認定,以治療復發性、難治性膽道癌。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一個DNA鏈運動的酶(如DNA和RNA聚合酶)在它們運動之前往往會引起超螺旋的積累。如果不加阻止,這種積累會使DNA發生過度纏繞,就像擰在一起的一個橡皮筋一樣。拓撲異構酶通過首先解理、然後降解DNA來緩解這種壓力。
  • 新型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etoposide toniribate獲美國...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實驗性藥物etoposide toniribate孤兒藥資格(ODD),該藥是一種新的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開發用於復發性難治性膽管癌的治療。etoposide toniribate是一種屬於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類的新型化療藥物,這種小分子藥物被設計為通過癌細胞中特別活躍的酶carboxylesterase(羧酸酯酶)代謝成活性形式發揮作用。激活的etoposide(依託泊苷)結合併抑制拓撲異構酶II(該酶在腫瘤中經常升高),導致腫瘤DNA雙鏈斷裂。
  • GSK三氮乙醯萘細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gepotidacin進入...
    gepotidacin是一種新型抗生素,是新一類抗生素——三氮乙醯萘細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中的首個藥物,由GSK在2007年開發,該藥具有一種新穎的「雙靶向」作用機制(MOA)和口服製劑,其MOA與目前批准的任何抗生素都不同。
  • bioRxiv速覽 | 拓撲異構酶專題
    除TP53、IDH1、ATRX和EGFR等基因的突變外,作者發現了可能促進膠質瘤形成的幾種新突變,其中包括波蘭膠質瘤病人群體中多次出現的TOP2A基因突變。TOP2A編碼拓撲異構酶2A,作者證明它在膠質瘤中的突變E948Q增強了拓撲異構酶2A的功能(是TOP2A的Gain of function突變),這一突變能夠影響拓撲異構酶2A與DNA的結合和它的酶活性。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 :一種新型分枝桿菌F-ATP合成酶抑制劑的發現
    抑制細菌呼吸作用是開發新抗菌藥物的一個有效途徑,結核分枝桿菌的電子傳遞鏈及ATP合成酶的組成如上圖所示,其中2012年FDA批准的耐多藥結核病貝達喹啉(BDQ)即為結核分枝桿菌F-ATP合成酶首個上市的抑制劑;近年來貝達喹啉臨床耐藥日益嚴重,發現具有新作用方式的F-ATP抑制劑是克服貝達喹啉耐藥的有效途徑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研究示意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DNA是一種雙螺旋結構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系統的核心遺傳物質,引導生物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DNA的高級結構也稱DNA拓撲結構,是指在DNA雙螺旋的基礎上,進一步扭曲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超螺旋結構是DNA拓撲結構的主要形式,超螺旋密度由DNA拓撲異構酶來調節和控制。
  • 藥物設計 | 基於虛擬篩選策略發現FLT3的不可逆抑制劑
    因此長久以來藥物的發展都非常注重於以非共價作用與酶結合來設計藥物。但是由於非共價相互作用相對強度較小,特異性亦不盡人意,因而藥物化學領域一再地優化藥物結構提高其選擇性。由於藥物化學領域越來越關注藥物與酶的特異性結合,近年來,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另一個方向:以共價作用與酶結合設計共價抑制劑。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該研究還得到了中國疾控中心譚文杰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周旭明研究員、美國Duke大學的So Young Kim教授的幫助。此外,譚旭實驗室的這項工作由清華大學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課題,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聯合資助。
  • 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抗菌藥物耐受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為應對細菌耐藥性危機,沈院士團隊圍繞耐藥病原菌控制技術開展了一系列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首次提出廣譜抗菌增效劑概念並成功合成廣譜抗菌增效劑SLAP-S25為進一步在細胞水平驗證之前提出的宿主細胞介導抗菌藥物耐受假說,該團隊採用經典的細胞內最小殺菌濃度(intracellular MBC)方法,發現亞致死濃度抗菌藥物會促進細菌入侵上皮細胞,增強抗菌藥物的耐受性(抗菌藥物與細菌之間「躲貓貓」);低水平抗菌藥物暴露誘導宿主細胞內化的細菌在胞內存活和持留(內化的細菌與細胞形成 「特洛伊木馬」)。
  • PNAS:片段篩選發現HIV逆轉錄酶抑制劑
    2015年6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三種針對HIV-1逆轉錄酶的片段化抑制劑,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廣譜抗菌增效劑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朱奎教授和沈建忠院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線性短肽SLAP-S25,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抗菌效果。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