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廣譜抗病毒抑制劑

2021-01-15 中大唯信

引言

新興病毒如登革和寨卡等都可以引起大範圍的病毒傳播。作為絕對寄生體,所有病毒有共同的細胞途徑,這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提供了靶向宿主因子的可能性。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DDX3X是病毒複製必需但同時對於細胞發育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腫瘤的潛在靶點。因此,開發具有抗病毒但同時不影響宿主細胞發育的高選擇性DDX3X抑制劑具有重意義。傳統DDX3X抑制劑是針對ATP和RNA結合位點,但是該結合位點抑制劑選擇性差。義大利遺傳研究所Giovanni Maga團隊通過結構和序列比對,發現一個獨特的結構域(UM),該結構域與人體其他蛋白序列同源性低,因此靶向該結構域,有望發現靶向DDX3X高選擇型抑制劑。

先睹為快

靶點

DDX3X: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PDB ID:2DB3、2I4I)

資料庫

Asinex Gold 和 Platinum資料庫(共583040個小分子)

計算方法

同源建模,分子對接

計算軟體

Schrodinger Prime、PocketPicker、Schrodinger Glide、Gold (chemscore)

計算流程

Giovanni Maga團隊運用同源建模和高通量虛擬篩選相結合的策略發現作用於DDX3X特定結合域的抑制劑。通過使用Prime同源模建及PocketPicker找到潛在結合口袋,接著Glide分子對接初步篩選化合物庫Asinex Gold 和Platinum共約58萬分子,選擇得分較高的約7.5萬分子用GOLD再次進行對接得到103個化合物,最終選擇10個進行生物活性測試。其中化合物5的IC50值在0.7μM,表明它是一種新的DDX3X抑制劑,對5簡單修飾改造後的化合物11~13在微摩爾範圍內表現出良好的廣譜抗病毒藥效且無細胞毒,可作為西尼羅河、登革熱治療的候選藥物。

基於結構的虛擬篩選

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依賴於高解析度的結構,Giovanni Maga團隊在項目之初並無可用結構,作者使用果蠅vase DEAD-box解旋酶的晶體結構(PDB code:2DB3)作為第一個模板,與人源DDX3X的序列同源性為44%但缺少獨特結構域(UM),因此,處於開放構象中的DDX3X晶體結構(PDB code:2I4I)作為第二個模板填補了這個空白,同源建模中的UM與晶體結構中的RMSD為1.03 , 建模結果可靠。利用PocketPicker在UM域發現了一個由α螺旋組成的潛在結合口袋。接著使用Glide分子對接初步篩選約58萬分子,選擇得分較高的約7.5萬分子用GOLD再次進行對接得到103個化合物,根據分子結構和與活性位點的極性相互作用,最終選擇10個進行生物活性測試。一系列突變實驗顯示Glu256對DDX3X酶活性至關重要,是抑制劑能否與UM域結合的主要決定因素。活性測試結果表明化合物5及其修飾產物表現出良好的廣譜抗病毒藥效且無細胞毒,可作為西尼羅河、登革熱治療的候選藥物。這首次為開發兼具廣譜抗病毒活性和靶標選擇性分子提供了理論和實例支撐。

圖1. DDX3X抑制劑結合口袋的建模過程.

圖片來源:JMC

體外活性驗證

生化活性分析顯示化合物5活性較好,而化合物1和7對接得分較高卻無活性的原因是缺少與5一樣和Glu256、Cys317的相互作用。化合物11是5的乙酸鹽形式,12和13是11的R和S對映異構體。抗病毒活性測試顯示化合物11及其對映異構體12和13能減弱DENV和WNV在Huh-7細胞系上的複製能力,在微摩爾範圍內顯示出令人鼓舞的抗病毒活性,IC50(DENV)值大致相當,IC50(WNV)甚至比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更好,且無明顯細胞毒。使用三種RNA解旋酶對化合物11和14進行的抑制試驗顯示,所有化合物均抑制DDX1,比DDX3X約低4個數量級,且對STRS2和NS3完全無活性,證實了對DDX3X的選擇性抑制。

圖2. 抑制劑對DENV和WNV的抗病毒活性及對DDX3X的選擇性

圖片來源:JMC

參考文獻

Unique Domain for a Unique Target: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Host Cell DDX3X to Fight Emerging Viruses. Valentina Riva, Anna Garbelli, Annalaura Brai, Federica Casiraghi, Roberta Fazi, Claudia I. Trivisani, Adele Boccuto, Francesco Saladini, Ilaria Vicenti, Francesco Martelli, Maurizio Zazzi,

Simone Giannecchini, Elena Dreassi, Maurizio Botta, and Giovanni Maga*. J. Med.Chem.2020.07.30;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0c01039

相關文章

Science | 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發現新型抗SARS-CoV-2病毒抑制劑JMC | 諾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TLR78雙重抑制劑JCIM | 基於結構的胰島素聚集多肽抑制劑的設計JMC | 靶向TLR8蛋白-蛋白界面抑制劑的理性設計JMC | 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給個「三連」-關注、在看、轉發

相關焦點

  • JMC|靶向DDX3X特定結構域的計算策略發現高選擇性抑制劑
    作為絕對寄生體,所有病毒有共同的細胞途徑,這為開發廣譜抗病毒藥提供了靶向宿主因子的可能性。人源DEAD-box RNA解旋酶DDX3X是病毒複製必需但同時對於細胞發育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腫瘤的潛在靶點。因此,開發具有抗病毒但同時不影響宿主細胞發育的高選擇性DDX3X抑制劑具有重意義。
  • 計算模擬加速靶向DHODH抗新冠病毒藥物發現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作為加速藥物發現的有效策略,能否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作用?前面有大量計算相關研究,但都很少有實驗驗證的案例,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團隊和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合作,通過虛擬篩選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有效的廣譜抗病毒獲選藥物,成為CADD加速藥物發現的成功案例。
  • 「多肽設計」靶向AF9和ENL YEATS結構域的高效特異性多肽抑制劑設計
    2018年,李海濤與李祥課題組聯合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首次報導了一類靶向AF9和ENL YEATS結構域的高效、特異性抑制劑,並證明其中一個選擇性靶向ENL YEATS的抑制劑具有細胞膜通透性並可以和溴域抑制劑(+)-JQ1協同作用降低白血病細胞中的相關致癌基因的表達。
  • 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團隊在靶向S蛋白的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類...
    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團隊在廣譜抗冠狀病毒抑制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相關進展。2020年3月30日,研究成果以以封面圖片形式發表於國際知名綜合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研究團隊首先解析了新冠病毒S2蛋白上六螺旋融合核心束的晶體結構,為設計和優化靶向S2蛋白上HR1等區域,從而阻斷六螺旋形成的潛在抑制劑提供了蛋白結構基礎。
  • 發現一種廣譜的CRISPR/Cas9抑制劑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禦系統。在CRISPR/Cas系統中,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簡稱,涉及細菌基因組中的獨特DNA區域,也是儲存病毒DNA片段從而允許細胞能夠識別任何試圖再次感染它的病毒的地方,CRISPR經轉錄產生的RNA序列(被稱作crRNA)識別入侵性病毒的遺傳
  • 藥物研發策略:GSK789, 首個BD1選擇性的BET抑制劑
    前沿:BET蛋白包括BRD2, 3, 4和T四個溴結構域。其中,每個家族成員均包括兩個溴域,即BD1和BD2。目前報導的BET抑制劑對兩個溴域具有相似的親和活力,也被稱為雙溴域BET抑制劑。許多泛BET抑制劑已在腫瘤的炎症相關疾病中展現了顯著的療效。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coronavirus SARS-CoV-2」,報導了靶向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基因組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且所設計的兩個新型DHODH抑制劑S312和S416在細胞水平表現出高效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其中S416是目前已報導的體外抑制活性最強的抗新冠病毒候選新藥。
  • JMC|諾華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TLR7/8雙重抑制劑
    2的化合物,隨後選取活性較好的3號化合物,結合分子對接計算結果以及比較TLR7蛋白與TLR8蛋白結構差異,對3號化合物進行改造優化,最後結合對接模型以及SAR研究對先導化合物三個位置優化改造,最終發現了化合物27為最有效的TLR7/8雙靶點拮抗劑。
  • JMC|計算輔助的輝瑞臨床2期TYK2抑制劑的研發過程
    作者從已知的激酶-鉸鏈結合區開始,通過計算和結構設計,發現了ATP競爭性的吡唑嗪基系列TYK2抑制劑。在了解PK/PD關係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平衡TYK2效價和選擇性的靶向曲線。通過優化先導化合物(包括調節效價、選擇性和ADME特性),從而確定臨床候選藥物PF-06826647。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2016年至2017年,高福和施一研究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NS1的C端分子結構,揭示了不同黃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面電荷分布,隨後解析了寨卡病毒NS1全長蛋白的二聚體結構,發現了NS1膜結合的關鍵區域,從結構上對NS1有了更深入的認識。2015年,Paul R.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
    coronavirus SARS-CoV-2」,報導了靶向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基因組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且所設計的兩個新型DHODH抑制劑S312和S416在細胞水平表現出高效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其中S416是目前已報導的體外抑制活性最強的抗新冠病毒候選新藥。
  • JMC|PROTAC技術在藥物發現中的優勢與挑戰
    引言近年來,靶向蛋白降解嵌合體 (PROTAC)作為新穎的誘導蛋白降解方式已成為一種全新的藥物發現策略。來自英國人工智慧公司BenevolentAI的Ian Churcher從藥物發現的角度對PROTAC歷史、技術的獨特優勢和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綜述。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激酶作為藥物發現的主要靶標類已被廣泛研究,,自2001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59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SMKIs)。儘管這些抑制劑臨床有效,SMKIs仍然面臨兩個關鍵的挑戰。首先,I型和II型SMKIs結合在靶激酶保守的ATP結合袋上,因此缺乏對人類激酶組其他靶點的選擇性。其次,SMKIs的獲得性耐藥通常發生在臨床使用1 - 2年後,由二級或三級激酶突變(靶向突變)或激酶旁路信號(脫靶耐藥)驅動。
  • JMC|基於結構的天然產物黃連素的結構改造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胡天惠團隊與張延東團隊緊密合作、優勢互補,針對黃連素與RXRa的結合模式,運用結構生物學方法和全合成相結合,設計合成了多種黃連素衍生物,並開展了構效關係分析。發現黃連素衍生物B-12在結合併激活RXRa、抗腸癌活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均明顯優於黃連素,且保留了黃連素的腫瘤選擇性和低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臨床轉化前景。
  • 從分子動力學到虛擬篩選發現PPI小分子抑制劑
    但是,在Hsp90分子伴侶周期中,Hsp90抑制劑會與ATP口袋結合,最終阻止了ATP的水解,不可避免地損害了所有Hsp90。因此,現階段研究表明單純的抑制Hsp90或直接靶向Hsp90 ATPase結合位點可能不是實現癌症治療的最佳選擇。因此,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策略或找到以前未知的結合位點從而實現抗癌效果。
  • 華理與武大團隊聯合發現強效抗新冠病毒候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並驗證了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發現了老藥來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滿足目前新冠肺炎臨床急需,同時,新設計的候選藥物S312和S416也有望開發成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藥,為將來冠狀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戰做好候選藥物的儲備
  • 研究實現對前列腺癌中BET蛋白BD2溴結構域的選擇性抑制
    研究實現對前列腺癌中BET蛋白BD2溴結構域的選擇性抑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29:30 美國艾伯維公司Yu Shen團隊實現對前列腺癌中BET蛋白BD2溴結構域的選擇性抑制。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遺傳物質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結構特徵
    破壞該核心設備的功能,就能阻止病毒的複製,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備受矚目的廣譜抗RNA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恰恰就是一個靶向RNA聚合酶的前藥,當藥物進入人體,通過代謝後,其最終產物就直接靶向抑制病毒的RNA聚合酶。
  • 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
    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和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 JMC|基於結構的exportin-1小分子共價拮抗劑的發現
    先睹為快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楊永亮,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四川大學Qingxiang Sun蛋白靶點Exportin-1(CRM1)計算方法共價對接,ADMET及類藥性計算篩選化合物庫虛擬組合庫計算流程磺胺噻吩(LFS-01)是CRM1